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會專訪」5g+工業、文旅產值力爭破千億……看局長們透露了什麼?

2020-01-06     閩西日報

又到一年「兩會專訪」

局長們對市民關心的民生、

熱點問題一一回應

快來看看局長們是怎麼說的?


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局長 盧奇祥

亮點一:培育重點工業產業

深化「雙培育」工作。在原有「一業一策」「一企一策」的政策基礎上,將對企業在招商引資、產能擴充等方面給予政策鼓勵,完善「一企一策」,通過建鏈補鏈強鏈,夯實產業發展基礎。

實施項目攻堅。推動漳平特鋼、新興紡織、國動通信南方基地、常青新能源等一批重中之重產業項目加快建設,早投產早達產。

完善發展載體。以「一基地多園區」模式,加強金銅、稀土、專用車與應急產業基地建設,完善園區配套標準化的建設,拓展龍凈智慧環保產業園、文秀產業園、紅梅產業園等園區的建設。


亮點二:推動「網際網路+先進位造業」發展

加快工業企業數字化轉型步伐。實施一批「網際網路+先進位造業」的重點建設項目,培育5家以上省級工業網際網路應用標杆企業和1個示範平台,推動200家企業上雲上平台。

加速通信信息技術在工業領域的應用。發揮5G的賦能作用,重點圍繞智能製造、工業自動化控制等拓展5G在工業企業的改造應用,並培育一批「5G+工業"的典型應用案例。

加大政策資金的支持力度。將儘快出台我市5G通信網絡建設扶持政策,引導企業加大信息化投入。鼓勵數字化服務商出台優惠讓利政策,進一步支持本地企業數字化轉型。


亮點三:強化企業服務

企業掛鉤幫扶工作。完善千名幹部掛鉤幫扶千企等制度,深入企業一線,協調解決企業困難問題。

政策資金兌現工作。加強政策宣傳解讀,用好「一站式」惠企政策兌現窗口,指導幫助企業申報政策並及時兌現資金。

企業融資服務工作。完善產融對接機制,定期梳理企業資金需求,舉辦各類產融對接活動。

企業降本減負工作。落實減稅降費的政策措施,清理規範、降低涉企收費,繼續開展清理拖欠民營企業中小企業帳款工作。

企業人才培育工作。組織企業家「走出去」,赴省內外知名高校開展學習培訓。把專家、學者「請進來」,將辦20場的企業管理提升培訓,培訓企業管理人員1000人以上。


市文化和旅遊局局長 修洪


亮點一:2020年,力爭全市文旅產業突破1000億元

2019年,預計全市接待遊客5500萬人次,比增19.4%;旅遊總收入574億元,比增 26.5%,「七景區」建設取得了顯著成效。2020年,力爭全市文旅產業總收入(產值)突破1000億元,其中文化產業310億元,旅遊產業690億元。

抓好政策落實 2020年預計兌現文旅產業發展獎勵補助資金3000萬元;編制龍岩市全域旅遊發展規劃及「十四五」文旅康養產業規劃。

創新投融資機制 加快推進全域旅遊PPP項目(一期)78.6億元工程包早實施、早落地;策劃生成第二批、第三批全域旅遊PPP項目,形成項目梯次跟進格局;推動設立文旅產業基金,助力「七景區」投融資工作。

加快文旅項目建設 重點抓好西谷文博小鎮、新羅區中心城區紅色精品旅遊線路、上杭古田5A景區綜合提升工程、松毛嶺紅色旅遊景區等文旅重點項目建設。

豐富業態產品 大力發展全域旅遊、紅色旅遊、鄉村旅遊、研學旅遊、康養旅遊等業態。開發夜間旅遊產品,打造中心城區夜景亮點;打造特色民宿、開發特色旅遊商品,推動民俗非遺、演藝活動進景區常態化演出,促進「過路游」轉向「過夜遊」。

打響「紅色古田•養生龍岩」品牌 組織第二屆龍岩市文旅產業發展大會;加大線上線下推廣力度,開展「月月有活動,季季都精彩」七景區系列活動;加強閩西南協同發展區、粵港澳大灣區文化旅遊宣傳推廣合作;大力推廣龍岩「七景區」精華之旅、百里紅色朝聖之旅等七條文化旅遊精品線路;加快永定區、連城縣創建國家全域旅遊示範區,長汀紅色舊址群、連城冠豸山創建國家5A級旅遊景區等品牌創建工作。

優化旅遊服務環境 開展「放心游龍岩」活動,加強旅遊市場監管執法;對A級景區、星級酒店進行動態管理,健全退出機制;倡導文明旅遊,營造文明旅遊環境,使文明旅遊體現在吃、住、行、游、購、娛各個環節。


亮點二:提升高質量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

2020年,市文旅局將以提升高質量文化和旅遊公共服務為重點,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

完善文化基礎配套 建設完善中心城區博物館、藝術館、漢劇傳習中心、藝校等文化基礎設施;推進趣讀吧、鄉村綜合文化服務中心、縣級文化館、圖書館總分管制建設,不斷提高管理服務水平。

提升旅遊公共服務 2020年新建、改建旅遊廁所115座,解決旅遊廁所少、旅遊廁所髒的問題;新建長汀縣旅遊集散中心,實現縣級旅遊集散中心全覆蓋;加快推進「一機游龍岩」智慧旅遊平台建設。

豐富群眾文化生活 推進客家文化(閩西)生態實驗保護區建設;深入挖掘閩西特色文化,錘鍊、打造《伯公燈》《羊角花》《松毛嶺戰役》《絕密使命》等文藝影視力作;持續開展「紅色文藝輕騎兵」、「龍津大家唱、百姓大舞台」「周周有戲」「十大群文活動等文化惠民工程。

(閩西日報記者 梁熙 劉菲菲/文 陳律全/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mXCem8BMH2_cNUgAnW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