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一個綠顏色的鍋底,我連登5年必吃榜

2023-10-19     火鍋餐見

原標題:靠一個綠顏色的鍋底,我連登5年必吃榜

導語

在消費分級的當下,用戶需求也越來越細分。品牌的突圍機會,就更多地誕生在細分品類的衍化中。

當下很多餐飲品牌在細分賽道中,重新尋找增長機會,來自武漢的火鍋區域王——火瀑椒麻火鍋,就是典型代表。

吳龑真正進入餐飲行業是在2012年,做了幾年餐飲供應鏈的生意,2016年從北京回到武漢,開創了自己的品牌火瀑椒麻火鍋,用他的話來說,就是當時沒有什麼雄心壯志,就是開個小店,賺點小錢。

第一家店從10張桌子做起,7年間開出14家直營門店,被稱為是「武漢人吃出來的火鍋必吃榜」。

排隊現場

在紅鍋市場做綠鍋

我如何找到差異化定位

中國所有的行業都值得用品類細分、品類升級思維,重做一遍。

如果在川渝火鍋品牌內卷的紅海中,找到椒麻火鍋這個差異化定位?吳龑先聊了聊背後的邏輯和思考。

他用了一個九宮格來輔助理解,產品分為主流產品、小眾產品,市場也分為主流市場、小眾市場。

九宮格分析圖

通過切分,主流產品和主流市場形成主流價值網,顯而易見,占據著最大份額,瓜分了最大的市場蛋糕,包括海底撈巴奴等頭部企業,都在這個網裡。

而小眾產品和小眾市場又組成了一個新興價值網,它面臨三個挑戰,一是它要跟主流市場競爭,二是產品本身不太成熟,三是未來發展前景比較模糊。

試想一下,如果你是一個準備創業的老闆,是選擇主流賽道,跟大玩家對抗?還是說尋求一個小小的領域,先求生存再求發展呢?

當時的吳龑,受到了《顛覆式創新》這本書的影響,作者克里斯坦森曾研究過1976-1995年的硬碟行業,得出一個結論,有超過2/3的創業者會選擇在成熟市場和大公司正面作戰,有1/3會選擇在新興市場做和大公司不一樣的事情。

給人帶來幸福感的火鍋餐廳

但這兩種公司的成功率差別非常大。和大公司正面作戰的成功率只有6%,而進入新興市場的成功率是37%,差不多是前者的6倍。

因此他毫不猶豫地選擇了小眾的新興價值網,吳龑說,雖然現在椒麻火鍋還是小眾市場,但是通過不斷的市場教育和品牌疊代,假以時日也會贏得相當不錯的市場占有率。這對我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所有大企業都是從小企業做起來的,大的行業也都是從邊緣產業慢慢起步的。

為什麼想到在紅鍋市場做綠鍋呢?他的經驗是,創新不是從無到有,而是舊元素重新進行新組合。

椒麻鍋底

剛創業的時候,其實武漢火鍋市場已經開始第一波內卷了,像袁老四、蜀大俠、小龍坎等品牌已經殺出一片紅海了。火到什麼程度呢,吳龑回憶說,當時袁老四武漢首店,早上11點排隊,晚上7點鐘才能吃到。

當時行業有個極大的痛點就是老油問題,因為武漢人當時的消費收入水平,決定了大多火鍋品牌的場的定價一般都是60~80元,除了像海底撈這樣的頭部品牌,才能夠把價格帶拉到100元,因此不乏有品牌既想把口味品質做好,又想控客單價掙到錢,就用了老油。

但大家都知道,這個東西是不能夠持續的。他們當時就在想怎麼改變鍋底的成本結構?

鍋底的原材料包括動物油、花椒、辣椒、香辛料、調味料等,在成本結構中,牛油占據最大比重。那能不能用植物油代替嘗試下?畢竟植物油只有動物油成本的1/3,他們就選用了菜籽油代替牛油,鮮花椒代替干辣椒。

基於這樣的設想,倒騰出來了一個綠顏色的火鍋,同時也把產品結構進行了巨大的調整。

別人都在想著怎麼做傳統正宗,吳龑想的是怎麼去做產品融合,比如涮羊肉的芝麻燒餅,潮汕牛肉的鮮牛肉、炸豆皮,他都把各個品類中的經典產品融入到菜單里,「當時設想的很完美,覺得顧客無法拒絕,畢竟可以吃到各個品類的特色,又是比較健康安全」。

產品圖

顧客主動給出解決方案

鍋底蘸料組合出道

理想很豐滿,現實給了當頭一棒,顧客壓根就不認啊,當鍋底端上來的時候,他覺得:這是什麼?是加色素了嗎?為什麼是綠色的?

