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耍鑼鼓,流傳著千年的洪雅記憶

2019-09-04     看四川雜誌社

清早起來霧沉沉

誤把樹樁當成人

抱倒樹樁親個嘴

過後想起好笑人

……

復興耍鑼鼓

在洪雅敲了2200年

四川省眉山市洪雅縣有座海拔2830米的著名的瓦屋山,這裡有綿延兩千餘年歷史的一個古村落一復興村。

遠看復興村,群山環抱,山溪流淌,古老的木屋,星羅棋布,縷縷炊煙掩映在青山綠樹間……宛若一幅雅致的水墨畫。

除了怡人的風光,這裡的民間藝術更是獨具魅力。當年楚人入境與羌人共處,在自然中打造出獨有的響器。

打擊為主,管樂為輔,山水相和,草木皆鳴,他們在勞作之餘自打自唱嘹亮的山歌和清脆的鑼鼓聲,仿佛能穿透山水,穿越時光,帶人回望2200年前。

2007年,復興耍鑼鼓被列入四川省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殊不知,這項古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竟然誕生於2200年前,而且和遠在長江中下游的古楚國有著很深的淵源。

羌風楚韻存古意

復興村

盼復國還鄉

公元前223年,秦滅楚國,秦王設置嚴道縣(嚴道故城即今日復興村的大田壩),將楚王之族全部遷徙於嚴道縣,把他們流放於此。

無獨有偶,當地原有青衣羌人,也是受秦國侵略逃難而來在此定居。

共同的國讎家恨讓兩族人和睦共處,一道安居樂業,組建家庭,楚人把先進的冶煉技術和文化傳授給青衣羌人,與羌人一道開採銅礦,興辦銅廠也帶動了當地冶銅業的發展,八金峰、銅廠溝、鐵廠河、錢窩子等一些沿用至今的地名,依稀閃耀著昔日爐火的光芒。

圖片攝影@土樓人

近百年來,鄉民們從嚴道故城裡不斷拾到金杯、鉛錫、瓷碗、餐具、銅製品等干余件文物,並且在故城遺址發現了堆積如山的銅礦渣,足見當時的繁榮,明代,復興村人毛蒼文將開礦煉銅技術發揚光大,形成十里作坊,蜚聲川西地區,這是後話。

楚人剛到嚴道縣時,不習慣這裡的生活環境,常到瞭望台上眺望南方的故鄉,以解思鄉之愁,為了紀念楚王,他們將這裡的河流命名為王河,將嚴道縣的南大門命名為復興門,意為懷念楚王,準備重新復出,振興民族。「復興」 由此而得名。

楚人將自己居住的村落命名為「復興村」,期盼著有朝一日復國還鄉。

圖片攝影@土樓人

樂曲吟詠

亡國離家的憂傷

「凡音之起, 由人心生也。」他們的思鄉之情流淌到生活中,就化為了或悽惻婉轉、或高亢激越的樂曲。

能歌善舞的楚人被押送到嚴道縣,由於沒有帶楚曲,也沒有帶響器,他們就用銅塊打造了幾件響器,根據山水、動物之音和記憶中的楚曲編寫樂譜,敲打、說唱心中亡國離家的憂傷,這引起當地青衣羌人的共鳴。

他們在勞作之餘,自編自演,相互打唱,以此來表達各自的憂與愁,「復興耍鑼鼓"的雛形便應運而生。

鑼鼓之音,生生不息

楚羌融合

狀寫日常生活

千百年來,楚人與羌人漸漸融合,復興鑼鼓所詠之事不再僅僅是楚人的悲憤和憂愁,其題材廣泛,從山川草木到走獸禽魚,生動地狀寫著兩族人的日常生活。

比如《白魚子上灘》,取材於水中魚兒隨著節拍搖擺的情狀,在「鐺車、樓車」的鑼鼓聲中,用聲音的抑揚頓挫描繪出了一幅活靈活現的魚戲圖。

再如一首《豬搭嘴》,則模仿豬在圈裡「咕咚、咕咚」吃食時的聲響,展現一幅熱鬧興旺的圖景,抒發復興人豐衣足食的幸福心情。

在長久的生活實踐中,復興鑼鼓還與當地瓦屋道教儀式相結合,發展出了專門的喪禮、婚禮、宴慶等不同類別的儀式奏樂,成為正式的民間交響樂。

特色打法

回味無窮

復興耍鑼鼓的打法與全國各地的鑼鼓打法不同,開始時,以帽子(即過門調子)開頭,其帽子貫穿整個打擊樂之中,即每打一個牌子結束後又以帽子開始,才能接著打出第二個牌子。

而總指揮是鼓師,其餘鑼、缽、馬鑼在打擊時,都要看鼓師的手勢,擊錘所表示的點子(即用指頭)鼓錘而做出相應的反映。

在表演過程中,這四種樂器既各展所長,又完美配合,「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將不同的音色、音響融匯成不同曲調的交響樂。

據當地人介紹,與耍鑼鼓配合的山歌是帶哭腔的,聽起來既有楚歌的韻味,又有羌人的音色。因楚人有刻骨銘心的亡國之痛,青羌人有揮之不去的離愁別緒,兩者結合,更令人震撼,回味無窮。

耍鑼鼓引子的思想內容豐富,寓意深遠,有耐人尋味的文學內涵。

其音色音韻起翹、聲音洪亮;力度節奏輕重緩急;音質乾淨潔白;氣氛熱烈、耐人尋味,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復興耍鑼鼓的擊打和說唱與川劇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應用也類似,每到重大傳統節日或是迎接重要賓客的時候,村民們就會聚在一起耍鑼鼓。

它在營造節日氣氛,豐富文化生活方面體現了獨有的藝術價值。

歷史的際遇,讓原本遠隔千山萬水的楚韻與羌風碰撞並實現融合,楚人和羌人文化藝術的結晶,獨具地方特色的「民間交響樂」,如今已廣泛應用於紅白喜事和各種燈戲、山歌之中,又與各種民間活動相結合。

不論是哪種結合,每當鑼鼓響起的時刻,悠遠的楚國遺風、濃郁的青羌文化,無不令世人為千年之前青羌人的創造力所嘆服,往事越千年,唯有文化之火生生不息。

- THE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h-5c20BJleJMoPMG4U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