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非魚因具有適應性強、生長快、繁殖力高和食性廣等優點,已被世界多個國家引種養殖。我國是羅非魚的養殖大國,養殖產量約占世界總產量的50%,主要集中在廣東、廣西、海南和福建等地養殖。雖然羅非魚的抗病能力較強,但是在養殖過程中羅非魚經常大面積暴發疾病,尤其是高溫高密度精養池塘。目前羅非魚的疾病主要有鏈球菌病、氣單胞菌引起的細菌性敗血症、爛鰓病、腐皮病、車輪蟲病等。
今天說的這種病毒雖說是新的殺手,但其實它已經出現了很長時間了,早在2017年至2018年初,美洲、亞洲和中東就有六個國家和地區向OIE(世界動物衛生組織)報告了羅非魚湖病毒感染。截止目前,受感染的養殖羅非魚品種已有7種之多。已給養殖戶帶來了巨大的損失。
今天就結合各學術論文具體講一下羅湖病毒:
羅湖病毒病源:
屬RNA 病毒,正粘病毒科。病毒粒子為具包膜二十面體結構,大小約為55-75nm。
病毒分布地域:
據目前統計數據至今病毒已確認在哥倫比亞、厄瓜多、以色列、埃及和泰國流行。羅非魚國際貿易十分頻繁,包括亞洲、非洲、歐洲、北美洲和南美洲等地的43個國家已確認都曾經從TiLV 感染的國家引進過羅非魚,因此,這些國家的養殖魚類存在較高的TiLV 感染風險。雖然我國尚無 感染的確切報告,但已有海南省羅非魚養殖場樣品的PCR 檢測報告,結果表明TiLV 感染為陽性。
病毒的傳播途徑:
直接水平傳播是其主要傳播途徑。混養羅非魚的活體交易和運輸可能傳播疾病。尚不清楚TiLV的最初來源,野生或養殖的受感染的魚群是目前已知的唯一傳染源,而發病死亡的羅非魚可能是重要的病毒污染源。
感染病毒發病症狀:
主要症狀包括皮膚充血和潰瘍、鰭糜爛、眼部異常、晶狀體混濁、腹部腫脹、食欲不振、行動遲緩。其他病變伴隨鰓蓋內緣、軟腦膜、脾臟、肝臟、腎臟出血。組織學病變主要發生在腦、眼和肝臟。組織病理學臨床特徵主要表現為合胞體肝炎,在肝臟、腦和脾均有合胞體產生。不同地理株的組織病變有所差異,以色列毒株的病理變化主要在中樞神經系統,而南美洲毒株主要發生在肝臟。所有的羅非魚物種均對TiLV 易感,TiLV主要危害羅非魚仔稚魚和幼魚,對成魚影響相對較小,因此幼體階段似乎比成魚更易感。患病死亡率為20%-90%。
易感染季節:
羅非魚TiLV 感染主要在高溫季節暴發,但在熱帶地區可能全年均可感染。通常在5—10 月炎熱時間發病,發病水溫約為為25-30℃。
診斷技術、防控措施:
大多數國家採用PCR技術對TiLV進行監測和診斷。對羅非魚養殖場實行生物安保管理措施,有效防控導致病原引入的各類風險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