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醫大師李今庸:為什麼中醫博士不會看病?

2019-09-25     素檏育兒莎莎姐

來源:杏林學苑

摘要:名字與武俠小說泰斗金庸諧音,李今庸教授的行事做派也有一股子任俠之氣。雖近鮐背之年,他仍步履穩健,從不要人攙扶。

他從醫77載,俠名遠播:心繫中醫事業,兩度給黨和國家領導人上書建言並被採納;一生堅持給慕名而來的求醫者免費診治,至老不休。

他想患者之所想,一生不開大處方,也不收取報酬。對於社會上的「醫鬧」,他深感不解,「如果好好治病的話,他們為什麼要鬧?」一句反問,道出醫道正途。

如今,這位著作等身的新晉國醫大師,又將紙筆化刀,對準中醫教育的痼疾下手。他起草了一份中醫教育改革方案,文中質問:「為何現在的中醫教材越編越厚,醫學生的學歷也越來越高,但很多碩士生、博士生卻不會看病?



圖為:雖然高度近視,李今庸至今仍閱讀不輟

仗醫行俠迄今不休——「醫人活命是一輩子的事」

李今庸1925年出生於棗陽市唐家店鎮一個中醫世家,名字中的「庸」取自《三字經》,「中不偏,庸不易」,意為立定志向,永不改變。他7歲入私塾,13歲隨父行醫,32歲任教湖北中醫藥大學,從醫77載,對中醫事業矢志不移,迄今不休。

「為良醫者,隨在可以活人。」清代名醫陳修園的這句格言,被李今庸當做從醫信條,讓他至今保持行醫活人的熱情。他說:「醫人活命是一輩子的事。」

雖然年事已高,但面對全國各地慕名而來的患者,每天上午9時,他還是準時上班:義診、授業、做學問。

在湖北中醫藥大學曇華林校區,李今庸辦公室的門白天總是半掩著,有時風將門關上,他會再次打開。「半掩房門是為了隔音,也是告訴來者我在。」即將邁入90歲高齡的李今庸,視力嚴重衰退,一隻眼睛接近失明,對話要靠助聽器,但求醫者仍絡繹不絕。

成為國醫大師,李今庸說,他的工作、生活仍將一如往昔,「看病救人不僅是助人,也是我長壽的秘訣。

講求規矩堅守本分——「如果好好治病,就不會有『醫鬧』」

在李今庸的辦公室門背後,總是掛著一條毛巾、一個雞毛撣子,每逢有人求醫,他會先用毛巾凈手、用雞毛撣子拂去桌上的灰塵再看病。在他看來,看病是一件鄭重的事,得講規矩。


不開大處方、不收報酬,也是李今庸的規矩。一名患者胸痛多日,李今庸僅用一副5元的藥方就治好了;猴棗是他從醫以來唯一一次開貴重藥,是為了給一名肺癌晚期患者「續命」。


「講規矩」的李今庸,一生治病無數,與許多患者結下深厚友誼。對於社會上的「醫鬧」現象,他總是感到不解,「如果好好治病,他們為什麼要鬧?」在他看來,如果醫生守好醫道本分,就不會有「醫鬧」


當然,李今庸也有打破規矩的時候。古代中醫為了規避醫患糾紛,有「六不治」之說,但李今庸從未拒絕過任何一名求醫者。


曾有一名患上罕見的肌肉營養不良的病人,因為很多醫生不肯為他開處方,找到李今庸救命。如果按照「六不治」的規矩,沒有把握治的病,醫生應該不治。


但李今庸不僅治了,還治好了。「很多人怕治不好壞了名聲,但他不,只要讓他治,他就治。」李今庸的女兒說。

一詞之疑深研一月——「為學者,說任何話都得言之有據」

李今庸不僅是一名醫家,也是一名學者。他如今的學術地位,是他苦研醫著,一個字一個字考證出來的。他曾對學生說:「為學者,說任何一句話都得言之有據。」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老先生為了一個詞的考究,能深研一個月。」湖北中醫藥大學基礎醫學院院長鄒小娟回憶,她曾向李今庸請教過一個中醫詞條——戴陽證,博學的李今庸當時沒有答覆。

一個月後,她收到李今庸的信件回復,讓她深感震驚,「這個詞的出處在哪、引申義是什麼、後來又怎麼講、出現於哪些書籍、分別是什麼意思……一個簡單的名詞解釋,他寫了滿滿一頁紙。」


有了這樣的治學態度,不出成果都難。湖北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李水清介紹,李今庸通曉中醫內、外、婦、兒、五官各科,尤其擅長治療內科和婦科疑難疾病;

同時,李今庸還是《內經》學科的創始人,被全國中醫學界譽為「《內經》王」、「活字典」;另外,李今庸獨編、主編、參編教材、教學參考書近10部,出版學術專著數十部,撰寫和發表學術論文500餘篇。


著作等身的李今庸,肩負多個「第一」:他是全國首批繼承老中醫藥專家學術經驗指導老師;首批中醫藥傳承博士後合作導師;首批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的專業教授……

心系教育痛陳弊端——「看著博士生不會看病,我著急啊」

說起李今庸,他的老伴如此評價:「中醫事業是他的生命,他幾乎把所有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中醫事業中,心中永遠只是想著中醫方面的問題。


日前,李今庸就中醫教育問題撰寫了一份建言,上呈教育部。文中,他語重心長地提出了一個讓人尷尬的事實:如今培養的大批醫學碩士生、博士生不會看病。「我認為這不是學生出了問題,而是我們的中醫教育出了問題。」


他指出「病灶」:


  1. 課程設置不合理,整個教學偏重通識教育,「學生學外語的時間比看醫書的時間還多。」


2.教材太亂太多,很多編者將不成熟的觀點注入其中,讓學生不知該相信誰。他以《傷寒論》舉例,「這本書版本不下幾十種,越編越厚,一家之言甚多。」


3.中西醫教育比例失調,中醫學生學習西醫的時間,遠超學習中醫,「本末倒置導致學生中醫素養低下。」臨床機會少,臨床技能訓練缺乏。


對此,李今庸說,有些話不吐不快,「看著博士生不會看病,我著急啊!」


據了解,這已不是李今庸第一次獻諍言了。1984年,他同全國11位中醫藥專家聯名上書黨和國家領導人,建議成立中醫藥管理機構。


1988年,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成立。2003年,他又給黨和國家領導人寫信,懇請制定保護和發展中醫藥法規,也引起重視並被採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QmTZ20BJleJMoPM7ZL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