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8月12日,經國務院批准,調整揚州市行政區劃,「揚泰分設」:縣級泰州市從揚州市劃出,組建地級泰州市,海陵區為泰州主城區。泰州市下轄海陵區、靖江市、泰興市、姜堰市、興化市。
1997年,海陵區、姜堰市、泰興市部分行政區划進行調整,組建高港區。
2012年12月17日,經國務院批准,撤銷縣級姜堰市,設立姜堰區。
至此泰州市下轄三區三市:海陵區、高港區、姜堰區、靖江市、泰興市、興化市。
姜堰區是江蘇省泰州市下轄區。地處江蘇省中部,地跨長江三角洲和里下河平原,東鄰海安縣,南接泰興市,北毗興化市、東台市,西連泰州市海陵區、高港區。北宋年間,鹽商姜仁惠、姜諤父子率眾聚資,築堰抗洪,家園久治,功業永存,姜堰由此得名。 姜堰區物產豐富,土地肥沃,素有「魚米之鄉」之稱。區內溱潼古鎮是中國歷史文化名鎮,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是5A級旅遊景區、世界聞名的麋鹿之鄉,河橫村是聯合國生態環境「全球500佳」,中國·姜堰溱潼會船節更有"溱潼會船甲天下"的美譽。姜堰是全國百強縣,2012年12月正式發文公布成為泰州市轄區之一。
姜堰由水而生,古時,長江、淮河、黃海三水在姜堰匯聚,故稱"三水"。又因三水匯聚,衝擊成塘,塘水多旋渦,形似人指羅紋,又名"羅塘"。北宋年間,洪水泛濫,姜仁惠、姜諤父子仗義疏財,率領民眾築堰抗洪,保護了一方百姓生命財產,古鎮由此名為姜堰,至今流芳千年。
姜堰屬泰州。崇禎《泰州志》載:"《禹貢》(泰州)淮海為揚州,言北據淮,東距海為揚州之域。周武王封泰伯於吳,其地屬吳。元王三年(前473)越滅吳而不能正江淮之地,遂屬楚……"近代考古證實,6800年前姜堰地區就有人類活動了。
春秋戰國時歷屬吳、越、楚。楚時為海陽邑地,秦代屬東海郡(一說九江郡),漢武帝元狩六年(前117年)置海陵縣,唐高祖武德三年(620年)改海陵為吳陵,武德七年復稱海陵,南唐元元年(937年)年升為泰州。民國初年廢州設縣,縣治泰州。
1940年10月,泰縣抗日民主政權于海安建立。
1949年5月,泰縣人民政府駐姜堰鎮西郊。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泰縣與縣級泰州市兩度分合,1962年1月復稱泰縣,縣治姜堰鎮。
1994年撤縣設市,改稱姜堰市。1996年隸屬新設立的地級泰州市。
2012年12月,經國務院和省政府批准,撤銷縣級姜堰市,設立泰州市姜堰區。
溱湖風景區
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溱湖國家濕地公園是泰州地區唯一的省級風景區,國家5A級旅遊景區。風景區規劃面積26平方公里,有4.7平方公里的核心景區。風景區地處中國著名的三大窪地之一的里下河地區。古長江與淮河曾在此交匯入海,形成了特有的濕地生態環境。而作為長江文化與黃河文化的過渡區,吳越文化和楚漢文化的連接點,溱湖風景區具有獨特的民俗風情和深厚的文化底蘊。風景區湖泊、河流等面積占到總面積的 37%左右,其中溱湖規模較大,溱湖又名喜鵲湖,因"昔多喜鵲飛集"而得名。溱湖東西長1.4公里,南北長1.5公里,形似玉佩,面積約3500畝左右。
溱潼古鎮
溱潼古稱秦泓。地處南通鹽城泰州三市交界處,舊有「犬吠三縣聞」之說。這裡河港交織、氣候濕潤,境內多處發現麋鹿化石遺骨和出土新石器時代的石斧、石器。溱潼一度臨海,夏商時屬揚州,春秋時屬吳。這裡水草豐茂,麋鹿「千百成群」,農民「不耕而作」。鎮區四面環水,波光粼粼,環境優美,素有』水鄉明珠』之稱。溱潼盛產稻米、棉花、魚蝦、籪蟹,是名副其實的魚米之鄉。
溱潼舊有八景之說,說法有二:一說清朝乾隆年間,蘇州府教授溱潼孫家莊進士孫喬年,分別以八處自然景物為題材,題了七絕八首,景以詩傳。其八景是:東觀歸漁、南樓讀書,西湖返照、北村蓮社、花影清皋、禪房修竹、石橋明月,綠院垂槐。辛亥革命前後,溱潼八景又出現了另一種說法。即:東觀觀漁、西院庭槐、北村禪院,板橋秋月、堤柳春鶯,花影清潭,荒窯靈樹。
全國歷史文化名鎮,AAAA級風景區。為里下河四面環水的小島,溱潼古鎮風光秀麗;麻石當街,蜿蜒曲折。
