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會「抄襲」的國家

2019-07-12     饞味記

小饞最近身體有點虛。

不要想多了好嗎?

這美麗的煙(hei)熏(yan)妝(quan)都怪這部國產古裝電視劇——《長安十二時辰》,讓我一刻不停地刷到了16集。

講真,讓小饞欲罷不能的,最主要的還是《長安十二時辰》的審美——

一種以大唐風物,作為歷史參照系的審美:

漢人百姓便服、官員常服,皆圓領袍,裹幞頭、踩烏皮靴。神似陝西乾縣李重潤墓壁畫。

陝西乾縣李重潤墓壁畫

唐朝鎧甲同樣做到了還原歷史:

頭上的吹反兜鍪(頭盔),日常活動可向上翻起,作戰時翻下,可有效抵擋流矢,是隋唐鎧的明顯特徵。

更難能可貴的是,《長安十二時辰》重現了國產古裝劇從來沒有出現過的叉手禮——

叉手禮是《韓熙載夜宴圖》上所描繪的,出現於西晉,流行於唐、五代、遼、宋、金、元時期的中國古代傳統禮節。

終於不再是拱手抱拳了!

但你知道嗎,讓11萬人打出8.6高分的《長安十二時辰》,其精良的服裝設計竟出自一個日本人——黑澤和子。

黑澤和子與她的父親

其實也不用太驚訝,畢竟隔壁的友邦日本國,在唐朝,可是把我們學了個遍的。

當然,這其中也包括飲食。並且,很多我們普遍認知中的日本代表食物,其實都來自唐朝時代的中國。

比如我們提到茶,常常首先聯想到日本,許多人更是特意為他們精美細緻、溫文爾雅的茶道文化而前去欣賞。

日本茶道以其沖泡的茶藝而聞名,可事實上,水泡品茶的形式在近現代才出現,而日本著名的口味「抹茶」,才是茶文化最早的形式。

「抹茶」常是以手或機器將茶經過多重工序磨成粉,而後撒在食物上或融入食物的原材料里產生的口味,但這源自中國人在品茶中的創意。

早在唐代,中國部分講究品位的文化人就開始將研究喝茶作為一大流行事。

當時的主流方式有兩種,一是煎茶,二是點茶,這兩種方式喝得茶都不是茶葉,而是茶粉,正如現代日本的抹茶,只是當時他們稱之為「末茶」。

茶學院

末茶來源於餅茶,採摘下的茶葉經過蒸、磨、烘乾等工序被做成餅狀,人工再將它磨成粉。

沒有機器的幫助,唐朝的愛茶之人常用手工研磨,懷揣匠人之心將茶磨得粉碎,還有了黃庭堅這般形容他們樂於其中的手藝:「計盡巧極至迂磨,信哉智者能創物。」

到了中唐,陸羽一書《茶經》更是將茶寫入尋常百姓家,為茶文化的形成奠定了基礎。

那時,國人還進行定茶禮、設茶堂、選茶頭等活動,中國茶道更是發展出宮廷茶道、寺院茶禮、文人茶道等不同類型。

唐代百姓種茶樹

正是因唐朝的茶文化興起,遣唐使才將唐朝的茶藝帶回到日本,讓它在異鄉有了發展,「末茶」化作了如今的「抹茶」;手藝精湛的手磨茶藝也化作了如今日本代表性茶藝的雛形。

不僅僅是茶,日本的另一樣代表性食物烏冬面也來自唐朝的中國。

烏冬面與蕎麥麵、綠茶麵並稱為日本三大麵條,但這種堪稱「國面」的麵條,卻不是日本的原創,甚至可以說是從中國「照搬」過去的。

烏冬面在日本的發源地是香川,只要一提到香川縣,日本人立刻就會聯想到烏冬面,就像沙縣之於沙縣小吃一樣。

而香川曾經出過一個名人——空海法師,沒錯,就是《妖貓傳》中那個隨著日本遣唐使來到中國的日本僧人。

《妖貓傳》中的空海法師

空海法師仰慕中國大唐的文化,除了把佛經帶回中國、創造出了日本文字外,還把麵條帶回了雨水稀少、很難種植水稻的家鄉,空海從大唐帶回的麵條做法拯救了當地的貧民。

那麼,烏冬面又是中國哪裡的麵條呢?唐代的麵食文化到達一個巔峰,小饞見過寬得跟褲腰帶一樣的扯麵,也見過又細又長的龍鬚麵,還見過形似柳葉的刀削麵,就是沒聽說過中國哪裡有這種粗圓粗圓的「烏冬面」啊!

傳說空海法師一行在東海遇到颱風,他們在海上漂流34天,終於在霞浦縣赤岸村被救上岸,由於關防信印全部丟失,空海等人只能在福州開元寺等待。

空海法師在開元寺的雕像,旁邊寫著「空海入唐之地」

當年尤溪許多人伐木沿閩江放排而下,在福州把木頭撈上岸買賣,很有可能與空海法師有接觸。

更能印證這一說法的是日語中的「烏冬」就是「烏龍」的意思,福州就在烏龍江畔!而烏冬面在日本最早就叫「切面」,冬天加湯夏天涼拌的食用方式跟切面一模一樣,麵條的粗細大小也十分相似。

破案了!日本的烏冬面,實際上就是福建尤溪的切面!

但是,為什麼烏冬面成了「國面」,而切面……不好意思,小饞也是寫這篇文章的時候第一次聽說……

也沒辦法,畢竟我大中華麵食眾多,四川擔擔麵、北京炸醬麵、武漢熱乾麵、蘭州拉麵……細數起來可能三天三夜都說不完,切面之名湮沒在中華美食名單中也情有可原。

日本對大唐飲食文化的「抄襲」,可並不止步於抹茶和烏冬面!

精美的刺身,大家印象中日本美食的代表,你以為這是島國原創?不好意思,它還是起源於中國。

中國古代有一種叫「膾」的食用方法,即是將魚或肉切成薄片後,沾上蔥和芥末的醬料直接生吃。

唐朝時,食膾飲酒成了社會的風尚。杜甫詩云:「無聲細下飛碎雪,有骨已剁觜春蔥。」說的就是做魚膾的場景。

日本遣唐使,自然是「照搬照抄」帶回國去了,加上日本四面環海,魚資源豐富,漸漸發展成了今天的刺身。

盛唐時的中國,在當時日本人眼裡根本就是「愛豆」一般的存在,制度、建築要學,飲食更是要跟偶像保持一致。

京都、奈良是仿照唐朝長安城建的

當時日本朝廷的宴席一律採用中華菜式,連長安普通的煎餅等點心,也被日本人尊稱為「唐食」,上層貴族以吃唐食為榮。

燒尾宴

最令小饞摸不著頭腦的是,當時的日本人還認為「唐食」具有神奇的醫療效果。那時的日本根本就是個「腦殘粉」吧!

據說,那時大臣生病時,天皇往往會御賜一盒唐式點心給他,而大臣更是感動地五體投地,小心翼翼地吃著,生怕弄丟一粒芝麻。

唐朝的點心

正是這股出色的「Ctrl C+Ctrl V」精神,以至在今天日本的飲食文化中,多多少少都能看到唐朝的印記。

單單是飲食一方面,就可以看出當時大唐國力之強,影響之廣。

日本遣唐使入唐路線

不過在為大唐文化的影響力感到自豪的同時,我們也要承認鄰國日本在文化的傳承和發展上,確實做得很好。

為何起源於中國的茶道、刺身等,都漸漸烙上了日本的印記,在日本大放異彩?

其中的緣由值得我們深思。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eRvC2wBmyVoG_1Z2MdK.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