丈夫去世不久,大伯哥就將她關進小屋50年,現在該小屋成名勝古蹟

2023-06-08   胡月芳

原標題:丈夫去世不久,大伯哥就將她關進小屋50年,現在該小屋成名勝古蹟

中國歷史源遠流長,在時間的洗禮下,留存下了許多名勝古蹟,其中最特殊的要數安徽一個叫「牆裡門」的景點。

這個景點的特殊不僅在於它本身只是一個小屋子,還在於它背後所代表的關於「女性貞潔」的故事。

牆裡門的建成

安徽「牆裡門」位於黃山箬嶺南麓,一個叫許村的地方,它原不叫許村,叫「任公村」、「昉溪源」,後因許氏一族在唐朝時期遷移至此,家族繁衍過於龐大更名為許村。

許村經濟繁榮,歷經元明清三個朝代,其建築上帶有元明清以及民國時期的特色,至今保留完好,是眾多遊客喜愛的旅遊地,其中的「牆裡門」景點,更是頗受遊客歡迎。

「牆裡門」的故事發生在明朝洪武年間,那會許村有一個叫許伯昇的,家裡共有兄弟六人,除了他通過科舉考試在福建汀州任知府外,其餘兄弟都從商。

在這樣的情況下,許家家境十分富裕,是許村的大戶人家,而大戶人家婚嫁講究門當戶對。

因此許家兄弟到了娶妻年齡時,許母和許伯昇會給他們挑選一位賢良淑德、門當戶對的妻子。

許伯昇弟弟許周安滿24歲時,家裡開始為他挑選妻子,考慮了許久最終選擇家裡為商的胡家女。

婚禮當天許村有頭有臉的人物都來了,還有部分是與許伯昇一起為官的。酒席也辦得很熱鬧,可謂賓客皆歡。

那個時候的盲婚啞嫁,讓一般的夫妻都只是保持著表面的恩愛。可胡氏娘子年輕漂亮,又有經商頭腦,與許周安有許多可聊的,因此兩人婚後感情深厚,一度讓許村許多人羨慕。

可惜好景不長,為了養家餬口,許周安在與胡氏相處一個月後,踏上了行商的旅途,不料遇上搶劫的山匪,被山匪給殺了。

消息傳回後,才剛20歲的胡氏難以接受丈夫死去的消息,哭得昏過去,醒來一度想隨丈夫而去。這時胡氏卻被診斷出懷有身孕,震驚過後胡氏為了肚子裡的孩子,決定好好活下去。

許周安喪事結束一個月後,許伯昇將胡氏叫到跟前說道:「許家並不是一個不明事理的家族,你可自尋選擇守節還是再嫁,家族都會支持」。

情緒上還沒緩過來的胡氏聽到此話愣了一會,便毅然決然地選擇了為許周安守節。她清楚地知道大伯雖說由自己選擇,可哪有她選擇的餘地。

不說其他,就說她現在懷著許家的孩子,許家會允許她再嫁麼?

拋除這個,當朝統治者以及百姓對婦女的苛刻,會有人願意娶已經嫁過人的女子麼?畢竟在眾人的思想觀念中,再嫁是一種恥辱,是被唾棄的。

而且許家並不是普普通通的人家,許伯昇是一州知府,許家在許家村也是遠近聞名的,怎麼可能放任她再嫁,引來諸多的流言,娘家也不可能再讓她回去的。

她只有一條路,只能選擇守節,套上一個名為「貞潔」的枷鎖。

許伯昇很滿意胡氏的選擇,誇讚她識理明義,是許家的好兒媳,連說了兩聲「很好」。之後便叫來下人,讓他去安排工匠,給胡氏單獨開一口井。

因胡氏的屋子在後院,工匠按照許伯昇的吩咐,在後院打了一口名為福泉的井,隨後便以福泉井為中心,圍繞現有的屋子砌起一丈多高牆,可以保持屋內原有的窗戶,但高牆上不允許開窗口。

