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人共鳴的喜劇精神,就藏在「重複」的生活里

2022-10-07   影視前哨

原標題:讓人共鳴的喜劇精神,就藏在「重複」的生活里

導讀:根植現實的喜劇作品,是從生活的土壤里長出來的「小草」,也將會變成溫暖治癒的「大樹」。

文 | 黎河

「別說話了,你有延遲」「接什麼詞,你都卡了」「把虛擬頭像給我關了」「你掉線了都」……一個梗接著一個梗,現場炸掉,某某某帶來的《排練瘋雲》把線上辦公那些令人啼笑皆非的遭遇一次性打包,激活全員網際網路記憶。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第一賽段結束,《排練瘋雲》最終獲得第一名,而緊接著也是《黑夜裡的脆弱》《少爺和我》《虎父無犬子》等作品。為什麼它們能夠得到觀眾的喜歡?答案或許藏在其對現實的洞察里。

「從這一次的作品裡邊,我們可以看到有很多東西叫『落地』,就能踏踏實實貼在地面上。」黃渤非常欣賞《排練瘋雲》的這種對生活的觀察:「我們現在好多工作都在線上,很多問題掉線、延時等,你一看就懂。」

喜劇的力量從何而來?

真實生活中有創作財富

「喜劇是一種闡釋人類生活真相的藝術。」

史蒂夫·卡普蘭的這句話闡述了觀眾在喜劇中獲得共鳴的關鍵。

《突突突突突圍》這個作品把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外賣行業放到特工突圍的劇情里,外賣員和等外賣的視角來回交替。作品裡面對外賣行業呈現出的感動點和槽點網友直呼太真實了,「外賣晚點」「找錯樓層」「三把起送」「車速飛快」等離譜的地方讓人直呼戳中,酷酷的滕飾演的外賣員接起催單電話張嘴就來「進電梯了、進小區了」更讓全場爆笑——這「特工突圍戰」隱喻的又何嘗不是我們的生活突圍戰?

更重要的是,在笑料之餘,作品還在無形之中呈現出一種反思。當演員喊著,「你以為你比機器人強嗎?你每天走什麼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不都是你那個程序給你定好的嗎?我只是被困在這個房間裡,而你,早就被困在那個程序里」,從喜劇中延伸出來的,是對這個社會更加深刻地洞察。

事實上,節目中的喜劇作品不僅成為這個社會的鏡子,也在映照著每個具體的人。家庭教育的影響,網絡社會的不便,職場人的煩惱孤獨等都可以在節目中找到情緒被撬動的支點。從個人到家庭再到社會,《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引發了大眾都能夠參與社會話題的思考,對情感痛點的挖掘和共感的製造是落到實處的。

《黑夜裡的脆弱》用誇張地手法表現了一個人在白天積極向上,但晚上容易敏感脆弱。編劇宇軒也透露故事的主要原型就是演員阿奇。有觀眾在看完後表示,「演員信念感好強,厲害!希望我們都能坦誠的表達自己的感受,多多關心自己。」馬東直接指出這就是我們常說的喜劇的治癒功能,「喜劇最大的功德,是你說自己的故事,但卻感動了別人,或者照見了別人。」

反轉不是唯一目的,

喜劇張力在意想不到的地方

十幾分鐘,對於喜劇來說夠嗎?

作為一檔綜藝節目,由於時長和人數有限,很多作品不斷將矛盾衝突聚集到一個情境一個場景中來,人物高頻次的釋放表演魅力,進行觀點交鋒,激發演員自身的表演靈感,抓住剎那間迸發的火花,將之衍生成觀眾意想不到的笑點,具有強戲劇性的特點。

不管是《最好的房子》通過音樂劇等形式強化「過道」展現現代年輕人租房的困境等,還是《熱血桌球》里一句「你相信光嗎」激活不同年代的人對於年輕熱血的想像,或是《代號大本鐘》從「你在我們才能勝利」到「諾曼第登陸了你是同盟軍了」句句精髓讓觀眾直呼過癮。

