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評理|中歐電動汽車關稅問題: 歐方堅持戰略自主 方能避免「雙輸」局面

2024-10-16     中國日報網

就歐盟計劃向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高至45%的進口關稅問題,中歐自9月20日起已經進行了八輪密集磋商,雙方在利益方面仍達不成共識。中歐雙方仍存在重大分歧。

目前形勢,對雙方利益都不利。分歧若不得到解決,或將引發兩大貿易夥伴之間的貿易戰,給中歐互利合作造成無法挽回的損失。

在解決分歧上,歐方沒有盡職盡責力,應承擔主要責任。

歐方認為,中國政府向電動車企提供了大額補貼,這一說法雖然站不住腳,但歐盟仍決定採取針對中國車企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中歐經貿爭端由此開始。正如中國商務部發表的聲明所說,歐方始終未積極回應涉及中歐業界核心關切的問題。

更有甚者,歐方據報在與中方磋商的同時,又與部分企業單獨進行價格承諾談判,此舉「將動搖談判的基礎和互信」。

相比之下,中方與歐方的做法截然不同。在磋商過程中,中方就歐方具體關注多次提出「務實的建設性」解決方案,展現了最大誠意和靈活性。

一直以來,中方重視與歐盟的經貿合作夥伴關係,並努力通過對話和協商解決雙方貿易分歧。據報道,中方曾提議將中國生產的電動汽車在歐盟內部銷售的最低價定在30,000歐元,但卻遭到歐方拒絕,理由是該做法並不足以保護歐洲電動汽車製造商。目前,中方據報正在尋求談判替代關稅的方案,該方案或一定程度上涉及「靈活定價承諾」。

中國電動汽車等綠色產業的興起,得益於技術創新、公平競爭,及國內完整的產業鏈、供應鏈,而不是歐方聲稱的政府補貼。

此外,中國製造的電動汽車目前僅占歐盟電動汽車新銷量的8%,對當地電動汽車產業發展並不構成實質性威脅。

歐方針對中國電動汽車及其他產業(歐盟還對中國的太陽能板和風力渦輪機展開了調查)所採取的對抗性措施,似乎更像是部分歐盟成員國的對華鷹派在效仿美國「去風險」,而不是為了解決歐洲車企所面臨的高成本、低創新等實質性問題。

值得注意的是,歐盟委員會主席馮德萊恩曾以減少中國給歐洲帶來的風險為由,認為歐洲應「重新平衡」中歐關係,降低歐盟對中國高科技領域和關鍵礦產的依賴。

歐盟的成功,得益於長期以來踐行自由貿易、公平競爭等市場經濟基本準則,而馮德萊恩的戰略卻與這一準則背道而馳,威脅著歐盟自身利益,可能讓歐盟淪為美國的「跟班」。

面對歐盟的打壓,中國政府承諾,將保護中國企業的合法權益。中國商務部在歐盟投票決定對中國電動汽車加征關稅後宣布,初步調查結果顯示,原產於歐盟的進口相關白蘭地存在傾銷,國內相關白蘭地產業受到「實質損害」威脅。緊張局勢升級,對穩定、健康的中歐經濟關係並不是個好兆頭。

處理對華經濟關係時,歐盟應堅持「戰略自主」,因為只有不跟隨美國的步伐,才能避免一場針鋒相對的貿易戰,進而避免由此引發的「雙輸」局面。

本文編譯自《中國日報》10月16日社論

原標題:Solution to EV dispute must be found to avoid breaking beneficial partnership

出品:中國日報社論編輯室 中國日報中文網

編譯:曹靜 編輯:李海鵬

來源:中國日報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80800fc416c9ef6c8ec066278a7b1d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