堪稱中國最完整、唯一的城牆類型均在湖北,襄陽與荊州,不可低估的歷史名城

2022-06-09     蘇丹卿

原標題:堪稱中國最完整、唯一的城牆類型均在湖北,襄陽與荊州,不可低估的歷史名城

人類文明的發展從最原始的聚落到一座城市的形成,既是一個重要歷史階段的標誌,也是這個階段的發達文明之象徵。城牆則是城市規模之大的重要體現。

華夏上下五千年,城牆修築的歷史非常悠久,類型豐富。 現如今,所留存下來的較為完整的城牆數量也不少,名氣頗大的有西安城牆、南京城牆等。

而在湖北地區,有這兩座古城牆不得不提,分別是襄陽古城牆、荊州古城牆。

從「鐵打的襄陽」到「劉備借荊州」,這兩座城市於歷史上都占有重要的軍事地位,均為兵家爭奪子弟,所築城牆的目的性也更具有軍事意義。

在許多人的印象中,襄陽是一個充滿英雄豪傑的地方。這可能是源於金庸先生在《神鵰俠侶》中對襄陽的精彩描寫。許多讀者因郭靖、黃蓉鎮守襄陽而對這座城市留下深刻印象。

襄陽地處華中地區、漢江中游,是一座擁有2800多年建制歷史的古城,歷代為軍事要地,素有「華夏第一城池」、「鐵打的襄陽」、「兵家必爭之地」之稱。 同時,也是楚文化、漢文化、三國文化的主要發源地。

歷史上的襄陽,經過無數金戈鐵馬,無數江湖兒女在此留下熱血、熱淚。史料記載,曾有172次有名的戰爭發生在襄陽。

「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兵家必爭之地,天下之腰膂」。

其中,宋元大戰曠日持久,長達六年,「鐵打的襄陽」由此而來。襄陽城牆作為千年的歷史遺蹟,它見證了史書中的那個風雨欲來、英雄出世的襄陽城。

襄陽古城牆,起初築於漢初,屢經整修,略呈正方形。元末被毀,明代重建。

城垣周長7.6公里,城高8米,四面六門。城牆之上留有仲宣樓、魁星樓、獅子樓、夫人城等建築,並設置垛堞4000多個。

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一座擁有亞洲最寬的護城河的城牆。護城河最寬處約250米,平均寬度180米。

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古城建築防禦體系之一,也是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禦建築。2001年6月25日,被國務院批准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登臨城牆,憑水遠望,各路豪傑爭霸江湖的演義在腦海中一一浮現。而那雄踞荊江北岸的荊州城牆頓時掀起「三國廝殺」。

同襄陽一樣,歷史上的荊州也為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禹劃九州,始有荊州」,荊州建城歷史長達3000多年,自公元前689年楚國建都紀南城,先後有6個朝代、34位帝王在此建都,是一座古老文化與現代文明交相輝映的濱江城市。

據《後漢書·地理志》記載,荊州城牆的修造始於2600多年前的周厲王時期。千百年來,荊州城牆飽經戰火洗禮,歷盡時代滄桑,幾度平毀,幾度重建。今天的荊州城牆為明清重建。

荊州城牆由外向里分為水城、磚城、土城三層。

水城即護城河,全長10500米,寬30米,水深4米,西通太湖,東連長湖,與古運河相連。

磚城就是今天所見的青磚城牆,厚約一米。而土城則是城牆內側土垣,與磚城融為一體。

整個城牆通高9米,東西長3.75公里,南北寬1.2公里,城牆周長10.28公里,面積4.5平方公里。現有八座城門,2座門樓,設有瓮城、敵樓、戰屋、炮台、城垛(設有1567個)、藏兵洞、復城門等建築。

經最新古城垣考古發掘實物科學驗證,荊州城牆是我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它在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有「南國完璧」之美譽。

雖說楚國在荊州建都長達400年,但後世記住這座城市的多因三國文化的影響。

關羽大意失荊州、劉備借荊州,可見守住荊州是多麼重要、多麼艱難。曹魏和東吳聯手將劉備趕出荊州後,又圍繞荊州展開多次爭奪,可見荊州的軍政地位之高。

需要注意的是,三國時期的荊州地域(荊州九郡)十分遼闊,跨越了今天的河南、湖南、湖北三大省份。

在今天的城牆之上,還設有劉備、關羽、張飛等人物塑像。包括夜幕下的燈光秀演出,也有三國時期的故事演繹。 據了解,荊州也有「鐵打荊州」之說。

從中國最完整的一座古代城池防禦建築,到中國延續時代最長、跨越朝代最多、由土城發展演變而來的唯一古城垣,襄陽古城與荊州古城即有共性,也有特性,是湖北地區最具代表性的兩座古城牆。

如果有一天,你去了這兩座古城旅行,可千萬別錯過群雄逐鹿的古城牆哦。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ba3ef3975cc619c589e53b235390b7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