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門關訪古,體驗人文遺存

2019-07-18     科報在線


山西雁門關被稱為「天下第一關」,其魅力絕對不止擁有自然風光,所在地山西代縣被稱為「中國民間文化藝術之鄉」,這裡保留了許多古代留存下來的民間藝術形式,每一樣都有成百上千年的歷史。 

邊城落日

唐 駱賓王

紫塞流沙北,黃圖灞水東。

一朝辭俎豆,萬里逐沙蓬。

候月恆持滿,尋源屢鑿空。

野昏邊氣合,烽迥戍煙通。

膂力風塵倦,疆場歲月窮。

河流控積石,山路遠崆峒。

壯志凌蒼兕,精誠貫白虹。

君恩如可報,龍劍有雌雄。

對於山西這樣一個麵食文化的聖地,代縣的驢肉碗坨可謂豐盛. 代縣火燒形似煎餃,內納素餡,味清、鮮,很有鄉土氣息,久食不膩。


「熬魚」,在長長的40分鐘後,會讓你「急赤白臉」美美感受一下對味蕾的衝擊,做了這麼久的一道菜,魚肉鮮嫩如初,等待是值得的。

佛教文化在三晉大地上生生不息,隨處可見,與高堂大殿的雄偉氣勢相比,民宅里斗拱和飛檐也是多顯虔誠,表達著老百姓對神聖的敬意和對生活的誠懇。

麵塑是山西特產的一部分,行走在民街眾巷,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人會捏。把發好的麵糰捏製成佛手、石榴、蓮花、桃子等各種形狀作為供物,蒸好後祭供神仙;如娶媳婦、嫁閨女要蒸石榴饃饃和喜盒饃饃;如遇上鄉俗唱戲趕集,還要配置生、旦、凈、末、丑等戲劇人物的麵塑,拿到廟會上擺供以示虔誠。或輕盈靈巧,或嬌憨稚拙,活靈活現地呈現出千姿百態。

站在代縣城中央,仰觀邊靖樓有一種在北京仰視天安門的感覺,推開厚重的高門,仿佛要與一位老者對話,敬慕之情悠然而生。

穿過縣府前院,就能看到阿育王塔。這座漢地藏式佛塔歷經七百餘年,儘管周圍寺廟都已完全消失,但塔依舊佇立原地,精美異常。

「我所思兮在雁門,欲往從之雪紛紛,側身北望淚沾巾…」東漢張衡一首千古不朽美妙詩篇,雁門關的震撼、楊家將的忠烈、關下代縣現有的文物遺存,自然風光,體現出雁門關文化的獨有韻味和其深厚內涵,構成了一幅恢弘的人文畫卷。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6-5c3WwBJleJMoPMv5w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