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2020年9月習主席在聯合國大會上作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於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莊嚴承諾後,國家從頂層設計到各地方和行業的政策、機制都在加緊步伐制定與完善中。
經歷了十多年的試點,全國碳排放交易市場也於2021年7月16日正式開市。據統計預測,全國碳市場啟動後,覆蓋排放量將超過40億噸,成為全球覆蓋溫室氣體(GHG)排放量規模最大的碳交易市場。通常意義上來說,國家此輪重點關注的碳減排行業以電力為首,並將按照穩步推進的原則,成熟一個行業,納入一個行業,預計「十四五」期間納入全部八大重點行業(電力,鋼鐵,有色,石化,化工,建材,造紙,航空)。不過近來,身處農業領域的筆者也陸續接到關於碳中和與可持續發展的諮詢,在此筆者希望藉助本文幫助農業企業及從業者獲得對於這一領域碳中和的深入洞察和理解。
一、農業領域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國家3060「雙碳」目標的戰略意義
眾所周知,中國是全球最大的農業國之一。農業行業的溫室氣體排放(包括二氧化碳和其他6種在《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FCC)》下全球管控的溫室氣體,即本文所指廣義定義的碳排放)因其統計口徑和排放類型等因素,始終不如八大重點行業受到的關注度高。然而,筆者綜合一些權威數據和來源,可以得到如下結論:
1. 農業生態系統是全球氣候變化的主要承受者
據公開信息,農業可能是對氣候變化反應最為敏感的部門之一,氣候變化將使我國未來農業生產面臨以下突出問題:1)農業生產的不穩定性增加,產量波動大;2)農業生產布局和結構將出現變動,氣候變暖將使我國作物種植方式發生較大的變化;3)農業生產條件改變,農業成本和投資大幅度增加。
2. 農業和糧食生產活動是每年全球GHG排放量的一個顯著部分
圖一: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分布 (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世界自然基金會WWF)
根據OurWorldInData的統計,食物系統溫室氣體排放占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約523億噸二氧化碳當量)的27%。其中,又以畜牧和漁業(31%)、農作物產量(27%)、土地利用(24%)三者貢獻值最大。而狹義範圍下聯合國糧農組織(FAO)公布的2019年的全球農業溫室氣體排放量為59.59億噸二氧化碳當量,排放量最多的前三個國家依次是印度、中國和巴西,中國貢獻6.63億噸,占比11.1%。
圖二:全球農業CO2等溫室氣體排放量 (單位:億噸;來源:FAO)
農業和糧食生產活動是重要的溫室氣體排放源,尤其是非二氧化碳溫室氣體(主要指甲烷CH4和氧化亞氮N2O),其中甲烷排放又占了人類排放甲烷的一半。根據國際標準《ISO 14064-1:2018 溫室氣體——第 1 部分:在組織層面對溫室氣體排放與清除進行量化和報告的規範及指南》,農業包含農作物、牲畜、家禽、菌類、昆蟲及其它工業投入品的生產,其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來源包括腸道發酵(CH4)、含氮化肥的施用(N2O)、糞肥處理(CH4與N2O),以及稻株栽培(CH4)。同時,甲烷和氧化亞氮對氣候變暖的影響又分別是二氧化碳的23倍和298倍。農業及畜牧養殖業系統的溫室氣體減排顯然不容忽視且刻不容緩,也必然會對全球應對氣候變化以及中國達成「雙碳」目標產生積極貢獻,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二、我國實現農業碳中和面臨的機遇和挑戰
近日,北京大學黃季焜教授科研團隊的《全球農業發展趨勢及2050年中國農業發展展望》特別指出實現中國農業現代化的戰略重點:農業生產力提升與保障國家食物安全戰略;發揮農產品比較優勢發展戰略;綠色高效高值農業發展促進戰略;農業水土資源可持續利用保障戰略;制度、政策、投資改革引領現代農業發展創新戰略,這些也都與中國農業向集約化、現代化、生態化積極轉型的道路高度吻合。
