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時期犧牲最多的兵種,入伍就有犧牲的可能,為國家建設願捐軀

2023-12-28     八月未完

原標題:和平時期犧牲最多的兵種,入伍就有犧牲的可能,為國家建設願捐軀

在戰爭時期,士兵是保家衛國的戰士,是防禦家鄉的堡壘,是守衛人民的盾牌。

在槍林彈雨的戰場之上,生命就像是被丟進了冰冷而又殘酷的絞肉機中一般,瞬間就會被摧殘、瓦解。

所以,在戰爭時期,士兵的犧牲總是如同大浪淘沙一般席捲而至,不分人群、不分兵種。

那麼,在遠離戰爭的和平時期,在不為人知的角落裡,又會有著怎樣的奉獻與犧牲?又是哪個兵種最為危險呢?

解放軍

功勞卓著的鐵道兵

「彈起我心愛的土琵琶,唱起那動人的歌謠。爬上飛快的火車、像騎上奔馳的駿馬,車站和鐵道線上,是我們殺敵的好戰場。」

1956年,由趙明執導、上海電影製片廠出品,秦怡、曹慧渠等主演的劇情片《鐵道游擊隊》在全國各地的電影院上映。

此片的主要劇情,講述了在抗日戰爭時期,一支位於山東臨城棗莊的鐵道游擊隊,在大隊長劉洪、政委李正的帶領下,活躍在鐵路線上,與日本侵略者展開鬥爭的故事。

而抗日戰爭時期的鐵道游擊隊,正是已經消失了數十年的兵種「鐵道兵」的前身。

鐵道游擊隊

對於如今的人們,「鐵道兵」一詞已經是十分陌生了,可對於新中國的建設,這個兵種所貢獻的力量,卻從來不遜色於任何人。

在新中國剛成立的時候,由於剛剛經歷了幾十年的戰火,放眼望去,祖國大地滿目瘡痍,到處都是斷壁殘垣,一切都是百廢待興的景象。

這個時候,想要發展,就必須要首先改善國家的交通情況。於是,鐵路建設,就成為了國家發展的重中之重。

在之後的幾十年里,「鐵道兵」遍布著全國各地,在荒山野嶺之間到處穿梭,為國家的鐵路建設奉獻自己的一份力量。

鐵道兵

他們修建的鐵路,從祖國的南邊到北邊,從東邊到西邊。綿延上萬公里,構築成祖國交通大動脈。

不論是如今的「綠皮」,還是飛速發展的「高鐵」,其中都離不開這些人的貢獻。

然而,不為人知的是,在修建鐵路的同時,「鐵道兵」也在承受著許多常人難以忍受的磨難和考驗。

其背後,也付出過令人想像不到的巨大犧牲...

鐵道兵

「鐵道兵」的由來

在新中國成立之前,並沒有正式的「鐵道兵」。這支部隊的前身,最早可以追溯到解放戰爭時期。

雖然說抗日時期,在我黨的宣傳領導之下,許多地區都出現了鐵道游擊隊,配合著當地的八路軍部隊來對日本鬼子進行戰術上的襲擊和騷擾。

但是其本質上,仍然是屬於武裝部隊,並不具有建築建設的這種特殊職能。

一直到解放戰爭時期,「鐵道兵」真正的前身才開始出現。

抗日戰爭後期,在日本軍隊節節敗退之下,八路軍、新四軍,配合著當地的民兵武裝部隊,成功挺進東北地區。

抗日時期的鐵道游擊隊

在給予盤踞在此地的日本鬼子嚴厲打擊的同時,也開始在此地發展群眾力量。

1945年10月31日,在東北抗日聯軍教導旅和八路軍為主的基礎上,成立了「東北人民自治軍」。

當時雖然說已經打跑了日本鬼子,但是,在東北地區,仍然存在著大量的反動勢力和土匪武裝,這些人給東北人民的生活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

也給我軍對於地方的管轄和安置帶去了極大的威脅和考驗。

在接連幾次的戰鬥之中,這些反動勢力被我軍打得落花流水,四處逃竄。

眼看正面相遇難以擊敗我軍,敵人就又將目標瞄準在了我軍的後勤運輸部隊上。

這些反動勢力發動的幾次突然襲擊,讓我軍後勤輜重付出了一定的損失。

那個時候,後勤運輸主要依靠鐵路。所以,為了保護鐵道安全,1945年12月20日,「東北人民自治軍」成立了專門負責鐵路運輸防禦的

「東北護路軍」。

圖片來自網絡

這便是「鐵道兵」最初建立的模樣。

半年之後,解放戰爭爆發,東北大地成為了雙方爭奪的一大核心。

隨著戰爭的演變和發展,保護鐵路運輸的需求也越來越大,而鐵道也經常發生受到攻擊之後損壞、損毀的情況。

為了及時對其進行修復,我軍開始招募大量的鐵路技術工人,將其編入後勤支援部隊。

圖片來自網絡

「護路軍」的規模也隨之越來越大。

1948年7月,解放戰爭來到最後階段,東北戰場的局勢也已經趨於穩定。

這個時候,由於在戰爭中意識到保護鐵路的重要性,「東野」在原先「東北人民自治軍護路軍」的基礎上,又為其補入了許多鐵路相關方面的工人、幹部、專家,將其組成了專門的鐵道縱隊。

「解放軍打到哪裡,我們就把鐵路修到哪裡!」

鐵道兵

在解放戰爭的後半段,這支鐵道部隊,跟隨著前線的戰鬥部隊,一路南下,為前線戰士們的物資運送、後勤保障、交通聯繫,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援。

