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課程】為何今年寒潮來得這麼早?冷空氣來襲!寒潮到底是啥?關於寒潮你必須要知道的考點!

2022-10-07     譚老師地理工作室

原標題:【地理課程】為何今年寒潮來得這麼早?冷空氣來襲!寒潮到底是啥?關於寒潮你必須要知道的考點!

為何今年寒潮來得這麼早?

今年國慶假期,一股強冷空氣將自北向南給我國中東部帶來大範圍強降溫,部分地區降溫幅度可達18℃以上,中央氣象台10月2日10時發布寒潮藍色預警,這是自2010年中央氣象台正式啟用預警發布機制以來,下半年最早發布的寒潮預警。

不是所有冷空氣都是寒潮

冷空氣和寒潮的關係,常常有人混淆這兩個概念。冷空氣和寒潮是一回事嗎?寒潮是冷空氣的一種,並不是所有冷空氣都是寒潮,它是冷空氣中的「王者」。

根據強弱程度,我國將冷空氣分為四個等級:弱冷空氣、較強冷空氣、強冷空氣和寒潮。

在氣象學中,寒潮有嚴格的「門檻」。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降溫幅度超過8℃、或48小時內降溫幅度超過10℃、或72小時內降溫幅度超過12℃,且使該地日最低氣溫小於或等於4℃的冷空氣活動稱為寒潮。

因此,冷空氣的強弱取決於冷空氣本身的強度和受影響地區的基礎氣溫。下半年的首個寒潮預警其實並不嚴格符合中央氣象台寒潮預警標準,因為長江中下游地區最低氣溫並未降到4℃,也就是說不夠『寒』。

但由於前期溫度較高,強冷空氣帶來的溫度降幅較大,雖然南方不夠冷,但北方多地已經達到寒潮發布標準,考慮到綜合強度和可能的高度影響,中央氣象台還是發布了預警。

並非最冷的時候寒潮最頻發

寒潮最早開始於9月下旬,最晚可以到次年5月。作為冷空氣中的王者,我們常以為寒潮最頻發的時候就是最冷的時候。事實卻並非如此。

根據近11年中央氣象台發布寒潮預警的情況,發現11月寒潮過程最多,其次為12月和3月,最冷的1月和2月反而較少。

為何隆冬時節的寒潮反而比春秋少呢?春秋季屬於季節轉換時段,夏季風與冬季風切換,天氣系統及冷空氣活動頻繁,導致氣溫起伏比較劇烈。尤其是秋季,前期基礎溫度比較高,一次冷空氣開始之前往往出現明顯升溫,冷空氣影響後降溫幅度非常大,容易形成「斷崖式」降溫,相對容易達到寒潮標準。而隆冬時節,基礎氣溫本來就低,冷空氣來襲時降溫幅度往往有限,達到寒潮標準的情況就相對較少。

當寒潮來襲時,除了會帶來氣溫驟降、大風、雨雪以外,還會出現霜凍、冰凍、凍雨甚至沙塵暴。另一方面,寒潮帶來的雨雪可以緩解冬天的旱情,使農作物收益,寒潮帶來的低溫天氣,是冬季天然的殺蟲劑。

有的寒潮甚至能抵達華南

影響我國的寒潮一般「出生」於新地島和冰島附近,大約95%的寒潮在西西伯利亞累積加強,猶如經過一個「加油站」,然後兵分三路影響我國,一般可以影響到長江中下游及江南地區,有的甚至能抵達華南。

我國大部分地區都能受到寒潮天氣的影響,除青藏高原、雲貴高原寒潮過程較少外,其他地區均有明顯寒潮天氣,尤其是西北地區、東北地區、華北地區以及長江中下游地區最能感受到寒潮的威力。

2016年1月21日至25日霸王級寒潮席捲我國大部,氣溫0℃線南壓到華南中部一帶,廣州、南寧、香港均出現降雪。受此次寒潮過程影響,降溫幅度在6℃以上地區覆蓋面積占國土面積的90.1%,影響11.8億人。

腦補了一些這樣的畫面......摩擦摩擦,是魔鬼的步伐

……

這次寒潮來的很猛,也很強烈!全國各地都有感覺,極有可能是一道高考必考題啊~給大家整理好了地理的相關知識點!