2022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於做好2022年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意見》)又進一步強調了推進農業農村綠色發展的重要性,並指出研發應用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探索建立碳匯產品價值實現機制,為中國農業進入碳交易範疇,邁向「碳中和」之路提供了最高綱領依據。
然而,面臨這些歷史發展機遇,農業相關企業不禁要問:我們應該如何採取行動以達成農業的「雙碳」目標呢?先不要著急,讓我們先來看看這一行業目前首先要解決的一些實際痛點問題,和可以參考借鑑的運作模式。
痛點之一:行業意識和認知有待形成一致
如前介紹,相較於八大重點行業,農業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統計和減排因難度大、行業複雜度高、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占比高而極易被輕視或低估。
縱觀其他重點溫室氣體排放行業,隨著國家「1+N」政策體系的加快確立,以及例如電力行業的明確目標和時間表出台,頭部企業如大唐等都已經建立了完善的碳資產管理體系和機制,制定碳中和規劃並且已經採取了積極的配套措施,但是包括農業的其他非重點行業及相關企業仍然處在碳中和規劃的導入期,對於碳排放權作為資產的相關屬性、組織碳排放和產品碳足跡的核算或盤查、碳交易的全球和國內機制、碳中和管理手段都有待形成統一的認識。
對此,筆者強烈建議農業企業領導層和相關從業人員可以先行參加由各個碳排放權交易所或者重點高校組織的「雙碳」課程培訓,一般為期兩天或三天含考試。此類培訓具有較高的含金量,可以提供完整和系統性的知識框架,將非常有助於建立對「雙碳」理論和相關實踐的充分認知和理解。
筆者匯總整理了一些近期「雙碳」相關培訓的推薦列表,讀者可根據自身需求進行選擇,也歡迎與筆者取得聯繫垂詢。
圖三:近期「雙碳」培訓課程推薦
痛點之二:企業「雙碳」管理及溫室氣體核算標準體系的相對缺失或滯後
農業企業要確立碳中和的目標,首先最高管理層需對此做出承諾並對頂層設計具有領導作用。在2021年之前,企業要制定碳中和願景、目標,並確定重點領域、行動和路線圖,設計組織架構和管理體系,大多可以參考的依據為ISO體系,主要包括ISO 9000族質量管理、ISO 14000系列環境管理、ISO 50000族能源管理、ISO 55000系列資產管理和ISO 14060族溫室氣體管理,並無一套系統性的企業碳管理或者碳中和指南,企業也需投入大量的人力和物力去獲取如上體系的認可。
可喜的是,科學碳目標倡議(SBTi) 在2021年10月推出了全球首個《凈零排放企業標準》,相繼在2022年1月又與WWF發布了《森林、土地和農業(FLAG)凈零排放基礎:公眾諮詢草案》,進一步規範了企業合理設定減排目標的指導原則,為企業提供了最詳細和適用性的流程指南,而且還充分考慮到了行業的差異,可以作為大部分本行業企業的參考指南。截至發稿時,全球共有2,676家各行各業的企業加入了SBTi行動,包括63家中國大陸企業,有1,240家完成科學碳目標的設定,1,317家作出了1.5°C控溫目標的承諾。
圖四:科學碳目標倡議的目標設定「五步走」流程(來源:SBTi)
在FLAG領域,中國也有三家領導企業已加入SBTi行動,包括林業造紙類的山鷹國際、食品加工類的中國聖牧和伊利集團,開創了國內企業推出碳中和戰略的先河。
在國內,作為全國碳排放權交易中心的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也在2021年11月創新性地推出了「EATNS碳管理體系」,以團體標準《碳管理體系 要求及使用指南》的形式建立了一套符合國際標準慣例、與溫室氣體活動有關的管理體系標準,為第一方組織和/或第三方評定機構提供了評價的依據,涵蓋碳排放管理體系、碳資產管理體系、碳交易管理體系和碳中和管理體系四個組成部分,填補了國內這一個理論的空白,可謂高屋建瓴。
圖五:EATNS碳管理體系結構示意圖 (來源: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
