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湟地理」五下村:塘川河畔隱匿神奇傳說

2019-11-03     海東時報
川流不息的塘川河在這裡靜靜流淌,孕育出眼前這一片生機勃勃的沃土。龍頭崖在這裡守護,讓一方百姓安居樂業。海東市互助土族自治縣塘川鎮五下村,一個被人們稱為青海省會西寧「後花園」的地方,因其獨特的區位優勢,讓這裡多了些許現代化的氣息。當然,這裡也流傳著許多動人的傳說,沉澱著深厚的歷史底蘊,值得我們去探尋。

河湟郭氏在此繁衍生息

提起五下村這個名字的由來,村黨支部書記郭邦峰向我們娓娓道來。據說,五下村最早不叫五下村,而是叫五其村,當時,整個五其村共有2000多戶村民,後因村子發展較快,人口也越來越多,於是將五其村分為了五上村、五下村、後山村三個村子,從此也就有了現在的五下村。如今的五下村共有1500多戶村民,算得上是一個大村子。

龍頭崖

相信如果不去探尋,很多東西都將成為鮮為人知的故事。對於五下村的歷史淵源也正是如此。郭邦峰的父親郭起壽是村子裡的老人家,他和村子裡的老人們經常聚在一起尋根溯源,編撰整理家譜,關於村子的歷史淵源,他似乎更有發言權。據郭起壽介紹,這個村子雖然名為五下村,但90%的人口都姓郭,他們都是脫脫丞相的後裔。

據相關資料顯示,脫脫丞相是元朝一個舉足輕重的人物。脫脫,也叫脫脫木兒,字大用,蒙古族,元朝末期政治家、軍事家。在脫脫的大力倡導下,元朝恢復科舉取士。至正三年(即公元1343年),脫脫主編了《遼史》《宋史》《金史》。至正九年(公元1349年),脫脫出任中書左丞相,至正十年(公元1350年)農曆四月,脫脫被任命為中書右丞相,發行新鈔票「至正交鈔」,並派賈魯治理黃河,成績斐然,贏得災民愛戴,被讚譽為「賢相」。

公元1355年,脫脫丞相含冤而死。脫脫丞相去世後,他的後裔隨之散佚在了全國各地。上世紀90年代初,位於今青海省婦女兒童醫院附近的郭氏祖墳被征占。在郭氏祖墳里發現了一座刻有《郭氏太祖墓碑記》的墓碑。推開郭氏家廟厚重的木門,我們看到面積不大的院子中央有一座紅柱綠瓦、飛檐流角的六角亭子,一座高大的墓碑靜默矗立在六角亭的正中央。墓碑的碑首、碑身和碑座總高約三米,寬約一米。碑身正面中央刻著許多文字,兩側隱約可見龍紋,背面也刻有文字和團雲圖案。郭氏太祖墓碑上的文字經過多年的風蝕雨浸很多字跡都已模糊,但是因為有人用紅筆描摹過,所以大多數的字跡都還可以辨認。

塘川河

墓碑是清嘉慶八年(公元1803年)立的,碑文中詳細介紹了河湟郭氏一族從明朝洪武二年到清朝嘉慶八年以來的發展狀況。碑文介紹,郭氏一族在青海的第一代先祖名叫郭玉,也叫郭六汗,祖籍北京順天府良鄉縣石羊村,上世相傳為元朝脫脫丞相後裔。洪武二年(公元1369年),被皇帝賜姓郭,封驃騎將軍陝甘西寧衛僉事。之後,郭氏一族便在青海大地上繁衍開來。他的後裔一部分定居在了互助縣塘川鎮,也就是現在的五下村,還有一部分定居在了湟中縣的丹麻鎮。「湟中縣丹麻鎮現在還居住著100多戶郭氏人家」,郭起壽老人說。如今的五下村已經繁衍了28代郭氏後裔,他們勤勞致富,過著欣欣向榮的幸福生活。

一個關於龍頭崖的故事

村落間,一條略寬、略有些渾濁的河流靜靜流淌著,這便是塘川河,這條河流里的水是從南門峽水庫而來,它孕育了這方百姓的幸福生活。據郭邦峰介紹,兒時,塘川河清澈見底,連下面的白石頭都清晰可見,這裡也是他們兒時玩耍的樂園。塘川河上一座石橋橫跨兩岸,岸這邊是五下村,岸那邊是水灣村。據了解,十多年前,為了方便村民的出行,在沒有使用任何機械設備的情況下,原五其村村民舉全村之力在塘川河上架起了這座橋,並命名為「興塘大橋」,意為希望此橋能夠振興塘川。

郭氏太祖墓碑

站在橋頭,四處仰望,遠處一座山映入我們眼帘。看似普通的山卻比我們想像中的複雜。順著郭邦峰所指方向遠遠望去,對面山上有段凹凸不平的山崖,郭邦峰說那是「龍頭崖」,之所以被當地人稱為「龍頭崖」,是因為外形像是一個龍頭。細細觀望,我們發現那段山崖確實與旁邊相連的其他山體有不同之處,但卻看不出龍頭的模樣,只能說是似像非像而已。

關於龍頭崖還有這樣一段傳說:相傳,最初的龍頭崖像極了龍頭,遠處觀望猶如一條巨龍仰天長嘯。恰好,龍嘴正對著附近的劉家莊村,恰逢劉家莊村那幾年連連遭受冰雹襲擊,嚴重影響了莊稼的收成,而附近其他村莊卻風調雨順,安然無恙,村民便認為禍起「龍口」,於是便拿了炸藥放入「龍口」將其炸毀。說來也怪,炸毀後,劉家莊村再也沒受到像之前那樣的冰雹之災。傳說也好,謠言也罷,可見當時龍頭崖的形象程度有多高了。

龍鳳灘造福一方百姓

在中國人的傳統思想里,龍是吉祥之物,有龍則必有鳳,也就有了所謂的「龍鳳呈祥」。五下村對面是龍頭崖,龍頭崖的對面則是一片灘地,灘地上種植著各種果樹,這裡被當地人稱為「龍鳳灘」。

龍鳳灘是一片相對開闊的平灘地,按照地勢特點,這裡更適合種植莊稼。在剛剛實行包產到戶的那個年代,這裡成為當地老百姓的致富地。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這裡的土質發生了變化,土壤變成鹽鹼地,無論種植什麼,都會被燒死,無法生長,曾經的致富地失去了往日的生機,荒廢了40年之久。

龍鳳灘

如今,這一片開闊的土地又恢復了往日的生機。為了不荒廢這片平整地,郭邦峰申請資金在這片鹽鹼地上鋪設了2米多厚的土,將鹽鹼地再次變為了寶地,發展起了鄉村旅遊。他響應政策號召,帶頭在村裡成立了公司,以「公司+農戶」的形式,讓村民將土地流轉,以入股分紅的模式參加村裡的統一規劃,將這片「鳳凰灘」開發打造成鄉村旅遊景區,解決土地荒廢的同時還可以解決村裡人就業問題,更能讓村裡人得到比耕地更多的收益。用郭邦峰的話說,這裡有龍有鳳,人傑地靈,他要帶領村民一起打造出一派「龍鳳呈祥」的祥和景象。圖/文 時報記者 趙娜 實習記者 張毓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U18NG4BMH2_cNUgUh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