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玉祥為支持孫中山,曾在河南設了4個縣,有2個至今仍被沿用

2023-10-29     八月未完

原標題:馮玉祥為支持孫中山,曾在河南設了4個縣,有2個至今仍被沿用

在諸葛亮廟如今的大殿門柱上,鐫刻著這樣的一副楹聯:"成大事以小心謹慎,仰風流於遺蹟萬古清高",這對楹聯的作者,正是民國時期有布衣將軍之稱的名將馮玉祥。

作為民國名將,馮玉祥不僅在書法文藝等方面很有造詣,在治世理政上也是大有作為,他曾在河南設四縣,分別起名叫自由、平等、博愛、民權,與孫中山先生的革命理念,遙相呼應。

寒門出貴子

馮玉祥,字煥章,原名馮基善,1882年生於安徽巢縣,而後寄籍河北保定。由於家中兄弟姐妹眾多,人多糧少,家中光景甚是悽慘。

為了討口飯吃,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馮玉祥剛滿十四歲,就不得不背上行囊,離家從軍了。

因為小時候常年吃不飽,十四歲的馮玉祥看起來格外瘦小,營養跟不上,個頭也不高。旁人穿起來得體合身的軍裝,穿到他身上就顯得格外的肥大寬鬆。

就是這樣頂著一副看似瘦弱的無力的身軀,年少便要強的馮玉祥,每天咬牙堅持完成高難度的體能訓練,甚至在射擊、負重前進等項目的考核中,屢屢拔得頭籌,考核成績名列前茅。

那時,軍隊里最苦的一項任務叫做打靶。不管寒冬酷暑,還是雨雪冰雹,在地上一潛伏就是大半天,對體力、耐力都消耗極大。

天下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早早把年幼的馮玉祥送去從軍這件事,讓馮玉祥的父親馮有茂格外自責愧疚,他心疼兒子年紀小,身板瘦,於是每當馮玉祥打靶的日子,馮有茂總會偷偷塞給馮玉祥一些零用錢,讓他買幾個燒餅,補充一下體力。

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懂事的馮玉祥知道家中艱難,父親前陣子又摔傷了腿,家中正是用錢的時候。

可是如果一直推辭不要,更會讓父親擔心憂愁,於是,馮玉祥就把父親給他的錢,全部都攢起來,再加上自己省下來的餉金,湊足了錢,到肉店為家中買了兩斤豬肉。

後來,在父親的認真追問下,馮玉祥才把事情的來龍去脈脫盤而出。父親知曉了馮玉祥的良苦用心之後,心酸不已,捧著那碗被煮的香噴噴的豬肉,眼淚奪眶而出。

從父親枯瘦臉頰旁滑過得滴滴淚水,每一滴都重重的砸在馮玉祥的心間。

從那時起,馮玉祥就暗自發誓,要爭氣做出一番作為,要讓父親吃飽飯,讓家中過上好日子。

後來的馮玉祥,果然不負眾望,從十四歲入伍時的小小士卒開始,一直升至一級將領,名垂千古,為世人敬仰。

功成名就已經是名將的馮玉祥,後來回憶起省錢給父親買豬肉這樁趣事,還禁不住做了首打油詩:"肥肉二斤買回家,手自燉熟奉吾父。家貧得肉良非易,老父食之兒蹈舞"。

以此來銘記那段艱苦歲月。

能文能武的全能將軍

雖然幼年家貧,馮玉祥一天學堂也沒有進過,可是他素來崇敬有學問、有知識、有思想的學者,自己也渴望有朝一日能成為這樣的人。

在從軍途中,馮玉祥讓隊伍里能識文斷字的老兵教他讀書寫字,自己私下裡也是手不釋卷,白天經過一天高強度的體力訓練,晚上還有偷偷打著手電筒躲在被窩裡看書認字。

這個習慣一堅持就是十多年,直到後來馮玉祥官至師長,還是喜歡博覽群書,遍結群雄,經常與當地的著名學者,一起談論歷史,坐而論道。

不僅喜歡讀書,馮玉祥在書法領域也是很有建樹,行軍打仗途中,他經常靠寫字來舒緩自己的心情,緩解壓力,一張宣紙,一根毛筆,一方墨硯,馮玉祥在軍帳里一寫就是一兩個小時。

