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款菜籽油測試:福臨門「不健康」脂肪酸最多;10款苯並芘含量均符合標準

2022-04-14     消費者報道雜誌社

原標題:10款菜籽油測試:福臨門「不健康」脂肪酸最多;10款苯並芘含量均符合標準

按:市售菜籽油的安全性指標表現如何?

芥酸是菜籽油中存在的脂肪酸,它對消費者的健康是一大「威脅」;反式脂肪酸在油脂精鍊過程產生,它是導致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元兇;苯並芘與炒籽和壓榨工藝密切相關,它是公認的致癌物。

那麼,你吃的菜籽油安全性到底如何?《消費者報道》向權威第三方檢測機構送檢了10款主流的菜籽油產品,測試了安全性指標。

測試樣品

測試指標

芥酸、反式脂肪酸和苯並(a)芘

測試結果

1、若芥酸含量低於3%,則屬於「低芥酸」菜籽油。有3款產品芥酸含量高於3%,其中,福臨門達到11.4%。過量攝入芥酸能導致實驗動物心肌脂肪堆積、心力衰竭。

2、13款菜籽油反式脂肪酸含量在0.01%~0.15%之間,其中,刀嘜最高(0.15%)。不過,它們都屬於「零反式脂肪酸」植物油。

3、另外,有8款菜籽油檢出了苯並(a)芘,但與國家標準或歐盟標準相比,均屬於微量水平。

4、整體上看,10款菜籽油的安全性良好,消費者可以放心選購。

福臨門芥酸含量超11%

在消費者的常識里,不飽和脂肪酸通常要比飽和脂肪酸更健康,但是也有相反的例子。

芥酸是一種長碳鏈不飽和脂肪酸,天然存在於金蓮花科和十字花科植物(如油菜花)種子中,部分海洋動物的油脂中也發現有芥酸的存在。

天然菜籽中,芥酸占總脂肪酸的比例可高達30%~60%,在很長一段時間裡,消費者食用的都是「高芥酸」菜籽油。

20世紀70年代以來,就有動物實驗表明,高劑量的芥酸對心臟具有毒性作用。在實驗動物中,最常見的不良影響是脂肪在心肌纖維中累積,導致心肌的收縮力降低。

歐盟目前規定低芥酸菜籽油中,芥酸占總脂肪酸的含量不得超過5%;美國、聯合國糧農組織則要求芥酸含量不得超過2%。

在中國,《GB 1536-2004 菜籽油》國家標準規定,低芥酸菜籽油芥酸占總脂肪酸含量不能高於3%。

本次送檢的10款菜籽油中,有3款宣稱為「低芥酸菜籽油」,其餘7款為「普通菜籽油」。

檢測結果顯示,刀嘜、魯花、海天等3款宣稱為「低芥酸菜籽油」的產品,其芥酸含量在0.22%~2.2%之間,符合國家標準。

不過,海天的芥酸含量在上述3款菜籽油中屬於最高水平,達到2.2%,高於美國和聯合國糧農組織的標準。

其餘7款「普通菜籽油」中,芥酸含量差異較大。日清、福臨門、道道全、多力等4款芥酸含量均低於0.3%,屬於「低芥酸菜籽油」。

值得注意的是,福臨門、天府等3款「普通菜籽油」芥酸含量相對較高,其中,福臨門芥酸含量達到了「雙位數」(11.4%)。

可以發現,部分「普通菜籽油」芥酸含量也可能符合低芥酸的要求,這其實取決於它們是否使用低芥酸的原料。

資料顯示,80年代中期開始,我國育成了一批單低(低芥酸)和雙低(低芥酸、低硫苷)的油菜品種。

經過多次改良,油菜脂肪酸組成已經發生革命性變革,雙低優質油菜目前占全國油菜面積的絕大部分。

儘管如此,還是建議消費者優先選擇宣稱「低芥酸」的菜籽油,因為它們在理論上確保了芥酸含量低於3%。

10款均屬「零反」菜籽油

所謂「零反」,就是指「零反式脂肪酸」,這是目前各種食品包裝上比較流行的廣告詞之一。

據醫學研究,過多的攝入反式脂肪酸可使血液膽固醇增高,從而增加心血管疾病發生的危險。

有食品專家指出,除了氫化植物油外,油脂在高溫處理下也會產生反式脂肪酸,比如菜籽油就需要經過精鍊、脫臭等高溫工藝。

不過,目前《GB 2716-2018 植物油》和《GB 1536-2004 菜籽油》均未對菜籽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進行限定。