短短的兩年時間內,「鐵道部隊」就在華北、華中、東北、還有西南地區,修建了總長1600多公里的鐵路。

除此之外,還架設並修復了970個跨江、跨河橋樑、修通了連接全國解放區各大戰略要地的15條鐵路幹線。

圖片來自網絡

這大大推進了解放戰爭的進程,使得戰事得以儘早的結束,勝利能夠早一些到來。

到了新中國成立以後,「鐵道部隊」的規模也得到了進一步的提升,開始以「師」為單位,出現在各大戰區當中。

從這個時候起,「鐵道兵」這種正式兵種,開始初具規模。

圖片來自網絡

正式形成兵種

1950年10月,抗美援朝戰爭爆發,在黨中央的一聲令下,幾十萬志願軍,邁著堅定的步伐,雄赳赳氣昂昂地跨過鴨綠江,奔赴朝鮮戰場。

其中,也不乏這支已經擁有了數萬兵力的「鐵道部隊」的身影。

在抗美援朝的戰場上,「鐵道部隊」的戰士們,頂著風霜、冒著嚴寒,為志願軍搶橋修路,讓志願軍的後勤保障工作和突擊能力,可以與工業能力強大的「聯合國軍」去對抗。

再一次幫助戰士們贏得了又一場戰爭的勝利。

1953年9月,從抗美援朝戰場上下來以後,「鐵道兵團」迎來了一次重要的改編。

經過中央軍委的慎重考慮,一致決定,將中國人民志願軍鐵道兵團與志願軍6個鐵道工程師統一整編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由中央軍委直接領導,同時撤銷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團的番號。

鐵道兵

這標誌著,從這一刻起,新中國又迎來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新兵種——「鐵道兵」。

在「鐵道兵」正式組建以後,由於一時之間還沒有商定好統一的領導機構,所以先是由中央軍委直接管理。

到了1954年3月5日,中央正式成立了「中國人民解放軍鐵道兵領導機構」,隨後將鐵道兵交於直屬的領導機構進行管轄。

和平時期最危險的兵種

在「鐵道兵」剛剛成立的時候,中央就明確了兵種的職責。

「鐵道兵」屬於解放軍當中的一個特殊的工程技術兵種。其主要負責的任務,分為「戰時」和和平時期兩種。

在打仗的時候,鐵道兵的任務包括保障前線作戰部隊的物資運輸、對於戰區受到損耗的鐵路進行搶修、保障軍隊的機動能力,以及對需要的戰略建築進行「搶建」。

學習中的戰士們

而在和平時期,鐵道兵的主要任務是投身於國家工業的工程建設(其中包括路、隧道、橋樑、建築、舟橋、通信),以及對這些工程的後勤保障工作。

在兵種擴建的最為完善的時候,全國的「鐵道兵」超過了50萬人,擴編部隊超過了15個整編師。

除此之外,還有專門的鐵道兵培訓學校以及為其服務的文化提升學校。

在之後的將近三十年的時間裡,鐵道兵戰士們,上山下海,出沒在全國各處荒涼的角落之中,冒著風霜雨雪、烈日高溫,日復一日地為國家的建設事業揮灑著自己的汗水。

在那個技術相對匱乏的年代,好多地區,都需要人為開拓。

在荒山野嶺之間修建道路,會遇到各種猛獸、毒蟲、山洪、泥石流等許多不為人知的危險。

圖片來自網絡

在江河之上建造橋樑,又要面臨可能會掉入湍急的流水之中被沖走的可能。

還有在酷熱的戈壁灘中忍受高溫,在冰冷的雪地中忍受嚴寒。

這一重接著一重的危險,也讓「鐵道兵」在那段時間裡,成為了和平時期最為危險的兵種。

根據相關調查,在「鐵道兵」存在的31年時間裡,一共有數千戰士犧牲在了為祖國建設的道路上,有超過兩萬名戰士,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傷害。

在六七十年代的時候,許多「鐵道兵」戰士,在正式入伍之前,都會做好隨時犧牲的準備。

這種偉大的精神,實在是常人難以企及的。

圖片來自網絡

默默奉獻,不求功名

1982年,為了削減軍費、精簡部隊、完成現代化強軍目標,同時也是根據國家需求,將軍備裁減到與國家安全相適應的限度,並且推動「改革開放」順利進行,進一步提升中國經濟發展。

經過中央軍委的一致討論,決定實行新中國的第七次大裁軍。

而這次裁軍的主要目標,就是對「鐵道兵」進行裁撤。

在為期兩年的裁撤任務之中,數十萬的「鐵道兵」,退伍的退伍、轉業的轉業,告別了這個存在了整整31年的大家庭。

而接替它的,則是國家成立的專業職能部門——

鐵道部。

圖片來自網絡

其實鐵道部曾在新中國成立初期就創建過,但是那個時候受限於時代和技術以及運營等各個方面的限制,並沒有形成一個真正完整的部門。

大多數時候,都是與交通部聯合進行工作。

一直到了「改革開放」的國策開始實行,在「鐵道兵」的發展之下,國家的鐵路工程技術也逐漸趨於成熟,這個時候,也正是到了鐵道部成立的成熟時期。

而由於原先「鐵道兵」部隊之中的大多數專業技術人才,都轉到了鐵道部,所以,這也讓這個特殊的技術部門能夠快速運轉起來。

現如今,「鐵道兵」早已經成為了過往,但是,這些歷經磨難、飽經風霜的戰士們所做出的貢獻,卻仍舊深深地刻在祖國的山河之中。

歷史終將留下他們光輝的一面,所有的犧牲和奉獻,並不會隨著時間的流逝而消失,只會伴隨著永恆的精神和信念所存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d5d69ea4785338422ec92ef33b980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