溱潼古鎮保存完好,有小溱湖巷、八仙橋巷等一大批明清時期的建築群。古山茶院裡的"中國茶花王",樹高11米,樹齡數百年,每年清明節前後,萬朵茶花競放。民俗風情館,展示了秦磚漢瓦、耕織器具,彰顯了溱潼人民的聰明才智。中國茶花王、民俗風情館和院士舊居、禪院古槐等重要景點,別具一格的島鎮環境以及傳統工藝、溱湖八鮮美食等。
泰州華僑城
泰州華僑城坐落於國家5A級風景區--江蘇省泰州市姜泰州華僑城堰區溱湖濕地公園西側。泰州華僑城著力打造"中國濕地生態溫泉第一城。 形成了"藍脈綠網、水城小鎮"的特色風景,規劃內容包括溫泉度假區、古壽聖寺區、低密度住宅區、濕地體育公園、水上樂園和水上觀光線,其中雲海溫泉、溫泉奧思廷酒店、水岸商業街、濕地體育公園和純水岸一期已在2010年對外開放。
河橫生態科技園
1990年河橫村獲聯合國環境規劃署生態環境"全球5河橫村00佳"殊榮。1996年,河橫生態科技園區被評為江蘇省生態農業科技示範園,先後被命名為全國旅遊示範點、中國綠色村莊、全國綠色小康村、江蘇省綠色食品生產基地、江蘇省重點農業園區,2006年被確定為全省唯一的部省共建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示範點。
曲江樓
曲江樓位於泰州市姜堰區南大街219號,以其位於古運鹽河拐彎處,故名曲江樓。1940年夏秋,新四軍抗日東進。9月,新四軍蘇中指揮部駐曲江樓,運籌帷幄,在此召開蘇中八縣軍民會議,宣傳我黨抗日主張,商談團結抗日大計。為我軍決戰黃橋前打贏了政治仗,進而取得了"黃橋決戰"的勝利。
姜堰,歷史上號稱是是海水、江水、淮水的交匯處,古有"三水"之稱;而曲江樓之來意是因為白求恩橋這條河是古代運鹽的交通要道,因為曲江樓處在水流拐彎的地方,所以叫做曲江樓
曲江樓原來是做酒樓旅館之用,是一座典型的中式建築,內部雖小,但是五臟俱全,歇山頂、硬山頂等中國古建築傳統風格都在這裡得到了應用
曲江樓左側次間為臥室,有床、桌、椅、幾、案、台等32件(套)文物。樓上後樓後廊檐中辟有五間通連曲折式的陳列室,97幅革命歷史圖片,再現了當年新四軍蘇北指揮部的歷史背景和豐功偉績,所以成為中國革命歷史上的重要遺址。
天目山遺址
天目山遺址位於姜堰城區北部,通揚運河南側,姜溱河東畔,3000多年前,姜堰先民的勤勞智慧和喜怒哀樂全在這裡定格。
天目山遺址,位於江蘇省姜堰市城區北郊,新通揚運河南側、姜溱河東畔, 占地總面積3.4萬平方米。
天目山遺址是一座西周時期的古城址,形成期距今約3100年, 城址分內城和外城,外城外側有環城河道,遺址發掘有台基、房址、墓葬、灰坑、排水溝等遺蹟,出土有陶、銅、石、骨、蚌、牙等質地的器物,以及鹿、獐、犬、魚、鱉、蚌等遺骨。
天目山遺址,是江蘇省首次在長江以北發掘的商周城址,也是江淮地區所發現的最早的城址遺蹟。 它對研究江淮地區西周至春秋時期歷史進程具有重要價值。
2006年5月25日,天目山遺址被國務院核定為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文化藝術
會船風俗
中國泰州姜堰溱潼會船節會船是姜堰里下河特有的民間風俗。《中華全國風俗志》、《泰縣風俗談》及民間流傳的《港口竹枝詞》均有記載,有"溱潼會船甲天下"之稱,被列為國家重點旅遊項目。"溱潼會船",由南宋相沿至今,歷經千年而不衰,被譽為"民俗文化之大觀,水鄉風情之博覽",海內外盛讚為"天下會船數溱潼,溱潼會船甲天下",有"世界上最大的水上廟會"之稱,並被列入全國十大民俗節慶活動,榮膺"大世界基尼斯之最"稱號。"溱潼會船"成功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擴展項目名錄。
溱潼會船每年清明節第二天在姜堰溱湖舉行。通常分為篙船、划船、花船、貢船、拐婦船五種類型,千舟競發,百舸爭流,溱湖鬧春。賽船結束,會船節活動臨近尾場時,歡鬧的演戲、酒會、送頭篙三部曲又凸現高潮。會船節規模一年勝似一年,已蜚聲海內外。
泰州小叟申明:部分文字和配圖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侵權即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