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四全能力」建設提升法治新聞輿論工作的「時度效」

2024-10-27     草原古都生活寶典

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法治思想引領著法治中國建設闊步向前。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理念,正在全社會深入人民群眾的心田。這一進程,法治新聞輿論工作的貢獻不可謂不關鍵。

法治新聞是新聞報道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踐行依法治國方略的重要依託,也是推動法治中國進程的重要一環。從概念上看,法治新聞報道是對於新近發生或發現的具有為受眾及時知曉意義的法治信息的傳播。簡單來講,只要有法治含量的新聞就是法治新聞。此類新聞的傳播能夠有效地普及法治知識、引導公眾輿論,從而不斷提升全社會的法治意識和法治理念。

顯然,對法律知識的普及和法治意識的塑造,是一項既具有充分的公共性、又具有顯著的緊迫性的輿論工作任務。法治傳播的「時度效」直接關係到法治中國建設的「時度效」問題。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時度效是檢驗新聞輿論工作水平的標尺。不管是主題宣傳、典型宣傳、成就宣傳,還是突發事件報道、熱點引導、輿論監督,都要從時度效著力、體現時度效要求」。這裡的「時」,既要求法治報道敏銳捕捉時機,也要求法治報道準確反映時代;這裡的「度」,既要求法治新聞在專業表達和受眾理解之間尋找平衡度,也要求法治新聞在聚焦個案和影響公眾之間掌握準確度;這裡的「效」,既要求法治宣傳一體追求輿論傳播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公信力,也要求法治宣傳能夠切實帶來法治中國建設進程的高效變革。

在「數字中國」和「法治中國」建設並駕齊驅的當下,面對「全程化、全員化、全息化、全效化」的媒體融合背景,要提升法治新聞報道質量和水平,就必須更加積極主動順應時代潮流,深刻領會和把握「時度效」的內涵,以「全程能力、全員能力、全息能力、全效能力」的提升來實現法治新聞輿論工作的「時度效」要求。

一、著力以「全程能力」強化法治新聞輿論工作的公信力,在行動維度提升社會公眾對法治新聞宣傳的參與度

由於數字時代的融媒體可以藉助多種傳播載體、平台以及渠道對一個事件的全過程進行零時差、多層次、全方位的信息生產和傳播,為社會公眾對法治新聞宣傳的「全程參與」提供了可能。因此,在行動維度,一是要確保法治新聞宣傳的「零時差」。傳播學上的「首發效應」強調的是首發信息對公眾形成的「第一印象」,容易造成先入為主,再要改變過來就很難。突發的法治事件輿論引導貴在早、貴在快,要完善快速反應機制,及時發布權威信息,有針對性地回應社會關切,先聲奪人、贏得主動,確保首發定調。二是要注重法治新聞輿情處置的「全覆蓋」。嚴格落實依法辦理、輿論引導、社會面管控的「三同步」工作要求,強化危機應對處置意識,構建內容融合、外部協同的輿情應對機制,通過提升對涉法輿情的回應度,及時有效維護法治新聞輿論的公信力。

二、著力以「全員能力」強化法治新聞輿論工作的引導力,在主體維度提升社會公眾對法治宣傳工作的認同度

全媒體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人人都是傳播主體,通過新技術新手段「開門辦報」,以開放平台吸引全民參與信息的生產傳播,可以說是全媒體時代的群眾路線。因此,在主體維度,一是要拓展法治新聞宣傳主體範圍。打破主體「圍牆」,發揮新聞宣傳部門的引導力建設「樞紐」作用,推動樹立司法機關「全員聯動」的宣傳理念,增強司法機關「全員聯動」的宣傳意識,以個體形象映照組織形象,以個人行為傳遞組織理念,在每一項工作上維護司法機關良好公共形象,在每一起案件的解讀中讓社會公眾感受到公平正義。二是要踐行法治新聞宣傳群眾路線。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充分發揮新聞宣傳部門作為司法機關聯繫群眾的橋樑紐帶作用,積極探索策劃線上線下融合互動,主動構建更廣泛的新聞宣傳夥伴關係,驅動各級司法機關宣傳資源的有機整合,強化與宣傳對象的連接,及時報道司法工作中基層創造的鮮活經驗,生產更多社會公眾所思所想所盼的內容,提升社會公眾對司法工作的認同度。

三、著力以「全息能力」強化法治新聞輿論工作的傳播力,在內容維度提升社會公眾對司法工作的認知度

法治新聞宣傳的「全息形式」突破傳統上傳播內容只限於音頻、視頻、圖片、文字等呈現形式,逐漸由靜態信息展示向立體內容互動轉變。因此,在內容維度,一是注意解決好「傳播什麼」的問題。在司法機關新聞宣傳熱點內容的打造上,應當加快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避免進入「形式大於內容」的怪圈,運用技術賦能積極提供信息增量,使正面宣傳的內容質量和內容水平有一個明顯提高,提升社會公眾對檢察等司法工作的認知度。高質量的傳播內容必定是公眾讀得懂的內容,要注意法律話語的敘事邏輯和表達方式,不斷追求傳播內容的專業性、深度性、獨家性。二是注意解決好「怎麼傳播」的問題。各級司法機關的新聞宣傳工作需要緊跟技術熱點,充分利用多維成像、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通過圖文、視頻、遊戲、AR 等多元立體的呈現方式,有效整合傳統媒體、網絡媒體、司法機關新媒體、自媒體等各種力量,構建多元化多層次傳播格局,充分發揮「矩陣效應」,以全息形式創新法治新聞宣傳內容,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新聞觸達體驗,打破物理屏蔽,增強受眾「共情」。

四、著力以「全效能力」強化法治新聞輿論工作的影響力,在效果維度提升社會公眾對「法治中國」建設的共識度

全效能力是指法治新聞宣傳效果的「全面化」和「精準化」。增強法治新聞宣傳的「全效傳播」要從拓展傳播渠道、構建正向反饋的傳播環境入手。在公共傳播渠道,推進司法機關門戶網站、司法新媒體建設,做好公開的釋法說理,使公眾在每一起案件中都能感覺到司法公正。在形象傳播渠道,加強標識性話語體系建設,更好地總結提煉具有鮮明時代特徵、司法職業特色,易於理解接受、便於記憶流傳的標識性話語,通過頂層設計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中國」建設案例。在自媒體傳播渠道,利用微博、微信、短視頻等融媒體平台的高黏性、群聚性、社區性,實現信息傳播的及時性和互動性,降低法治宣傳的成本、提升法治傳播的效率,提升社會公眾對「法治中國」建設事業的共識度。

法治新聞報道需要有吸引力、有理性、有溫度。法治中國建設需要強根基、培思想、化行動。法治輿論工作的專業性、敏感性和複雜性比一般的新聞輿論工作更強,面對的輿論環境相對更加複雜,造成的社會影響也相對更加深遠,在追求「時度效」的有機統一上,更需要緊密貼合媒體融合的時代背景,綜合提升自身的「全程、全員、全息、全效」能力。以新時代的法治傳播理念,講好邁進新征程的法治故事,為法治中國建設鍛造有力的思想武器。

來源:檢察日報正義網

責編:馮宇傑

謝謝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33fcd308055123b236af86e9ce837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