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掖純手工修繕漢明長城

2019-09-28     甘肅新視覺

近期,工人正在對張掖市山丹縣東樂鎮小寨段明長城進行保護性修繕。

在蜿蜒的長城上,從選土到備料、從夯築到後期檢測維護,工人們要進行十幾道工序,而且維修長城不能使用任何大型機械,遵循「不改變文物原狀」和「最小干預」的維修原則,維修前工程技術人員反覆實驗,尋找最佳的維修用土配方,工人使用最簡單的石夯、木錘、木板等工具,純手工操作對長城進行修繕。

工人們正在進行修繕工作

工人仔細夯實修繕部位

「經過選土備料、清除虛土、夯築砌補、錨杆穿孔等13道工序,都是工人手工完成。」現場技術負責人張鵬飛介紹,後期還要做防水處理及安裝圍欄等措施,才能更好地達到保護效果。

工人在修繕部位洒水

工人用石夯進行初步夯築

張掖市山丹地縣處河西走廊中部,是古絲綢之路必經之地,素有「走廊蜂腰」之稱, 2007年開展的長城資源調查結果顯示,山丹境內長城總長365公里,其中:漢長城94公里,實存93公里;明長城271公里,實存181公里,另有烽燧160座、關堡14座。山丹漢明長城均由黃土版築而成,兩者相距10—80米不等,蜿蜒並行,且留存較為完整,被國內外長城專家譽為「露天長城博物館」。2006年山丹境內的明長城被國務院整體公布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山丹縣被確定為長城保護試點縣。

用木錘再次加固

出台全省第一個縣級長城保護管理辦法、爭取項目資金、建立縣鄉村三級長城保護組,加固維修、鋼絲網防護、建防洪渠、聘請業餘長城保護員……如今全縣民眾共護長城。同時該縣結合縣域長城分布特點和具體險情,分年度和地段制定了搶險、加固、本體保護方案,最大限度地保護好這一歷史遺蹟。

工人們用古法夯築修繕部位

工人們整理修繕部位

近年來,山丹縣不遺餘力保護漢明古長城,對一些重點和瀕危的長城區段及烽燧城障進行了搶救性保護維修,山丹縣長城保護工作取得明顯的成效。但山丹縣境內的長城本體仍然面臨著地震毀壞、暴雨沖刷、洪水淘蝕、風沙侵襲等因素的威脅,尤其是還有80多公里的明長城本體和幾十座烽火台時刻面臨著坍塌的險情。

明長城小寨段

來源:張掖頭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yamd20BJleJMoPMBqm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