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平23萬的學區房,雙十一在網上成交,新時代「孟母」真的辛酸

2019-11-12     蔓德育兒

不能輸在"起跑線"上的中國父母,拼盡全力給孩子最好的資源,最頂尖的設施,希望通過這些客觀條件,讓孩子走上人生巔峰。

那會兒經濟條件沒有多好的時候,父母省吃儉用,要讓孩子吃飽穿暖。就連如今的籃壇巨人姚明,那會兒長身體時,他的父母囊中羞澀,為了讓姚明長個子保持稱體健康,也不得不勒緊褲腰帶生活,自己少吃一口,都留著給兒子。

這就是中國父母對孩子最質樸的愛。

現在條件好了,很多家庭都有錢了,但這份愛並沒有變。

"雙十一"大幕拉開,一套價值127萬的學區房,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這套學區房位於北京西城爛漫胡同。

按照北京的地價,120多萬買套學區房,怕是撿著便宜了?如果看看這個方子的狀態,可能就不會這麼認為了。

該房子,只有5.6平米,是兩個房子之間的狹小空間搭建的"瓦棚"建築,堪稱"老破小"。住個人都不能稱之為擠,簡直要縮著過日子。

而就這樣一套房,因為是北京的學區房,賣出了兩倍於市場價的價格。

是中國父母太有錢?

不是,是中國父母太辛酸。

無論是姚明父母勒緊褲腰帶,還是這個購買"老破小"學區房的家庭,都是中國父母對孩子殷切愛護的行為體現。

"盡父母所能,送子女上青雲"大概是對這份真誠親情的詮釋。

學區房真的如此重要嗎?

我們首先要承認學校師資資源的配置不可能完全平均,父母們競爭更優學校資源配置,是可以理解的。

但是,合情不代表一定合理,當然了,我們不能揣測這家2倍市價拍下房子的父母,家庭情況怎樣,有可能這種投資不過是九牛一毛。

但對於普羅大眾而言,資源畢竟是有限的,如何利用好所有的資源,來幫助孩子更順利的成長,才是最關鍵的任務,並不是"捨身取義"一般的傾其所有,搏上一搏。

孩子需要在有限的社會教育資源中,競爭得到一個有利的位置,需要的是多方面的綜合考量。

第一,家長確實儘可能提高資源配置

剛剛說過,很多所謂"學區房"的概念,來自於師資力量和學校口碑的不平衡,這是客觀存在的事實。

所以,可以的話,父母還是儘量讓孩子在更穩妥的資源下就學,謀求更好的效果。

之前爆紅網絡的衡水中學,孩子們打飯排隊都要看書,形成了一個整體的氛圍。而衡水中學的老校友則表示,這些都是學生們自願的。

他們在這樣一個強者輩出的氛圍下,不得不逼自己奮進。

也正是為了提高社會資源配置,孟母才不得不三遷其家。想來,這位127萬買北京破學區房的家長,也算是新時代的孟母了,希望他的孩子也能成為賢德之人。

第二,"土旮旯"里還是有"金鳳凰"的

雖然物質條件有一定的影響因素,可是並不是絕對值。

不充裕的條件里,不意味著"土旮旯"里飛不出"金鳳凰",尼采說:是金子總會發光。

這說明,孩子的內在學習動力,通常能突破物質條件的困鎖,成為更堅毅的人。

因此,家長在儘可能滿足孩子的環境條件前提下,要分出足夠的精力,投入到孩子的學習狀態中,用科學嚴謹的育兒方式,來幫助孩子達到"有心向學"的目的。

第三,父母力所能及的地方才是真"學區"

我認識很多家長,賺了不少錢,孩子的吃穿用度,都是頂尖的,在物質條件里,孩子可以說是充分滿足的。

可是,父母或許沉迷賺錢無法自拔,對孩子精神層面的關注,遠遠不及物質條件的滿足。

爸爸回家就躺在沙發上打遊戲,孩子過來找他玩,找他看書,他會拿出幾張錢,讓孩子去買玩具,不要來打擾他,他很累。

久而久之,孩子的玩具堆滿了房間,但只有他自己形單影隻的玩。

最後,孩子對所有的玩具,都很厭棄。因為沒有玩具可以代替父母在孩子心中的重要地位。

玩玩具尚且如此,對於孩子的學習,這些父母操心的就更少了。

這才有了很多的"詐屍式育兒""喪偶式育兒"。

所以,父母與其給孩子買昂貴的學區房,給孩子無盡的物質享受。比如力所能及的對孩子多一些陪伴和關懷。

只有真誠以待,才是真正的"學區"。

你怎麼看父母給孩子買北京這套"老破小"學區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5P1YG4BMH2_cNUgIm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