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提起《美國往事》《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等等經典名片,出現在腦中的除了一幕幕精彩的畫面,往往還有一段段耳熟能詳的電影音樂。
而這些難忘的旋律,均出自一人之手——恩尼奧·莫里康內。
最近,一部高分紀錄片登頂豆瓣口碑電影榜單,講的就是這位傳奇配樂大師的故事——
《音魂掠影》
紀錄片陣容,擁有頂配規格。
導演,朱塞佩.托納多雷。
代表作「時空三部曲」——《天堂電影院》《海上鋼琴師》和《西西里的美麗傳說》。
吉亞尼·羅素、王家衛等人任監製。
影片製作歷時五年,沒有什麼繁複的拍手手法。兩個半小時的時長里,將海量素材進行梳理、剪輯。
其中包括莫里康內本人的訪談,合作過的導演、歌手等對他的評價與追憶,以及他曾配樂的電影混剪片段。
片中大咖雲集,可謂彙集了影史的半壁江山:
帕索里尼、貝托魯奇、萊昂內、阿基多、昆汀……
串聯起幾乎整個黃金時代。
《音魂掠影》帶我們系統地回顧了莫里康內的創作生涯。
從接觸音樂到師從古典樂大師。從成為學院派到「背叛」學院派,涉足電影作曲。
從不斷探索新形式,到成為頂級大師。從自卑於自己的「不純粹」到與自己和解……
從兩個半小時的影片中,我們可以提煉出莫里康內一生中的幾個關鍵詞——
才能。
與音樂的交集源於父親。
那時父親是樂團的小號手,便教會莫里康內聽音識譜。
在他的工作室里,沒有一架鋼琴。
他就這麼伏案坐著,曲譜就自然地從筆下流淌出來。
音符就像早已長在他的身體里,像母語一般為他所用。
天然的感知力,讓他擁有將聲音、畫面、故事連接起來的魔力。
因此他的作品,幫許多電影實現了「補白」。
電影《聖經》中,他用音樂模擬光的誕生,描繪涓涓細流,而後是洶湧澎湃的波濤,火光迸發的岩漿,四散開來的鳥獸。
一切動態的場景,恍若浮現眼前。
1963年,莫里康內為他人生中的第一部西部片《我的子彈不說謊》配樂。
其中一個吉他演奏曲段,吸引了導演賽爾喬·萊昂內。
萊昂內與他取得聯繫,邀他為自己的新電影《荒野大鏢客》進行配樂。
而莫里康內卻沒有選擇沿襲上部作品的風格,而是另闢蹊徑,進行了全新的嘗試。
嬉皮風的哨子拉響前奏,接上不間斷的吉他掃弦,
鞭子抽響聲、男人的低吼聲、鐵砧的碰撞聲,點綴著清脆鈴聲,綿延著由近及遠。
美國西部大漠茫茫、黃沙遍野的風光立時身臨其境般映入眼帘。
《荒野大鏢客》被視為西部片配樂的轉折點。
那是人們第一次知道,西部片中的音樂也可以如此優美如詩,同時不乏粗獷瘋癲。
那首經典的《Titoli》一響起,我們仿佛可以看到揮舞著手槍的東木大爺策馬而來,揚起黃沙。
自此,兩人結為終生合作關係。先是鏢客三部曲,再是往事三部曲。
這裡還埋了一顆彩蛋,這對名留影史的黃金搭檔,還曾是小學同學。
兩人的合作方式相當有趣。
萊昂內會將那些他想寫的電影講給莫里康內聽,細緻地介紹故事,解釋鏡頭畫面,提出音樂風格方面的訴求。
莫里康內一一細聽,卻未必理會這位大導演的建議。
有的時候,他把劇本要走,埋頭創作幾天,任性地交出一份與前期溝通完全無關的「作業」,卻每次都能將萊昂內成功說服。
影像與音樂,相輔相成,相互成就。
萊昂內甚至會在電影開拍前,就讓莫里康內創作主題音樂。
《美國往事》中的《黛博拉主題曲》就是其中之一。
說到這兒,不少朋友已經聯想到年輕的詹妮弗·康納利在倉房中翩翩起舞的驚鴻一面了。
《美國往事》是一曲充斥著諸如兄弟情、背叛、慾望等元素的人生悲歌。很多人都說,看完這部電影就如同過完了一輩子。