以這樣的形式將此屋與外界隔離,內外無法互通,這便是「牆裡門」。

牆砌好後胡氏徹底被隔絕在這個特殊的屋子中,每日的食物都是由下人隔段時間登梯從高牆上遞過。

除了照顧她的僕人,她再也沒見過許家以及外界的其他人。

她的生活除了看書、刺繡,就是吃飯、睡覺,偶爾跟幾個僕人聊聊天,這樣的日子日復一日直到產子。

那一天孩子的啼哭聲打破了高牆內的安靜,賦予這個小屋生機,胡氏在疼痛、疲憊之餘,看著襁褓內的孩子,她終於感覺到了自己還活著,並不是一具行屍走肉。

胡氏給孩子取名天相,事事親力親為,母子兩相依生活了9年。

牆裡門的禁錮

許天相9歲時,到了啟蒙學習階段,被許伯昇接出了小屋。年齡較小的他什麼也不懂,只知道要與母親分離,便請求伯父讓他與母親一起住,沒有得到允許。

等漸漸大了,明白那堵高牆代表的是什麼時,不忍心母親受苦的他再次請求伯父拆除高牆,得到的仍是拒絕。

許天相就在這時清晰地意識到,除了自己,沒有任何一個人期待母親踏出小屋。

至此之後,許天相刻苦讀書,將所有心思放在學習上。皇天不負有心人,許天相通過努力成為了繼許伯昇之後的大官,授予觀察使。

帶著一身榮耀,許天相回到了許村,要求大伯拆除高牆,給與母親自由。

這一次,再也無人阻擋他,許天相滿心歡喜地等待與母親共享天倫之樂,可他沒想到母親拒絕拆牆。

對於胡氏來說,她的大半生都在這個「監牢」一樣的地方度過,習慣了這樣的日子,出去反而不習慣。

且許家雖讓她守節,但多年來對她不錯,她在痛恨「貞潔觀」存在的同時也感恩著許家。

許天相勸說無用,只能無奈地看著母親繼續生活在這座「監牢」里。

期間許村遭逢大旱,胡氏不忍村民無水可用,便讓許天相拆了對應「福泉井」的牆角,將井給與村民使用。

許村縣令知道胡氏的事跡後,又見她心懷善意,上奏朝廷為胡氏製造了「貞節牌坊」。

胡氏沒有接受,在她看來,「貞節牌坊」是對她的另一重枷鎖,她已經背負了一個,不想再背負另一個,便對縣令說「這是自己應該做的,不該有此『賞賜』」。

朝廷收回「貞節牌坊」,胡氏的事跡被傳播了出去,她說的話流傳在市井中,上至官員下至百姓眾皆佩服胡氏守節的志氣。

可若有機會,胡氏寧願不要這樣的志氣,只想平淡安穩地過完一生。

明永樂年間,高齡72歲的胡氏去世,可因其「寡婦」的身份,胡氏死後靈柩不允許從正門抬出,即使是許天相貴為觀察使也無法,便拆除的牆角抬出。

時隔52年,胡氏再次踏出許家,終於能看看外面的世界時,她已經靜靜地躺在靈柩里。

牆裡門的影響

胡氏死後,村民們感念胡氏生前的善意,將胡氏的故事寫成了一部「牆裡門記」,刻在了牆裡門的牆上。

但因歲月太久,「牆裡門記」已幾乎被損毀,只能模糊看到「弟媳胡氏儒人,凜凜冰霜,享年七十二歲,未曾一出門庭,眾稱為節婦里」等內容,只餘留福泉井、牆裡門完整存在。

直到今日,這道蘊含特殊意義的「牆裡門」,以及曾救許村村民性命的福泉井已經成為熱門的景點,深受人們的喜愛,而其蘊含的「貞潔觀」更成了當代討論的熱點。

其實在中國古代社會初期,是沒有貞潔觀一說的,隨著朝代的發展貞潔觀也在不停地轉變。

拿隋唐時期來說,那會正處於封建社會的上升期和繁榮期,制度方面比較開放,對於女性的道德約束也低,也就並沒有從一而終的原則。

這點從唐太宗李世民娶了李元吉的媳婦,唐高宗李治納李世民的才人為妃,以及唐玄宗納了自己兒媳婦為妃等皆可看出。

那個時候「改嫁」並不是什麼大事,百姓思想觀念都比較想得開,所以婦女並沒有那麼大的壓力,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說婚姻是自由的。

到了宋代由於思想文學的變化,理性文學的盛行,「存天理、滅人慾」等理論漸漸出現,程頤在此基礎上提出了「失節事大」的觀點,因與當時的統治階級觀念,社會發展階段不符合,此觀點並沒有引起重視。

理性文學的影響下,女性依然是自由的,可以外出做生意、玩耍,男性也並不覺得已婚婦女再婚是低人一等。

元明時代,「貞潔觀」因統治階級的重視,「貞節牌坊」被婦女們當成「榮譽」的目標。

若丈夫死亡,還鼓勵妻子跟隨,《明史》記錄到「陳氏......父母謀改聘,女縊死」,加重了對女性的束縛,圍睏了女性的自由。

新中國成立後,隨著解放思想被提出,女性地位明顯的提升,我國婦女解放了舊社會的封建思想,拋除貞潔觀。

現如今,男女雖不能保證絕對的平等,在基本原則上是平等的,再也不能以「貞潔」來束縛女性。

因為封建思想的存在,胡氏一生皆被圍困在小屋子裡,像她一樣因此失去自由的女性有許多。

我們無法擦除「牆裡門」上斑駁的痕跡,無法去改變歷史,但我們可以記錄、講述歷史,以這樣的形式去推動歷史進程,警示後人,改變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