正因為這樣,嘉賓們也都常常笑中帶淚,拍案叫絕。那英表示,「你就覺得,你身邊就是發生了這樣的故事,不是強擰著你,撓你的那種感覺」;馬東總結道:「喜劇是從身邊的土壤裡面長出來的小草。」

在現實主義故事內核的基礎上,這些喜劇作品以最易被觀眾接受和傳播的方式,表現時代生活,傳遞真實的社會狀態。演員的表演和台詞都隱含著幽默又富於啟迪意義的小話題。很多節目鋪陳往往來自我們熟悉的經驗和故事,笑點也有出人意料的反轉,包括「起急了眼前一黑」「傘和命分不清楚」「神也有績效啊」等喜劇包袱都帶來爆笑的體驗。

甚至像《全民運動會》那種「黑場劇」(Black Out),雖然缺少對白台詞,但以全新的視角詮釋體育動作,一個動作就是一條線,讓人感受到一種強節奏的衝擊。比如跨欄變成了地鐵逃票,游泳變成了地鐵出口,三個人打冰球變成了遛狗,擊劍變成了做核酸……很多生活中的場景都被包裹進這一以貫之的內容中來,讓人稱奇。

最先出場的《虎父無犬子》採用經典的三幕式結構,老師家訪坐談,爸爸言行初現端倪,主題循序漸進;等待媽媽回家,戲劇衝突陡然加劇,老師情感進入高潮;最後一幕老師徹底瘋狂,爸媽遂變成學生,之前埋的包袱一翻再翻,直到落幕時還有餘勁兒在。這也讓網友感慨,「這其實是在反諷有其父必有其子,教育不僅僅是學校老師的責任,也是家庭和社會的責任,需要相輔相成。」

節目通過分享一系列貼近生活的故事演繹向大眾傳達:喜劇,本身就是一種力量。《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其實倡導了一種用多元的喜劇表演去化解偏見的渠道。這些喜劇演員們通過對生活的觀察感悟,對自身的鼓勵反省,讓每一個段子、包袱在成為幽默逗樂工具的同時,也溫暖他人、審視社會。

洞察人間真實,

互動的喜劇才「好笑」又「值得」

縱觀《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節目變得更加成熟,其對大眾生活的洞察、對現實細節的觀照早已成為其內在邏輯,而最終的落腳點都在於用這種喜劇表達的方式對健康積極的人生觀、價值觀的正向引導。不管是家庭溫情,還是職業焦慮,或是生活困惑,都是對當代青年「人間真實」的精準洞察。

先不說《黑夜裡的脆弱》和《突突突突突圍》這種與現實主題直接相關的演繹,就連一些個人情感化的作品中,也充斥著現實的影子。例如《再見》中對於人們「一焦慮就學英語」這個觀察特別拿捏人心。

于和偉說,「很多都是從生活當中汲取的,然後把它放大。那些看似平平無奇的小事,我們如果把它加入到我們想表達的目的中,它就會變得非常有生命力」。

生命力主要體現在哪?一笑而過中藏著的複雜生活與豐沛情感。黑暗是出口,喜劇也是。這個節目對於我們的意義也在於:或許我們第二天依然要面對生活中的各種煩惱,但一笑而過(看了節目)之後,我們也終於不再壓抑,能夠勇敢袒露內心真實的感受。

在段子橫飛的網際網路時代,人們對於「笑」的要求越來越高了,這也需要專業的節目和演員打造全新的喜劇創作路徑,不僅注重原創的輸出,更不斷與現實和觀眾產生互動。《一年一度喜劇大賽》培養了一種輕鬆的土壤,讓我們能夠生成面對人生與社會的英雄主義,讓我們可以「在認清生活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

《一年一度喜劇大賽》第二季平視現實焦慮,讓綜藝創作植根在現實的土壤里,對於這個喜劇類型的創作而言:不僅要關注收穫,更要為生存與生活的迷思提供一些思考的線索。更深層次的表演不僅需要創作者們的「自嗨」,還需要不同文化圈層之間的有效確認,既要讓人覺得「好笑」,更要讓人覺得「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