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消息,歷時近1年,我國成功揭開月球「不明膠狀物質」神秘面紗

2020-06-19   軍情堡

原標題:好消息,歷時近1年,我國成功揭開月球「不明膠狀物質」神秘面紗

在過去近一年時間裡,玉兔二號新發現的「不明膠狀物質」成為各國航天專家關注的焦點。這一切都源於2019年7月28日,我國航天工作人員在檢查月球車主相機拍攝的圖像時發現了一個小隕石坑,其中似乎包含著某種顏色和光澤,明顯有別於周圍月球表面環境的物質,為了方面研究將其稱為「不明膠狀物質」。

經過歷時近一年的研究,終於傳出了好消息,我國科學家對比美國阿波羅任務採集的樣品資料,揭開了「不明膠狀物質」的神秘面紗,認為其外觀與角礫岩樣品的外觀較為類似。

為了論證這一設想,科學家對撞擊坑做了進一步分析,發現「不明膠狀物質」就是撞擊形成的角礫岩,形成原因暫時不明,可能為附近某個撞擊坑濺射物的撞擊熔融角礫岩,抑或為當前新鮮撞擊坑成坑時所形成的撞擊玻璃凝結角礫岩。

此外,我國科學家還分析了新鮮撞擊坑周邊存在許多與月壤具有相似土灰色的塊體,每當玉兔二號駛過之後,這些塊體就會變成粉狀。由此,科學家認定這種塊體實為月壤並非石塊。

為了研究月壤的構成,科學家利用解混光譜探測儀進行分析,發現新鮮撞擊坑周邊及內部塊狀月壤中,長石礦物相對含量較多,橄欖石和輝石相對含量基本相等,這意味著嫦娥四號著陸區域的月壤可能是蘇長岩風化產物。

截至目前,玉兔二號探測車已經在月背工作近18個月時間,行走距離達到452.858米。在這個過程中,我國科學家利用玉兔二號上搭載的各種科學儀器,對嫦娥四號著陸區進行了大量的分析,成功收集到許多一手資料,為人類了解月背物質成分與地下結構等科學研究提供了重要科學依據。

玉兔二號除了完成本身的工作外,還積極配合我國的火星探測工作。就在玉兔二號工作的第十八月晝期間,為了配合「天問一號」任務地面深空測控站的適應性改造,玉兔二號在原地待命,搭載的科學載荷都沒有開機。

在嫦娥四號與玉兔二號在月背活動期間,月球探測活動一度在全球範圍內形成熱潮,美俄相繼表示將會在月球上建立基地進行長期活動。同時,以色列與印度先後發起挑戰,發射本國的月球探測器試圖在月表著陸。

儘管最後的結果令人遺憾,兩國探測器先後墜毀在月球表面,但這種勇於挑戰的精神值得其他國家學習,因為航天項目除了成功還會伴隨著失敗,這時就尤其考驗一個國家航天工作者的韌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