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註冊制,創業板和科創板有何不同?

2020-05-02   周到客戶端

《創業板改革並試點註冊制總體實施方案》發布,那麼,創業板註冊制與科創板有哪些異同?

證監會稱,《創業板首發註冊辦法》總體借鑑了科創板試點註冊制的核心制度安排,充分吸收了科創板以信息披露為核心、精簡優化發行條件、增加制度包容性、強化市場主體責任、加大對違法違規行為的處罰力度等做法,在發行條件、審核註冊程序、發行承銷、信息披露原則要求、監管處罰等方面與科創板相關規定基本一致。

但兩個板塊仍有區別。

 >

跟投機制:創業板不是全部採取

創業板註冊制改革趨同於科創板,但在保薦機構強制跟投一事上有差異化安排。創業板註冊制改革不再要求券商對其保薦的所有項目進行強制跟投,而是僅對未盈利、紅籌架構、特殊投票權以及高價發行的四類公司採取強制性跟投。

科創板註冊制要求券商對其保薦的所有項目進行強制跟投。

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會議指出,堅持創業板和其他板塊錯位發展,找准各自定位,辦出各自特色,推動形成各有側重、相互補充的適度競爭格局。

 >

上市標準:創業板改革初期均盈利企業

科創板圍繞「市值」為核心設置了五套上市標準,其中第五套標準允許未盈利企業上市;另對紅籌企業和特殊股權結構企業的上市制度做明確規定。

創業板註冊制後設置了三套上市標準,一是完善盈利上市標準,要求「最近兩年凈利潤均為正且累計凈利潤不低於5000萬元」或者「預計市值不低於10億元,最近一年凈利潤為正且營業收入不低於1億元」;二是取消最近一期末不存在未彌補虧損的要求;三是支持已盈利且具有一定規模的特殊股權結構企業、紅籌企業上市;四是明確未盈利企業上市標準,但一年內暫不實施,一年後再做評估。

資深投行人士王驥躍認為,總體上創業板對規模較小企業包容性更強,發行上市條件要低於科創板,但也不設上限。除了虧損企業一年內暫不上外,能上科創板的都符合創業板條件。

證監會表示,創業板和科創板都承擔著資本市場服務創新發展和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戰略任務,兩個板塊各具特色、錯位發展。科創板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國家重大需求,主要服務於符合國家戰略、突破關鍵核心技術、市場認可度高的科技創新企業。

創業板主要服務成長型創新創業企業,支持傳統產業與新技術、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深度融合。同時,科創板允許未盈利的企業發行上市,而創業板在改革初期上市的企業均為盈利企業。

科創板要突出「硬科技」特色,要求相關機構依據科創屬性評價指引,引導企業合理選擇上市板塊。創業板改革明確了創業板的板塊新定位,同時深交所將制定負面清單,明確哪些企業不能到創業板上市。

 >

退市:科創板市值紅線低於創業板

科創板首次引入市值標準,對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低於3億元的上市公司進行強制退市。

創業板新增「連續20個交易日市值低於5億元」的退市指標。

創業板退市改革充分借鑑了科創板制度成果,按照註冊制理念,從提升存量上市公司質量的角度出發,簡化了退市程序,取消暫停上市和恢復上市;完善了退市標準,取消單一連續虧損退市指標,引入「扣非凈利潤為負且營業收入低於一個億」的組合類財務退市指標;設置了退市風險警示暨*ST制度,強化風險揭示。

股票標識和交易申報數量不同

深交所創業板股票交易特別規定(徵求意見稿)指出,新增股票特殊標識。一是對未盈利、存在表決權差異、協議控制架構或者類似特殊安排的企業新增特殊標識;二是為提示投資者防範新股價格波動風險,對上市初期新股進行標識。

而科創板目前沒有這一標識。

另一方面,為減少拉抬打壓和大額封漲跌停等異常交易行為、抑制股票短期炒作,創業板和科創板都設置單筆申報數量上限,即限價申報單筆數量不超過10萬股,市價申報單筆數量不超過5萬股。同時,保留現行創業板每筆最低申報數量為100股的制度安排,不改變投資者交易習慣。

科創板每筆最低申報200股,上限與創業板一致。

此外,科創板、創業板、新三板精選層在投資者適當性管理等方面也存在顯著差異。

證監會稱,將按照錯位發展、適度競爭的原則,統籌推進創業板改革和科創板發展。在實施創業板各項改革措施的同時,支持科創板儘快形成一定規模,樹立良好品牌和示範效應。支持科創板在基礎制度改革方面先行先試,推進產品創新,提高科創板投融資的便利性,更好發揮「試驗田」作用。

王驥躍認為,創業板改革提速也是整個資本市場改革提速的標誌。與科創板是新市場增量改革不同,創業板是存量市場改革,有既有公司和既有投資者,所以是資本市場全面改革的中間過程。科創板試點註冊制,要在全市場推廣,必須要有個局部市場先試。如果創業板改革順利,全市場的註冊制改革就可以提速了。科創板註冊制改革經驗教訓會被創業板借鑑,創業板改革經驗教訓也會在未來被全面改革借鑑。創業板、科創板、新三板既有重疊相互競爭,又各有特色各有側重,方便發行人、投資者和中介機構根據需要進行選擇。各板塊之間比學趕幫,才是整個市場發展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