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1569年,明朝隆慶三年夏天,從政剛剛超過十年的海瑞,得到一個職務晉升的機會,由布政司升職為督察院的右僉都御史,被朝廷外放為應天巡撫。這一年,海瑞已經滿五十五周歲。
應天即為南京,是明朝的南直隸,也是江南富庶的魚米之鄉,是朱元璋建立明朝首次登基的龍興之地,應天巡撫的地位非同一般。可據《明史》描述,海瑞還未到任,應天府的官員紛紛要求調離,實在調不走的就乾脆提出辭職。聽說海瑞要來應天任職,南京城裡許多富豪大戶,都把府邸的大門漆成黑色,意思是拒絕官府來訪打擾。
海瑞為官清正廉潔,為人剛正不阿,信守儒家傳統道義,是人際關係方面的道德楷模,在世人心目中是形象十分完美、令人頂禮膜拜的偶像。
然而,意外的是,海瑞在應天府任職,僅僅只有半年,就不得不離職到新的崗位。海瑞是清官,是道德完人,不容置疑,到底是海瑞身邊的人素質不高,還是那些地位顯赫的富商唯利是圖、太過勢利?這樣追究已無意義,也無法操作。出現這種狀況,完全是由於海瑞個人的性格和價值觀造成的。
其實,在現實世界裡,人們認可和樂於接受的更多的是人的不完美。結交朋友也罷,合作共事也罷,社交平台里,人們更歡迎青睞那些個性突出、有明顯缺陷、有很大改變空間的人。相反,那些表現很完美、形象高大、處事無懈可擊的人,固然受人尊敬,令人欽佩,但不一定被人接納,他們往往不容易找到合作夥伴。因為,太過完美的人,他們知識豐富,通曉的道理頗多,聊起天來口若懸河,滴水不漏,他們的表現給對方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使人馬上意識到自己的不足,自信力隨之下降。
只有不完美,才能引起人的注意,才是合作共事的基礎。從邏輯上講,只有不完美,才能產生改變和進步的空間。和一個有明顯缺陷的人交朋友,要比和一個十分完美的正人君子交朋友,要輕鬆的多,前者使人感到自己有價值,後者只能使人倍感自卑和渺小。
在青年人居多的環境里,最先找到女朋友的,往往是那個性格和表現並不完美的小伙,而那個謙謙君子形象完美的偶像,找到女朋友的機率反倒很小。
一個貴婦,為自己選擇外出的同伴,她寧願選擇外表普通一點、並不完美的人陪伴自己,也不會選擇那個非常標緻、十分完美的人在自己身邊。這是《福爾摩斯探案集》描述的一個生活現象,詮釋的也正是這個道理。
中國傳統文化中,核心的一條就是強調「中庸之道」。任何事物追求的最佳狀態不是最好最大的結果,不主張要窮盡一切手段達到極點。當然,也不是甘願沉積在最低點,不做任何努力就能達到的消極狀態。而是力求達到中庸階段,上下前後都能兼顧的狀態,不偏不倚、無過無不及,才是最佳狀態。
中庸之道的本質,就是認可和接受人的不完美。制定的目標,選定的方向,參考的標準,並不是事物的極致狀態,而是適合於各個層次深度的狀態,對事物的缺陷和不完美給予高度肯定。
上帝很完美,但在天堂。人間不完美,而我們卻身臨其境,在之中生生不息。
對一個人而言,要永遠處於學習和求知的狀態,要知道自己也有盲點和缺陷,要虛心學習知識,使用知識,感悟知識。決不能拿知識當武器,把自己打扮得無所不知、無所不能,把完美和優秀當做和人交往的利器。否則,人們對你只能敬而遠之,你身邊的知心朋友就會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