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些掉漆的紅木箱子,是艾外都·阿不都幾十年來的珍藏,他總是拿出箱子裡的舊照片和日記本,一遍遍摩挲。
這些記錄承載了他們整個家族53年來的夙願。
(一)
五十多年前,阿不都·卡斯木染上怪病,手臂和腿部長滿了肉瘤。
他的兒子艾外都·阿不都辭去工作,照顧父親,原本就不富裕的家庭,變得不堪重負。
艾外都·阿不都帶著父親來到哈密的醫院,但是由於父親病症罕見,醫生建議他們到烏魯木齊的大醫院去。可是路途遙遠,父子倆沒有錢前往烏魯木齊,只好先坐火車回家。
在火車上,父親病情嚴重,已無法正常坐立,只能躺在兩節車廂的連接處臨時鋪就的褥子上。
人來人往,大家都匆匆看一眼便走過。火車哐哐向前,這個家庭前方的路,卻越發迷茫了。
就在這時,一位身著軍裝,頭戴軍帽的姑娘,蹲下來仔細查看了大叔身上的肉瘤並詢問了情況。
圖為王香蓮
了解病情之後,姑娘先是安慰大叔,讓大叔放鬆下來,接下來的四十多分鐘,姑娘一直幫忙照顧著大叔,還告訴他們自己是醫學生,名叫王香蓮,在西安實習,去烏魯木齊探親。
下車前,她記下了他們家的地址,說:「你們去烏魯木齊吧,我在那裡等你們!」
(二)
在烏魯木齊,王香蓮十分記掛卡斯木大叔的病情,先後三趟前往醫學院詢問。連著給他寫了三封信,甚至在信封里夾了10塊錢。
那個年代,10塊錢對於一個大學生來說,可謂是一筆「巨款」。
艾外都·阿不都一家十分感動,沒過多久,他拿著籌集到的350塊錢,帶著父親前往烏魯木齊。
可惜的是,那已是三月,王香蓮已回西安,終究沒能與恩人見上一面。
但王香蓮多次委託烏魯木齊的親戚去醫院看望阿不都·卡斯木。
就這樣,從老人治療到痊癒的四個半月里,王香蓮給他們寄去15封信,共140元錢。
艾外都·阿不都一家都盼望著有一天能與王香蓮再見,當面表達謝意。
(三)
四年後,阿不都·卡斯木病情復發。
這次他前往西安進行治療。沒有料到的是,西安醫院的專家看到他後,準確地叫出了他的名字:「阿不都·卡斯木大叔來了!」
圖為艾外都·阿不都與女兒
卡斯木大叔很是費解,遠在西安的醫生怎麼會知道自己的名字?
原來,王香蓮雖然當時已經不在西安,但她曾屢次向西安醫院的專家諮詢卡斯木大叔的病情,還將他的照片拿給專家看。
專家們早就熟知了他的病情,還曾寫信到烏魯木齊的醫院,與那裡的醫生討論了治療方案。
在人生地不熟且語言不通的西安,卡斯木大叔依然感受著王香蓮竭盡所能的支持與幫助。
圖為阿不都·卡斯木
阿不都·卡斯木在治療期間拍了許多照片,他想等找到王香蓮後,把照片都寄過去,與恩人一起分享治療康復的過程。
這個小小的願望,在通訊不發達的歲月里,變成了一種奢望,直到1981年老人因心臟病去世也沒能實現。
阿不都·卡斯木在臨終前,一遍遍地要求別人給他念王香蓮的最後一封來信,仿佛這樣心裡能得到一絲慰藉。
艾外都·阿不都答應父親,一定會找到王香蓮,找到這個姐姐,當面對她說聲「謝謝」。
圖為艾外都·阿不都與女兒
(四)
希望之門打開後,阿不都一家終於見到了王香蓮。
王香蓮得知阿不都一家苦苦尋找了她五十多年,含著淚說道:「我僅做了一件小事,沒想到你們會掛在心上。」
艾外都·阿不都的女兒緊緊握著王香蓮的手,激動地說:「您做的一件小事,影響了我們一家,影響了我爸一生!」
在節目現場他親手給王香蓮戴上了圍巾,圓了父親阿不都·卡斯木的遺願。
圖為艾外都·阿不都與王香蓮
王香蓮說:「因為我是學醫的,我要關心人民的健康,但是我還沒學到真實本事,只好表示關心,起碼給他一個思想的支持。」
救死扶傷,不辭艱辛,是醫學生的誓言。
有一種愛,可以跨越民族,超越親情。有一些人,是沒有翅膀的天使,是不穿鎧甲的英雄,在黑暗中毫不猶豫伸出援手,為他人帶來生的希望與光亮。
這種大愛,讓我們感受到人性的光輝與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