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這部紀錄片是「里程碑」?挑剔的考古學家有話說

2023-12-11   影視前哨

原標題:為什麼說這部紀錄片是「里程碑」?挑剔的考古學家有話說

導讀:強化認同,連接大眾,完全「考古范兒」的紀錄片也能如此好看。

文|黎河

何以中國?中國考古工作雖然已有百年,但仍有很多空白和未解之謎,不同地區的考古發掘進度也不一致,使得整體中國面貌難以勾勒。這讓對「何以中國」這個問題的回答變得更為複雜。於紀錄片創作而言,要通過有限的影像篇幅展示中華文明萬年的基本圖景、內在機制和演進路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便更需要功課與智慧。

隨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從2002年啟動以來,中華文明起源的階段性劃分方式更加細化明確。依託於大量考古研究成果,由國家文物局和上海市委宣傳部指導,上海市文物局支持,上海廣播電視台打造的大型紀錄片《何以中國》近日播出,其不僅用全新的創作方式交出了宏大、深邃又生動的時代文化答卷,也經受住無數考古學家嚴苛目光的審視而獲得掌聲,為考古類紀錄片的創作開拓了新範式,在考古寫史、透物見人、連接現實和視聽創新上不斷創造新的價值。

在大眾傳播領域,《何以中國》首播後,各平台成績斐然,熱度持續攀升。在微博上,相關話題受到微博用戶關注,#紀錄片何以中國#話題總閱讀量達2078萬。《何以中國》同時高居優愛騰三家核心網際網路站的紀錄片播放榜熱度首位。優酷站內開分9.8,成為優酷紀錄片頻道史來最高開分;熱度突破6000,也是優酷紀錄片頻道史來最高熱度;其在騰訊視頻站內評分也達到9.5,與BBC大片《地球脈動》齊平,熱度突破14000,榮登騰訊視頻飆升總榜TOP1、騰訊視頻紀錄片熱播榜TOP1;在愛奇藝平台上,紀錄片首播當晚熱度破2000,榮登愛奇藝紀錄片熱播榜TOP1;在百視TV上線後24小時熱度值最高9414,創下站內紀錄片品類首播最高熱度值,當日紀錄片熱播榜和熱搜榜雙雙登頂;根據美蘭德視頻大數據,該片開播首日美譽度100,位列熱播全網紀錄片融合傳播指數榜第一。

「不聰明」的考古紀錄片,

為何能成為類型之最?

考古學是一門見微知著的學科,它往往能夠通過對小範圍的文物、遺址以及環境元素等的詳細分析,揭示社會的多個層面,為我們解讀人類歷史提供了珍貴的線索。在某種程度上,拍紀錄片和考古研究做的是同一件事。

一是最嚴格的考古範式。考古學家通過嚴格的標準來挖掘不同時期的文物,從而理解過去的社會結構、經濟活動、技術發展和文化變遷。《何以中國》積極吸納包括建築考古學家、動物考古學家等更細分領域的專業知識,從而確保影片不僅在敘事層面準確,同時在場景、建築、動物等方面也保持與考古學領域最新研究成果的一致性。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長魏興濤用「恰如其實」來形容這部作品,「做得也很有水平、高度和廣度,我感覺是同類題材的第一部,相信會有很長久的生命力。」

二是最細緻的復原工作。從城牆斷面的夯築到每一個小細節的還原,都展現出了製作團隊對歷史原貌的極致追求。觀眾在觀看中,仿佛能夠穿越時光,親身經歷古代文明的繁榮與滄桑。攝製團隊跋涉近500天,走過全國230餘個考古遺址和博物館實景拍攝,再現近400場、參演人數超過4000人次,復原道具3600餘件這些數據在以往的考古類紀錄片創作中是絕無僅有的。不管是挖掘300件玉石器並擺放以模擬林家灘貴族的葬禮,還是與考古學家合作,進行多次修訂和驗證,確保西周地圖的準確性,這種顯微鏡級別的復原,不僅豐富了畫面語言,更為觀眾提供了一條通往歷史原貌的路徑,使歷史更加鮮活。

三是最大膽的架構方式。《何以中國》中沒有使用常見的採訪,而是深入挖掘百年中國考古的豐碩成果。引導觀眾以沉浸的方式進入歷史長河中。這不僅從考古學角度上有了堅實的支撐,更讓整個紀錄片的敘事更具權威性。這意味著它不依賴考古學家的口述,而是通過最真實的考古發現本身來向觀眾呈現中國文明的演進過程。這種「不聰明」的設計有一定的風險,紀錄片的創作也可能會耗費更多心血,但結果卻讓人更加沉浸和可信,經得起推敲。

作為一部「考古寫史」的紀錄片,《何以中國》以考古為線索,完整敘述中國文明發展歷程、準確描繪歷史脈絡。作品立項之初,國家文物局即牽頭組織了多輪選題論證、學術研判,在拍攝全程中給予堅強的政策支持和充足的資源保障,並在紀錄片定稿和成片階段,指導和幫助。正是基於這樣多方支持下的堅持和探索,良渚博物院院長、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徐天進也高度評價,「《何以中國》是迄今為止同類題材的紀錄片中,學術闡釋最嚴謹,敘事最完整,拍攝內容最豐富,製作也是最精良的作品。」

回答「何以中國」,

不是以點帶面,而是不斷溯源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繫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