另外,談到農業企業制定碳中和規劃所需的農業生產過程的溫室氣體排放核算體系、產品層面的碳足跡計算或是減排相應的方法學,坦率講目前國內也還是存在著較大程度缺失。
目前,組織溫室氣體排放以及產品碳足跡遵循的都是國際標準即ISO 14064-1:2018和ISO 14067-1:2018,但是由於中國國情和農業的特殊性,此類通則並不完全適用本行業且存在某種程度的局限性。而農業方面的碳匯作為正碳資產,可以參與CCER或CER交易的方法學現階段也都是基於10多年前開發的國際CDM體系和有限標準,如《CMS-036-V01使用可再生能源進行農村社區電氣化》,《CMS-063-V01 家庭小型用戶應用沼氣生物質產熱》等。
國家標準化管理委員會也在今年2月發布了「關於成立國家碳達峰碳中和標準化總體組的通知」,其中也已將農業板塊納入。在不遠的將來我們有望看到符合國情又與國際標準接軌的農業行業組織碳和產品碳核算標準(如水稻、玉米),以及各重點場景的固碳減排方法學陸續出台。
痛點之三:農業生產過程中可靠的溫室氣體排放和減排數據獲取不易
3月10日,國家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的主管部門生態環境部發布《關於做好2022年企業溫室氣體排放報告管理相關重點工作的通知》,並於14日公開了中碳能投等機構碳排放報告數據弄虛作假等典型問題案例(2022年第一批突出環境問題),引起業界和社會的廣泛關注。
筆者認為,這一通知的發布和隨之曝光的問題正凸顯了國家、監管機構和交易所對重點行業溫室氣體排放數據收集真實性、可靠性需求的緊迫性,以便準確評價企業溫室氣體排放現狀並分配與之相匹配的碳排放權配額,達到有效約束重點排放企業減少排放和履約的目的。目前,電力等重點行業的溫室氣體核算普遍採用排放因子法,而非實測方法學。
農業生產過程極其複雜,地區間和作物間的差異顯著。目前其溫室氣體排放以散逸性排放為主,排放源又非常分散導致難以統計,實測所需的軟硬體和能力儲備也尚需時日。同時,符合中國國情的減排核算方法學的建立和數據收集也是一項系統性工程,需要具備減碳增匯型農業技術條件的參與方牽頭來設計並進行驗證(開展對照試驗),引領這一領域的創新和突破,而這通常也是要求一定資金和資源實力的。
可以預見到,隨著本行業國內相關核算標準體系的建立和完善,集約化和行業整合所推動的大型農場、大農戶、專業化農業服務組織和合作社形態基本形成,數字化工具和設備在碳匯重點場景的研發應用和論證,以及行業領導企業、研究機構和重點高校等的引導和加持,農業生產過程中的溫室氣體排放的基礎數據收集以及碳匯開發工作也將逐步趨於常態化,為碳排放權交易的實現提供重要保障。
三、中國農業企業碳中和路徑圖建議和相關案例
正因為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天然存在的技術壁壘,農業生產上的碳中和路徑設計也應提上議事日程。在此,筆者結合多年從事農業科技行業新業務開發的經驗,為本行業的政策制定者、產業鏈相關企業和關注農業碳中和的金融機構總結了一份路徑圖以開闊一些思路。可以概括為4類方式,12項行動。
圖六:農業生產過程碳中和路徑
其中,從排放源和貢獻度的角度,提出農村能源利用、農業減排技術以及減少動物腸道發酵三個主要類型作為主要的減排手段;同時,輔以碳抵消手段達到最終零碳目標。
以農業減排技術為例,在國家「化肥零增長」目標的指引下,提高氮肥利用率或增加替代產品的使用將切實有效地減少氧化亞氮(N2O)的排放量。例如,一些新型硝化抑制劑可以有效解決氮肥流失問題,新三板上市企業南京漢和生物與中化及先正達作物營養BU在增效肥料領域展開合作;另一家新三板上市企業河北萌幫則專注於在元素類水溶肥料、生物刺激素類產品的配方、劑型、生產工藝的研發,達到提高肥料有效利用率、改良土壤、增加作物商品率的功效。
在今年兩會期間,紅杉中國沈南鵬的提案就是「強化雙碳基礎科學研究、發掘農業微生物應用潛力」。微生物在農業碳中和方面的貢獻當然也不僅僅局限於農業土壤減排,也包括精準農業中的種子包衣/處理,還有減少動物腸道發酵中的發酵效能提升等方面。相關內容,筆者將在後續內容中詳細闡述,敬請期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0816d1415fd5de07ab3a23c211f0d5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