寫字能讓他心靜如水,心靜則思緒通,為此有不少後人評價說,馮玉祥許多行軍布局的好計策,都是在墨水中浸染出來的,由此可見,馮玉祥有多鍾愛書法。

馮玉祥在書法創作上涉獵甚廣,在楷書、隸書、行書、篆書等方面皆有所創和建樹,而且書法風格也更具有多樣性。

但在總體上馮玉祥更擅長隸書,所留存的作品也是隸書居多。

據有關專家研究得出,在藝術成就方面,馮玉祥的隸書第一,楷書第二,其中最著名的代表作有《太上感應篇》,如今正完整保存在國家博物館內,供後人學習瞻仰。

從專業角度來講,馮玉祥在書法方面的藝術成就,雖然不能與王羲之、顏真卿之輩的專業書法家相提並論,但他所留下的藝術作品及書法風格對於後世而言,都是非常具有研究意義的。

且馮玉祥苦中作樂,在槍林彈雨中依然鍥而不捨地傳承中國傳統的書法文化,這種不忘本的精神,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學習、繼承,並且發揚光大。

縣城名字的由來

雖然後人對馮玉祥的評價褒貶不一,有人說他不戀名利,戎馬一生,有人說他貪生怕死,是牆頭草,前後共倒戈八次,並戲稱他為"倒戈將軍"。

但是,毫無異議的是馮玉祥始終是一名愛國將領,為了祖國的完整與和平,他確確實實地貢獻了自己的一生,並且馮玉祥對孫中山先生極其尊崇與敬重。

在北京政變期間,馮玉祥推翻了馮國璋等人的軍閥專制主義,在對北京實行了全面控制,確保安全無誤之後,馮玉祥立馬致電孫中山先生,請他過來主持大局,還更換了自己部隊的稱號,以此來支持中山先生。

而後孫中山提出了"三民主義",當時馮玉祥正在河南擔任省政府主席,聞到此消息後,馮玉祥將河南剛設置的四個縣城,分別起名為:自由、平等、博愛、民權,來表示對孫中山先生"三民主義"的鼎立贊同。

並且,在之後在河南的從政的日子,"自由縣"與"平等縣"都是馮玉祥"重點關照"的對象,鋪路、修橋、支持民辦企業等一系列的措施,使得這兩個縣城迅速發展起來,成為了河南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兩個縣城百姓的生活水平得到了跳躍式的前進與上升。

只是美好的事物總是如同曇花一現,格外短暫。

馮玉祥本來與蔣介石是結拜兄弟,只因後來不滿意蔣介石的所作所為,馮玉祥貿然反蔣,而後鬥爭失敗,馮玉祥被迫下野。

而他之前在河南設置的幾個縣城,也都被裁撤、擱置。

沒有馮玉祥的帶領,"自由縣"與"平等縣"的輝煌成就很快就一去不回,悄然暗淡,後來被蔣介石合併成為了伊川縣。

侵華戰爭時期"博愛縣"被迫改名為"清化縣",在新中國成立之後,兜兜轉轉幾十載,這個飽經滄桑的小城,又重新改名為馮玉祥當年所起名字--博愛縣。

歲月總在流逝,英雄的光輝事跡卻是可以永存不朽的。直到今天"民權縣"與"博愛縣"的名字一直還在被沿用著。如同是偉大愛國將領馮玉祥的傳奇故事,正流傳在大街小巷,被數以萬計的民眾代代相傳,日日歌頌。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馮玉祥這一生中,于軍事方面,有過豐功偉績,有過大愛無疆,也有過倒戈向利,自私求生。

於藝術方面,他勤奮好學,鑽研書法,不遺餘力地在烽火連天的年代,傳承並弘揚中國文化,開闢、創新與眾不同的書法風格。

歸根到底,他始終是功大於過,始終是一位偉大的愛國將領,為了祖國和平而戎馬一生。他也始終是一名優秀的書法家,作品永存,為後世留下了一筆巨大的文化財富。

"在光輝人生中充實的一個小時,足可以當得默默無聞的一生"。生而為人,若能有馮玉祥將軍如此的擔當,如此的作為,當真才是不枉此生。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a9bdc20abcf944087ee91e13f0a1f2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