但文明的起源和形成十分複雜,涉及物質的、精神的和社會制度等方方面面的因素,它們相互交互又影響深遠。「探源工程」對於考古學家而言,都是一項艱巨的任務。那對於紀錄片創作者而言,如何回答中華文明的長河發端於何時何地、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歷程等事關「何以中國」的問題,更是一項具體的挑戰。

這部紀錄片的精妙之處在於,一方面去「溯源」,《何以中國》在結構上有完整的邏輯,以時間線為軸探入萬年時空、穿越千里江山,梳理了從統一多民族國家到今天這樣的國家形態的關鍵節點。它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成果為基礎,藝術性地串連上山文化、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紅山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等考古學文化,乃至夏商周、秦漢等王朝時代的文獻敘事與考古實證,倒敘的結構巧妙地勾勒出演進的脈絡。

具體到片中,便構成《秦漢》《搖籃》《星斗》《古國》《擇中》《殷商》《家國》《天下》8集,進而把「何以中國」的問題拆解成「何以建立早期信仰與文化審美」「何以開始五湖四海間的交流」「何以形成區域古國和早期文明」「何以開啟夏商周的王朝時代」,以及「何以秦漢建立統一多民族國家」等更具體的問題。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陳星燦所說,作品希望「通過考古學的材料,來敘述中國何以成為秦漢時代的中國,中國何以成為現在的中國」。

另一方面去「傳承」,從舊石器時代到秦漢帝國的統一,它還原了中國古代人民的生活、信仰、家庭和社會組織。它告訴我們,中國文明有著悠久的歷史,它在數千年的時間裡逐漸演化並融合了不同的元素,形成了今日的多元一體性;也讓我們更加明白了中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的政治形態和文化格局是如何形成的。

從帝王將相到普通市井生活,再到邊緣族群的文化輸入,這部紀錄片展示了中國成為今天樣貌的多層次動力和原因。這樣的敘事方式更加貼近觀眾,使得歷史不再是枯燥的記載,而是充滿血肉和生命力的故事。例如首集《秦漢》中,通過秦軍普通士兵黑夫和驚的一封家書,讓人看到數百萬平方千米的山河,被納入以中央帝庭為樞紐的郡縣網絡的歷程;也從敦煌郡效谷縣懸泉置的嗇夫弘18年的迎來送往,見證丞相史李尊護送復員的戍卒返回原籍,也見證和親的解憂公主晚年從烏孫歸漢。

正是在這種溯源與傳承中,《何以中國》開創了一種用紀錄片書寫文明史的新方式,它尊重現實材料和學術成果,始終站在天下和國家的角度來看待中華文明,從而也得到了極為挑剔的考古界的一致認同。正如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研究室主任常懷穎所說,「《何以中國》將引領我們未來歷史考古類紀錄片新的走向,它是這一類紀錄片的里程碑。」

古今互動與持續思考,

讓文化自信更加根深蒂固

「讓我們能停下腳步,回望我們曾經走過的路,思考從哪裡來,要向哪裡去,這就是歷史的價值,也是《何以中國》這部片子的核心價值所在。」浙江省良渚古城及水利系統項目負責人王寧遠的一句話把這部紀錄片的時代意義凸顯。

1937年夏天,甘肅居延考古隊在37個探訪中發掘出11577枚漢簡,當他們把不同的斷簡合二為一,才讓我們穿越時空,成為2000多年前的讀信人,了解到巍巍帝國中努力經營自己一生的鮮活的人。紀錄片當中不斷引入今人考古的視角,產生古今對話的歷史感、時代感。傳播的即時性加速了它們在當下觀眾心中「活起來」的進程。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一至四期首席專家、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趙輝高度評價這部作品:「既是萬年中華文明的歷史縮影,也是對百年中國考古學史的真摯紀念。」

既呈現歷史,又記錄回望歷史的人;既不停回望,又在回望中連接未來。《何以中國》的實踐告訴我們,文化自信不是守舊和守成的,而是不斷探索和前行的。中國文化是一個不斷演化的體系,它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來繼續傳承和發展。真實呈現歷史潮流里的人性和情感,拉近了觀眾與不同時代的心理距離,使個人抉擇與國家命運結合的故事更具代入感,在潤物細無聲中抒發了主流價值。

當蒙恬、劉邦、霍去病、衛青、劉賀、解憂公主等歷史人物形象更加生動,包括黑夫和驚這樣的普通士兵第一次出現在螢屏之上,這些發生在先輩們身上似曾相似的故事,才讓我們感受到今天的中國人不是孤獨的,因為他們早已對面臨的問題做過探索和回答。

這些人物都對應著豐富的經歷,他們身上有時甚至是多種時代精神的集合。這些精神構成的藝術創作如影隨形的基因序列和永恆動力。一方面把中華民族的精神底色描摹得浪漫又清晰;另一方面又通過具有視覺震撼的新鮮表達把現代需求蘊含其中。人物的時代意義和文化價值,正在通過以《何以中國》為代表的創作載體和傳播手段而綻放出全新的時代活力。

《何以中國》有什麼意義?中國考古學泰斗嚴文明認為,中國文明的特點是多元一體,持續發展。通過認識自己的歷史,中國人應該充滿信心地迎接未來的持續發展。這部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考古紀錄片正通過不斷地增強認同,成為連接、增強大眾的精神紐帶,這也是對重大現實需求的回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