所以當時非常艱難,但吳龑內心很篤定,就是要跟傳統火鍋做差異化,與其更好,不如不同。畢竟對於成功品牌來說,很難再用他們成功的方式去打敗他們。

怎麼解決?他每天花大量時間在店裡跟顧客做溝通,他會問顧客為什麼覺得不好吃?為什麼產品沒有達到預期?顧客給反饋,他就及時調整,現在手機還有2000多個顧客微信,都是開第一家店添加的顧客。

跟顧客積極互動

椒麻火鍋里主要的原材料是新鮮藤椒,而它最大的痛點是長時間高溫加熱會散發食材的苦味,當時也想著用技術手段,但經過3個月調整配方和工藝,還是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

最後還是顧客給了啟發,說:鍋底要是攻克不了,搭配個蘸料也行啊,武漢人都喜歡吃周黑鴨,可以嘗試用甜味蓋苦味。

於是根據顧客反饋,他們研發出了一款玫瑰醬,用冰糖、泰國小米椒、玫瑰花等熬制,開創出椒麻火鍋搭配玫瑰醬的吃法,這個搭配方式不僅有傳播度,也徹底解決了鍋底發苦的問題。

在跟顧客的雙向互動中,調整了半年時間,終於在武漢才算站住腳跟,生意好了起來。

玫瑰醬

在這次事件中,吳龑深有體會,任何創新可能剛開始並不是那麼完美,最重要的是「開始」,遇到問題怎麼辦?耐心傾聽顧客反饋,很多問題都有了答案。

也許正是因為這個契機,很多顧客願意幫忙在微博、點評上做「自來水」的宣發,品牌知名度慢慢在湖北市場打開了。

當中,他特意提到了一款甜品:楊枝甘露。大家都知道,火鍋吃完後會有點油膩的感覺,為何不能用甜品結束美好的一餐呢?

於是,他們在顧客用完餐後,會主動送上一支楊枝甘露甜品,這個動作一直堅持了7年,送出去的楊枝甘露也有將近一千萬支了。

餐後一杯免費的楊枝甘露

吳龑調侃說,現在回頭看,也錯失了重大機遇,2016年,我們就把火鍋和甜品結合起來了,但直到2018年,鹵校長、楠火鍋這些品牌真正把火鍋甜品風拉動了起來,所以說,餐飲行業有很多做產品組合創新的機會,總會有一些新的啟發。

產品渠道品牌

強化定位認知的3個支撐體

品牌發展過程中,做了哪些動作,強化椒麻火鍋這個細分定位?吳龑分享了3個要素。

√ 初創期:產品驅動,小步快跑,快速優化產品和菜單結構,不斷打磨和疊代產品,跟顧客做大量交互,因為產品最終是要顧客滿意的,這期間,火瀑打造出椒麻家族系列產品,強化心智,占領品類。

還有就是驗證單店模型 ,保證開第一家店是掙錢的,否則也只是曇花一現,這方面的失敗案例太多了。

回過頭看,我們現在的產品結構跟5、6年前的差別不大,所以要把握好初創階段的窗口期,打磨好產品,以後只需要微調產品結構就好。

√ 初創期:過去我們說酒香不怕巷子深,是因為市場競爭沒有那麼激烈,完全靠產品出圈,在極度內卷的環境下,是要藉助外部槓桿的,所以說要渠道驅動,渠道分為線上+線下。

先聊聊線下,我們開第二家店的時候,就決定不找街邊店,因為當時武漢綜合商業體開始興起,要抓住這個紅利,占據高勢能渠道,增加曝光,擴大用戶群。

再說線上渠道,當時武漢餐飲品牌對大眾點評都不是很重視,我們是為數不多從一開始就經營點評的,也算是吃到了最早的紅利,任何新的渠道興起的時候都不要先去抗拒,我們一定要先去參與,第一波參與的肯定是有紅利的。

√ 發展期:品牌驅動,有了產品結構和渠道優勢後,品牌建設很重要,2020年,明確了綠色、椒麻、年輕化的品牌方向,「火瀑=hope=希望」,就選擇了綠色作為主VI,並且堅持做綠色,讓顧客第一眼能識別我們。現在大家都在卷場景, 其實2020年,火瀑已經是卷王了。

當然,品牌驅動還包括新媒體內容營銷,抖音小紅書的運營,地鐵廣告,粉絲私域運營等,火瀑也一直在用自己的方式嘗試。

地鐵廣告展示

當被問到未來走向,他認知到,未來5年,做全國性品牌越來越難,因此,先做區域影響力,單店做旺,區域做強,品牌做久。

聊到這一路的創業歷程,吳龑感慨道,其中10%是我跟團隊的努力,90%可能都是運氣。是時代給了我機會,而我又恰如其分地把握住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01976cf426912929174614bd8ef9dd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