寒潮及其發生的原因

1.概念:冬半年強冷空氣入侵造成的強烈降溫現象,並伴有大風、凍害、雨雪等天氣。

2.標準:中國氣象局規定,當冷空氣過境後,凡氣溫在24小時內下降10℃以上,並且在這一天內,最低氣溫又在5℃以下即為寒潮。但由於我國幅員遼闊,南北氣候差異很大,因此各地寒潮標準不一樣。

3.成因:影響我國的寒潮實質上是冬半年快行冷鋒南下形成的災害性天氣。其形成過程及天氣系統如下所示:

形成過程

天氣系統:快行冷鋒

思考:寒潮一定會帶來雨雪天氣嗎?

解析:寒潮發生時,能否降下雨雪,關鍵要看暖氣團中的水汽含量,若水汽充沛,則會產生雨雪天氣;若暖氣團非常乾燥,則不會形成雨雪,會產生大風、凍害,甚至沙塵天氣。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降溫及寒潮天氣影響範圍較廣,主要原因是:

1、由於前期冷空氣弱,而南方的暖濕氣流強,導致氣溫升的很高。

2、這次冷空氣一直在西伯利亞彙集,然後強度很強。

3、冷空氣的南下與暖濕氣流激烈交匯,就會形成大範圍的雨雪天氣。

4、冷空氣行進速度非常快,各地的冷暖轉化也很快。

冷空氣家族包含有5位成員, 戰鬥力各不相同,根據實力由弱到強依次為:弱冷空氣、中等強度冷空氣、較強冷空氣、強冷空氣、寒潮。而區別他們,主要是看降溫能力。

1、弱冷空氣——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48小時內降溫幅度<6℃的冷空氣。

2、中等強度冷空氣——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48小時內降溫幅度≥6℃但<8℃的冷空氣。

3、較強冷空氣——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48小時內降溫幅度≥8℃,但未能使該地日最低氣溫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氣。

4、強冷空氣——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48小時內降溫幅度≥8℃,而且使該地日最低氣溫下降到8℃或以下的冷空氣。

5、寒潮——使某地的日最低氣溫24小時內降溫幅度≥8℃,或48小時內降溫幅度≥10℃,或72小時內降溫幅度≥12℃,而且使該地日最低氣溫下降到4℃或以下的冷空氣。

由此可見,寒潮是冷空氣的扛把子。

基本分類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的寒潮年鑑將冷空氣過程分為全國性寒潮、區域性寒潮、強冷空氣、一般冷空氣四級。

1.全國性寒潮:凡日平均氣溫的過程總降溫>10℃,負距平的絕對值>5℃的站點數,北方至少有32站(占北方站點數的三分之一),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南方至少有13站(約占南方站點數的四分之一);或南北方達到上述影響強度的總站數超過40站,同時過程總降溫>7℃,負距平的絕對值>3℃的總站數超過90站(占南北方站點總數的60%),則作為「全國性寒潮」

2.區域性寒潮:凡日平均氣溫的過程總降溫>10℃,寒潮來襲負距平的絕對值>5℃的南北方站點數超過20站,同時過程總降溫>7℃,負距平的絕對值>3℃,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南北方站點數超過40站的,則作為「區域性寒潮」。

3.強冷空氣:凡同樣影響強度的站點數達到區域性寒潮標準的一半以上時,則作為「強冷空氣」

4.一般冷空氣:凡同樣影響強度的站點數達到強冷空氣標準的一半以上時,或日平均氣溫的過程總降溫>7℃,負距平的絕對值>3℃的總站數超過20站;或雖未達上述標準,但造成了一定災害的過程,一律作為「一般冷空氣」。

寒潮的多發季節

1.時間分布特徵

全國性的寒潮一般出現在9月下旬到第二年5月之間,3~4月是寒潮活動的最高峰,11月是次高峰,平均每年約有3~4次全國性寒潮,但各年之間差異較大。

2.寒潮在我國形成的主要原因

春秋季正是冬夏季風轉換期間,冷暖空氣更替頻繁,因而冷空氣活動次數較多,而冬季,冷空氣在我國大部分地區居於優勢,天氣形勢穩定,降溫幅度相對較小,達不到寒潮的標準。

3.寒潮在我國空間分布特徵

寒潮影響我國的範圍很廣,東部季風區及非季風區的西北部都在其影響範圍內,從寒潮和強冷空氣出現的次數來看,東北地區最多,華北次之,再次為西北和長江流域,華南最少,青藏高原因地勢高,強冷空氣難以爬升,一般不會受其影響。四川盆地、滇南谷地因地勢低洼,周圍有高大地形阻擋了冷空氣,一般也不會受寒潮影響。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

寒潮的利弊和防治措施

利弊

寒潮給人類帶來很大的危害,但並不是「有百害而無一利」,具體如下所示:

