北歐是世界最發達的地區之一,北歐五國在歷史上一脈相承,有著相同的文化背景,在國際事務上同氣連枝,共同進退,不但經濟發達,軍事力量也非常強大。在歷史上,沙俄曾多次入侵北歐,搶占了瑞典王國的波羅的海出海口。瑞典王國分裂後,芬蘭成為北歐對抗俄國的最前線,先後兩次爆發戰爭,從而造就了一個國雖小但軍事實力強悍的芬蘭。
在19世紀的芬蘭戰爭中,瑞典王國落敗,被迫將芬蘭割讓給沙俄,芬蘭從此成為沙俄的自治大公國。1917年沙俄爆發十月革命,芬蘭宣布獨立。為了應對俄國可能的再次入侵,芬蘭打造了一支精悍的國防軍。1918年,芬蘭國防軍成立,還組建了世界上最早的空軍。它的國防策略是,保留一支數量龐大的後備役部隊,配合國防軍進行機動防禦,利用蘇芬邊境密布的森林和湖泊限制敵人行動,迫使敵人退卻。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開始,蘇聯和芬蘭就保持著敵對關係。二戰爆發後,蘇德簽訂互不侵犯協議,將進攻方向轉向芬蘭。1939年冬季,蘇聯動員50萬大軍入侵芬蘭,結果在曼納海姆防線面前碰了個頭破血流。儘管後來突破了曼納海姆防線,迫使芬蘭割讓了卡累利阿地峽和第二大城市維堡,但蘇聯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至少有17萬人陣亡,還有超過50萬人的傷病員,而芬蘭的總兵力才不過13萬。
在這場戰役中,芬蘭空軍立下了赫赫戰功。芬蘭空軍規模雖然小於蘇聯空軍,但他們採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四機編隊戰術,在訓練、協同作戰上遠超蘇軍,以至於蘇軍遲遲不能取得絕對制空權,導致本就不暢的補給線更加困難,蘇軍傷亡數字超過70萬人,其中至少有30萬人是因為負傷、凍傷,得不到及時的救助和物資補給造成的。
戰後,受《巴黎和平條約》的影響,芬蘭空軍的編制遭到嚴重限制。按照條約規定,芬蘭戰機總數不得超過60架;戰機不得攜帶航空炸彈、精確制導武器和核武器;戰機不得使用德國製造,最大編制不得超過3000人。後來隨著冷戰結束,《巴黎和平條約》變成一紙空文,芬蘭開始購進美製戰機。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空軍,芬蘭空軍目前擁有64架F-18C/D「大黃蜂」戰鬥機。這個力量僅次於瑞典,足以威懾俄羅斯,令其不敢輕舉妄動,更何況芬蘭只是名義上中立的非北約國家,實際上經常參加北約組織的軍事演習,一旦遭到入侵定然會招致北約國家的集體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