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島全媒體記者 徐成媛
周一一上午的時間,張鋼朋幾乎腳不沾地,穿梭於B超檢查室與放射科各科室,近30台檢查之後,仍舊精神充沛。「很多都是老朋友了,通過檢查身體基本都沒有大礙,真為他們感到高興。」
作為臨床診斷的「偵察兵」,影像科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而影像科醫生卻很少被關注。熟練操作著各種影像儀器設備,耐心傾聽著患者的各種訴求,準確出具各種檢查報告,對於張鋼朋來說,這一干就是25年。「雖然更多的是與各種儀器打交道,但這是個良心活,除了紮實的專業知識之外,更得從患者的角度出發,為每一項診斷把好關。」
張鋼朋今年46歲,2012年來到棘洪灘衛生院工作。影像科屬於急缺崗位,剛入職時,醫院僅有一台B超,診斷報告還得手寫,可謂是「一窮二白」。張鋼朋便立馬著手創建與完善影像報告系統,規範臨床診斷和醫療文書的書寫,為單位節省資金的同時,大大提高了患者就診的便利。
2019年,為更好地服務周邊廣大居民看病就診,棘洪灘衛生院搬遷至新的院區,超聲、CT、數字胃腸檢查、DR、口腔全景等影像檢查及診斷業務全面普及,此時的影像科擔負的任務也越來越重。「不用排隊,很快就能拿到報告,真的是太方便了。」「我是特意來找張鋼朋醫生做檢查的,有他在,很放心。」面對患者的高度評價,張鋼朋坦言,做好每一個檢查,出具好每一份報告,就是他的價值所在。
在科室的牆上,有一面感謝張鋼朋的錦旗,那是2018年8月份的時候,有一位患者一直胸痛,輾轉多個醫院沒有查出什麼原因,來到棘洪灘衛生院,張鋼朋通過CT仔細檢查,確認是肋骨輕微骨折,確診後患者懸著的心終於放了下來,經過治療最終完全康復。張鋼朋介紹,基層衛生院承擔著大量的老年人查體、育齡婦女檢查等公共衛生服務項目,還有很多慢性病人的長期跟蹤檢查,像很多結節類的檢查,都需要長時間的觀察,有的經過一段時間或者幾年會好轉,有的可能會發展得更為嚴重一些,像早期肺癌的篩查,第一時間診斷出來,患者能夠接受及時的治療干預,儘早恢復身體健康。
「我非常熱愛我的工作,常常與臨床醫生進行探討,找到適用患者檢查的最優解。一切為了患者,這是職責所在。」張鋼朋說道。有時在下班後,只要醫院來電話,張鋼朋都是隨時隨地立馬趕往醫院。「很多老人在我們醫院進行託管養老,遇到急性發燒、腹部脹痛等情況做檢查,必須儘快趕到。」
習慣了幾乎全年無休的工作,張鋼朋對家庭自然虧欠很多。除了負責影像科之外,張鋼朋還是總務科的負責人,在新院遷建期間,他天天往返於老院與新院兩個院區,一連3個月,每天都是很晚回家。「連桌椅板凳都得盯著,像我們影像科,防輻射門要求很高,牆壁也需要多重防護。那時真是連軸轉,不過看到嶄新的醫院一切穩定發展,再辛苦也值了。」
「做醫生一直是我的夢想,從事影像工作,為患者的各項診斷負責,就是對患者的健康負責,我感到非常自豪。」張鋼朋堅定地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