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環境得到改善之後,野生動物的數量也多了起來,這點我們從生活中的改變就能夠看得出來。在過去,即便是農村地區也很難見到一些野獸,而今即便是南京這樣的大城市,也頻頻遭到野豬的光顧。
野生動物出現在人類的活動區域裡面的現象是越來越常見了,這是一個好消息,表明生態越來越好。不過也面臨了一個老生常談的問題,那就是如何更好地野生動物們相處。
由於動物保護逐漸深入人心,人們對動物的態度也發生了巨大的轉變。目前關於這種情況,常見的做法就是報告給有關部門,對它們進行處理或者救助。
浙江溫州永嘉縣的一位村民,近日在晚上8點多,在河裡摸螺螄的時候,突然發現河岸山坡上有異樣,於是他停下手上的動作直起身子看了起來。
只見一個圓滾滾的東西從山坡上滾了下來,順勢掉落在水中。起初村民以為是石頭,但彼此已經晚上了,附近也沒啥人,怎麼會有石頭自己從山上滾下來呢?
好奇的他走過去一看,發現並不是石頭,而是一個渾身披著「鐵甲」的動物。村民意識到這隻奇怪的動物很可能是一隻保護動物,於是將其帶回了家。
隔天村民就聯繫了村委和相關的部門,經過專家的鑑定,這隻身披鱗甲的動物,確實是國家保護動物,而且是一級保護動物,學名叫中華穿山甲,民間一般稱「鯪鯉」、「龍鯉」。
事實上此前人們也在永嘉縣的另外一處地方發現了中華穿山甲,專家表示,已經能夠基本確認永嘉存在中華穿山甲的野外種群了。
之所以會在近期內連續發現穿山甲的身影,猜測可能跟天氣有關。連續的高溫乾旱,雨量減少,使得包括穿山甲在內的大多數動物取水緊張,從而改變原來的生活習慣,來到更遠的地方取水,從而與人類活動範圍產生交集。
穿山甲是鱗甲目動物,披著一身的「鐵甲」。不同的穿山甲身上的鱗甲也有差異,中華穿山甲的鱗片為棕褐色,到了老年的時候鱗甲的邊緣還會變成灰褐色或者橙褐色。
形狀如瓦,與體軸平行,有序地排列在額頂至尾巴上面。不過穿山甲的鱗片也不是全身包裹的,在腹面是沒鱗片的。
它們的腦顱大,眼睛卻很小,可見視力不行,嚴重退化了。耳朵也不行,聽力不發達,好在嗅覺十分靈敏,能夠幫助它們覓食和日常生活。
穿山甲腳上長有強爪,尤其是前肢的爪子,十分巨大,看起來令人心生膽怯。在我們的印象中,長有強爪的動物一般都十分兇猛,而且戰鬥力強悍,一爪子下去能把人撓得皮開肉綻。比如老虎、熊等,都是有強爪的猛獸。
穿山甲的爪子,看起來比老虎和熊的都要巨大,尤其是中間第3爪特別長。
不過穿山甲的爪子只是看起來令人害怕而已,實際上它們是一個膽小鬼,遇到危險基本上是蜷縮起來,很少主動攻擊。它們的爪子,多用在挖土上,而不是戰鬥。
穿山甲是一種被名字誤導了的動物,從其名字,加上很多影視作品的影響,導致很多人以為它們能夠在山間地下自由穿梭,就跟土行孫一樣擁有遁地之術。
事實上穿山甲並不能穿山,甚至它的挖洞本領都不是自然界最強的。比如狗獾、旱獺等動物挖出來的洞穴,又寬敞又複雜,不是穿山甲的洞穴更夠相提並論的。
在我國古時候,也不叫它們為「穿山甲」,而是稱其為「鯪鯉」、「陵鯉」或「龍鯉」,可見跟穿山沒啥關係。
穿山甲之所以長了適合挖洞的爪子,因為洞穴對於它們來說十分重要。穿山甲多生活在亞熱帶的落葉森林,具有夜行性。
白天一般都要躲在洞穴裡面,並且它們缺乏安全感,在洞穴的時候還會用一些泥土將洞口堵住。到了晚上要出來活動和覓食時,又將洞口挖開走出來。
它們是特化物種,視覺和聽覺退化,嗅覺卻異常發達。穿山甲沒有牙齒,舌頭細長,以白蟻、蜜蜂和其他昆蟲的幼蟲為食。
取食這些食物,基本上用不到視覺和聽覺,只需要嗅覺足夠發達,聞得到它們在哪就行了。
從外表看上去,穿山甲身披「鐵甲」,腳上長有巨爪,一副很能打的樣子,實際上它們是一個「戰五渣」,正是因為攻擊力太弱了,所以它們把技能點都點在防禦上,是自然界裡少有的「絕對防禦」之一。
穿山甲身上的鱗甲十分堅硬,號稱子彈都打不穿,當然這只是誇張的修辭手法而已,不過也說明了其強度之高。自然界裡是個猛獸都想拿捏一下它們,穿山甲天敵眾多,但是基本上都拿它沒有辦法。
因為在遇到危險時,它們會迅速蜷縮成一團,將自己柔軟的腹部保護起來,鱗甲朝外,看起來就像是一個鐵球一樣。處於防禦狀態的穿山甲,獅子都咬不穿。
穿山甲攻擊力不行,行動也十分緩慢,可就是憑藉著超強的防禦,讓它們無視自然界裡眾多的天敵。無論是地上的猛獸,還是天上的猛禽,都能以將它們的「鐵甲」破開。
可是穿山甲忘了人類的存在,它們遇到危險時蜷縮成團,這本該是「絕對防禦」,可卻讓人不費吹灰之力就將它們捕獲成功。
甚至都算不上是捕獲,而是「撿獲」。因為人類的大量捕殺,導致全球8種穿山甲裡面,生存狀態都不樂觀。
有4種是易危,2種是瀕危,還有2種是極危。我國的中華穿山甲,就是極危物種,差點就功能性滅絕了。
我國穿山甲的命運是坎坷的,早先因為迷信它的作用,而受到了很多食客的追捧,事實上穿山甲的鱗片,就跟我們的指甲差不多,沒啥特別的。
關注我,交一個動物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