也正是莫里康內那極具存在感又與影片風格嚴絲合縫的原聲,使得這部電影成為了跨時代的經典。
電影拍攝時,更是一邊在攝影棚公放配樂,一邊讓男主羅伯特·德尼羅進行表演。
可以說,這部傑作的靈魂,是莫里康內與萊昂內共同創造的,這在配樂領域,幾乎是「違規」的操作。
後來這支樂曲,又被王家衛用進《一代宗師》,將經典延續。
可以說,莫里康內是電影配樂界的一代宗師。
在他之前,配樂還只是電影的輔助。
在他之後,配樂不再是畫面的僕人,更成為了一種敘事手段,給予畫面更豐富的解讀空間。
創新,是與才華並行的第二重註解。
莫里康內的創作不拘泥於任何規則。
當旋律成為主流,噪音便成為一種創新。
他試著在一段悠揚的旋律中加入罐子元素。
高矮不同的罐子滾動、墜落、敲擊、拍打,發出時而有序時而無序的節奏。
憑藉這首《罐子之歌》,將瀕臨破產的RCA公司拉回正軌。
生活中的任何事物,都能成為樂器。
《西部往事》中著名的音效,來自他轉動木梯發出的吱呀聲。
在《黃金三劍客》的主題音樂《黃金狂喜》中,模仿土狼叫聲,成功俘獲了昆汀·塔倫蒂諾的耳朵。
他也樂於在當代音樂之中加入經典古典樂片段。
在《歌聲與夜晚》裡面,他就以貝多芬的《月光奏鳴曲》作為前奏;
用四架鋼琴改編了《西林比賓》。
古典與流行的結合,他早在五十年前就玩得明明白白。
當他想表現暴力時,不會選擇與畫面風格匹配的音樂,而是會把故事從另一個角度展現給你。
《鐵面無私》中最經典的那場車站槍戰戲,莫里科內沒有選擇緊張刺激的音樂,反而是加了一段音樂盒演奏出的華爾茲。
鮮明的反差對比,為電影賦予了前所未有的質感與層次。
反叛,也是關於莫里康內不得不提的特質。
當賽爾喬·萊昂內堅持在《黃昏雙鏢客》中再次使用口哨和小號,莫里康內則 加入巴赫的D小調托卡塔與賦格。
大半個世紀的職業生涯中,他有兩條原則:
一是不重複自己。
二是不准導演在自己配樂的電影中使用其他人的音樂。
莫里康內出身於義大利一所知名的傳統音樂學院。
他所尊敬的導師宣稱,為電影創作,為商業音樂賣命,對一個學院派音樂家來說,相當於賣淫。
這讓莫里康內在道德上受到了譴責,一度認為自己投身配樂行業是誤入歧途,半生都在「藝術與商業」之間掙扎。
他曾對夫人說,「我做十年電影配樂就不幹了」,然後是二十年,三十年,四十年……直到走完一生。
作為毫無爭議的大師被無數人銘記,也給電影配樂這一行業前所未有的職業尊嚴。
《音魂掠影》中,還有不少讓資深影迷喜聞樂見的幕後軼事。
電影《對一個不容懷疑公民的調查》中詭譎的配樂打動了導演庫布里克,他當時正在籌拍《發條橙》。
庫神於是打電話給萊昂內,希望邀請他的老搭檔為自己的電影做一首類似的樂曲。萊昂內卻告訴他:
「我的作曲家莫里康內不能參與《發條橙》,因為他在為我的最新電影《革命往事》配樂。」
庫布里克就此作罷。
然而事實是,莫里康內早已完成了《革命往事》的配樂。
萊昂內的「霸道」,攪黃了這次合作。
沒能為《發條橙》配樂也是老爺子一生中為數不多的遺憾。
片中最打動人心的部分,是莫里康內與一眾導演、歌手們回憶作品的誕生過程時,依舊帶著激情的模樣。
說到得意之處,情不自禁地連比劃帶哼唱。
於是,我們看到——
貝托魯奇輕聲哼唱著《一九零零》。
阿基多扯著嘶啞的嗓音,嚎出《摧花手》的旋律。
白髮蒼蒼的塔維尼亞兄弟打著拍子,精神抖擻地合唱著《阿隆桑芳》……
仿佛一切清晰如昨,激情未褪。
一張張滿布歲月痕跡的臉孔上,再次映照出了美好的年華。
這部獻給影迷的狂歡之作,千萬不要錯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