而《28050-2011 預包裝食品營養標籤通則》規定,如果食品中的反式脂肪酸含量≤0.3%,那麼,這種食品可宣稱「零反式脂肪酸」。

檢測結果顯示,10款菜籽油的反式脂肪酸含量在0.01%~0.15%之間,其中,刀嘜為0.15%,日清為0.01%,兩者相差10倍以上。

魯花、天府、中糧初萃、多力、道道全、金龍魚等6款則水平相當,均只有0.04%;而刀嘜和海天分別為0.03%和0.06%。

從整體上看,10款菜籽油反式脂肪酸含量都低於0.3%,理論上都屬於「零反式脂肪酸」植物油。

實際上,本刊過往測試過花生油、菜籽油、玉米油等多種植物油,它們的反式脂肪酸含量也基本低於0.3%。

這反映出食用油行業的加工水平整體上都在提高,比如在精鍊階段採用更先進的脫臭系統,更好地控制溫度和時間,減少反式脂肪酸產生。

另外,食用油的烹調過程也會生成反式脂肪酸,因為研究已經證明高溫將導致食用油生成反式脂肪酸。

有實驗室使用玉米油做了一次模擬煎炸烹調的實驗,煎炸溫度為180℃、220℃、240℃、煎炸食品時間2h,玉米油反式脂肪酸含量由原樣的2.31%分別增加為3.54%、4.04%、4.37%。

可以看見,烹調溫度越高,產生的反式脂肪酸越高,越不利於健康。

8款檢出微量苯並(a)芘

菜籽油中,最值得關注的安全指標非苯並(a)芘莫屬。

本刊整理過國家及省級市場監督管理總局近5年來(2015~2020)對菜籽油的抽檢情況,發現439批次不合格的菜籽油中,苯並(a)芘超標的樣品多達73批次,占比達到15%。

公開資料顯示,苯並(a)芘是一種多環芳烴,具有致癌性和致畸性,目前已被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列為1類致癌物,即對人類的致癌作用十分充分明確。

資料顯示,菜籽油之所以會產生苯並(a)芘這類物質,主要是因為油菜籽在培炒及壓榨過程中的高溫作用所致,高溫情況下製得的菜籽油比較香。

現時,《GB2716-2005》食用植物油衛生標準規定,包括菜籽油在內的食用油脂,其苯並(a)芘含量應該≤10μg/kg。

測試結果顯示,日清、道道全未檢出苯並(a)芘,安全性表現相對更好。

其餘8款均檢出了微量的苯並(a)芘,含量在0.2μg/kg~0.8μg/kg之間,其中,魯花為0.2μg/kg,天府中糧初萃均為0.8μg/kg。

國家食品質量監督檢驗中心(上海)的資料顯示,苯並芘的毒性具有隱匿特點,人體即使攝入少量的苯並(a)芘也會在體內蓄積,一般會經過20~25年的潛伏期才會表現出症狀,同時可能使後代受到影響。

有鑒於此,本刊仍建議消費者儘量選擇不含苯並(a)芘或苯並(a)芘含量儘可能低的產品。

菜籽油並不是苯並(a)芘的唯一來源,燒烤、油炸、爆炒等高溫烹調方式也會讓食物產生苯並(a)芘,危害健康。

「做飯時,油脂溫度在200℃以上就有可能產生致癌物,若達到300℃必然會產生苯並芘這類致癌物。」有營養專家曾撰文指出。

她提醒消費者,現在精鍊過的油脂,產生油煙的溫度(煙點)都在200℃以上,如果油煙大量升騰時,溫度肯定達到300℃,那是相當危險了。

據了解,中式炒菜溫度通常在180~200℃之間,以往消費者使用的是未精鍊的「粗油」,煙點比較低,因而往往需要將油脂先加熱至大量冒煙,判斷油溫是否足夠後再進行炒菜。

不過,現時的食用油基本都要經過精鍊,煙點比較高,並不需要再像以往那樣加熱至冒煙才能烹調。

【特別聲明】:本報道中試驗結果、提及品牌僅對測試樣品負責,不代表其同一批次或其他型號產品的質量狀況。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bcba2c8cd883676f472e34489ce29e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