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一位媽媽有些心灰意冷的找我聊天。
前段時間,她曾經非常「得瑟」的在我們群里說:自己發現了,自家的小兒子就是來「報恩」的,哪哪兒都好,比起把自己氣的半死的老大來說,簡直就是一個天使的存在。所以,建議大家都要兩個娃,至少,老大不好,可以再培養老二,把養育老大的遺憾彌補了,還可以把養老大時候的成功經驗完全拷貝。太棒了,有木有?
當時群里好多媽媽很是認同這個觀點。
我在忙,就簡單的回覆了一句,每個孩子都是獨一無二的,如果我們把老二看作是老大的重開和彌補,一定會受到「反噬」的。
這位媽媽平日裡和我交流的很多,對我也頗有相見恨晚、一見如故的感覺。所以,我這樣直截了當的回覆,她倒沒有過多的介意。
倒是群里另一位不太熟悉的媽媽一直在辯論強調:老二在天時、地利、人和各種方面,都要比老大有優勢,所以老二的「天使」屬性,是與生俱來的,不容置疑。
我也沒有過多的言語,每個孩子不一樣,每個家庭也不一樣,每個人的經歷閱歷同樣不一樣,我們又何必非要把自己的觀點附加在別人身上呢?何況,自己的觀點也並非絕對和權威啊!大家都為人母,相逢是緣,惜緣即可。
今天,這位媽媽找我,是因為她無意中看到自己總是引以為傲的小兒子的另一面:
今天周末,兩個孩子在家,她有事兒出去了一趟。過了一會兒她覺得自己身體有些不舒服,就先回家直接進了臥室,想著先休息一會兒看看情況。
回家的時候,兩個兒子都在自己的臥室里寫作業,所以她也沒有驚動任何人直接回了自己臥室。一會兒,兩個孩子大約是寫完作業了,打打鬧鬧的相繼來到客廳。
大概是兩個人在分昨天買的橙子,一共5個,老大說一人兩個,多餘的一個給媽媽。小兒子說,自己要3個,哥哥吃2個,因為昨天自己把自己的那份兒分給媽媽啦,所以今天必須要多吃。老大反諷他,你口口聲聲說最愛媽媽,實際上就是自私。
她的小兒子忽然提高聲音,對著自己的哥哥嗷嗷大叫,出口成髒的一氣呵成之勢,竟然讓總是頂撞自己的老大啞口無言。中間小兒子還嚷嚷說:「我也不怕你告訴媽媽,你看她會相信誰?你又不是不知道她喜歡誰!」其中那副言語中的得意之態,即便是沒有看見,這位媽媽也感同身受。
這是與平時完全不同的狀態,也是讓這位媽媽始料不及的狀態。
頓時讓這位媽媽非常崩潰,想到昨天小兒子一副萬分貼心的樣子,把橙子塞進自己嘴裡的樣子,一時竟然不知道哪個才是小兒的真面目了。
其實,群里的那位媽媽說,小兒子占據了天時、地利、人和,一點兒都不假。但這三種情況的出現,都是一把雙刃劍。父母智慧看待,就可以趨利驅弊,反之亦然。
天時最大的彰顯在於,在正確的時間,有了正確的決定和選擇。有些家長正苦惱於大孩子已經不受控制,或者沉浸在自己對孩子的成長內心有愧的時候,小孩子的出現,就會增強父母的愛心泛濫,總想要把在大孩子身上的遺憾彌補,同時想當然的認為,養育大孩子已經有了足夠的經驗教訓,完全可以趨利驅弊。
這個所謂的「經驗教訓」,往往只是針對大孩子而產生的,並非可以完全拷貝到小孩子身上。小孩子依舊是一個獨立的個體,也不是老大的回爐重塑。
地利在於占據有利的地勢環境條件。小孩子的出現,往往在父母有了一定的生活閱歷、經濟儲備的基礎上,甚至有些是大齡孕育或老來得子的感受,這是所產生的地利,就會無形中偏向在小孩子這裡。
大孩子只是看到了父母對小孩子的百般呵護,卻無法感同身受。因為自己對於曾經得到如此呵護的樣子,是完全沒有印象的,所以他只能看到他看到的。內心的委屈由此而生,卻往往被各種生活的瑣碎所掩蓋。
小孩子在父母的呵護下無憂無慮的成長著,雖然會有來自老大的碾壓,但在父母的愛面前,完全可以忽略。因為篤定,所以無所畏懼。
此情此景,在很多非獨生子女家庭比比皆是,只是掩蓋在一派祥和之下,被父母所忽略,被大孩子所隱瞞,被小孩子所利用而已!
對於家庭來講,家和萬事興,家庭成員間相互扶持、互相信任、互敬互愛的分為就是人和。但,「人和」卻往往是為人父母最難以維持的地方。
有些家長為了彰顯公平,就會把家裡的吃穿用度購置的一模一樣,大孩子有什麼,小孩子就添置什麼;小孩子要什麼,也會等價給大孩子準備一份。
這就是公平嗎?
不,在孩子心中絕非如此!孩子都是帶著足夠的天然靈氣來到父母身邊的,甚至在10歲之前,都是在時時刻刻「研究父母」的,也就是說以父母為中心的。父母雖然給予了孩子一樣的物質,但是言談舉止間,是否公允,在孩子心中有個非常清晰的自我認知。她們更善於捕捉父母舉手投足間的細節反應。
五個指頭還不一樣長,何況父母對兩個完全不一樣的孩子呢?不要急於反駁,捫心自問,你對家裡的兩個孩子,真的是一視同仁的嗎?或者,你的潛意識,是否在「出賣」你想要營造的一視同仁的表象?而對於孩子來講,他一旦感受到父母的「裝模做樣」,內心的崩潰是巨大的。
如何改變這種狀態?
唯有用心而已!本篇不多贅述,下次再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