主要危害

寒潮是一種大型天氣過程,寒潮造成的大面積降雪會造成沿途大範圍的劇烈降溫、大風和風雪天氣,由寒潮引發的大風、霜凍、雪災、雨凇等災害對農業、交通、電力、航海、以及人們健康都有很大的影響。寒潮和強冷空氣通常帶來的大風、降溫天氣,是中國冬半年主要的災害性天氣。寒潮大風對沿海地區威脅很大。

寒潮大風:寒潮大風是由寒潮天氣引起的大風天氣。寒潮大風涉及面較廣,中國北方地區的內蒙古、甘肅、寧夏、陝西北部、山西北部、河北、河南北部以及黑龍江、吉林和遼寧等地均是寒潮大風頻發的地區,淮河以南到中國南海中部海域也可以出現寒潮大風。寒潮大風主要是偏北大風,風力通常為5~6級,當冷空氣強盛或地面低壓強烈發展時,風力可達7~8級,瞬時風力會更大。

寒潮凍害:寒潮天氣的一個明顯特點是劇烈降溫,低溫能導致作物霜凍害、河港封凍、交通中斷災害,常會給工農業帶來經濟損失。寒潮凍害特指冬季嚴寒對越冬作物的凍害。寒潮天氣過程是高緯地區大規模的強冷空氣南下,使經過之地出現劇烈降溫和大風的天氣過程。當氣溫下降到0℃(冰點)以下或較長時間持續在0℃以下,就會引發越冬作物的植株體結冰而喪失一切生理活動,造成植株枯萎或死亡,嚴重的低溫也能引起牲畜患病或凍死,造成嚴重的農牧業氣象災害,即寒潮凍害。寒潮凍害主要是0℃(冰點)以下的低溫造成植物組織冰凍而受害。很多研究成果表明,低溫導致細胞組織結冰是植物死亡之原因。

寒潮雪災:在寒潮過程中,最突出的天氣是降雪(雨)、大風和劇烈降溫。冬季適量的積雪覆蓋對於農作物越冬、增加土壤水分、凍死害蟲卵、減輕大氣污染等是有益的,但寒潮帶來過多的降雪,甚至連續數天或十多天的暴風雪,就會造成災害。在牧區,由於寒潮暴風雪而釀成的"白災",牧草被雪深埋,牲畜吃不上鮮草,乾草供應不上,造成凍餓或因而染病,發生大量死亡,對畜牧業危害很大。

防治措施

發布準確的信息和警報。

對農作物和牧區的牲畜採取措施,做好防寒準備。

海上船隻及時回港。

總結

寒潮是指冬半年來自高緯度地區的寒冷空氣,像潮水一樣大規模的向中低緯度的侵襲活動,造成沿途地區大範圍劇烈降溫、大風和雨雪。

我國氣象部門規定,冷空氣侵入造成的降溫,一天內達到10攝氏度以上,而且最低氣溫在5攝氏度以下,則稱為一次寒潮過程。

侵入我國的寒潮主要是在北極地帶、俄羅斯的西伯利亞以及蒙古國等地暴發南下的冷高壓,這些地區冬季極其寒冷,積聚在這裡的冷氣團,就會變得越來越冷,越來越干,氣壓也越來越高,等氣壓高到一定程度時,空氣就會向氣壓較低的南部地區泛濫、傾瀉,這就形成了寒潮。

寒潮帶來的劇烈降溫和雨雪大風天氣,會導致作物凍害、河港封凍、交通中斷等災害,常會給工農業帶來嚴重的經濟損失,因此做好寒潮的預警防範工作就尤為重要了。

注意事項

1.當氣溫發生驟降時,要注意添衣保暖,特別是要注意手、臉的寒潮來襲保暖。

2.關好門窗,固緊室外搭建物。

3.外出當心路滑跌倒。

4.老弱病人,特別是心血管病人、哮喘病人等對氣溫變化敏感的人群儘量不要外出。

5.注意休息,不要過度疲勞。

6.採用煤爐取暖的家庭要提防煤氣中毒。

7.應加強天氣預報,提前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

8.發布準確的寒潮消息或警報,使海上船舶及時返航。

9.事先對農作物,畜群等做好防寒準備。

10.發布準確的信息和警報。

11.對農作物和牧區的牲畜採取措施,做好防寒準備。

12.海上船隻及時回港。

綜合自中國天氣、如此這般學地理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f3242a4f9283fc879b074508a7d3de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