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說人的年齡三十歲像狼、四十歲像虎呢?

2020-10-09     王春秋史

原標題:為什麼說人的年齡三十歲像狼、四十歲像虎呢?

文化是一個民族不可或缺的根本,而我們無疑是東方最為璀璨的一支,也是唯一一個將數千年的文化綿延至今經久不衰的古老民族。而我們的文化又最為複雜多元,不同的民族間還有各自悠久的風土人情,不過歸納起來小編將其分為官方文化和民間文化。而後者更是古代勞動人民寶貴的智慧結晶,無論任何民族都有其獨特的民間文化,他不同於那些明文記載的官方文化,這些民間文化大多限於古代百姓的生活條件而只能口口相傳,很少有明文記載,但這不代表他沒有價值,相反,他和那些流傳至今的經典作用相當,只是體現形式不同罷了。就好比這句「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他充分概括了人生兩個關鍵年齡的特徵,不亞於那些長篇大論的專業著作。

關於年齡的論述,古往今來為此著書立說的數不勝數,雖然觀點大同小異,但究其根源都說明了人在不同年齡所表現出來的力量是不同的。這種力量的不同並不是說孰好孰壞,而是說明此消彼長的關係。好比年輕人和中老年,二者的關係就是缺一不可,各自有各自的長短,只有互補才能達到完美的結合。而文中這句「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便是這方面的最好體現,狼有狼性,虎有虎威,二者如果能合二為一那就是一個完美的人格。古人此話意在提醒我們為人處世、安身立命應當具備的人格。

大家都聽過一個詞語叫「狼吞虎咽」,這個詞語形象的詮釋了狼與虎的本質區別,而狼和三十歲的我們有更多的相識之處。三十正是青年到中年的過渡期,這個時期的我們敢想敢做,有力量有熱血,不達目的誓不罷休。最主要是這個時候的我們正如朝陽一樣鮮紅,充分燃燒自己,還能照耀別人。如果這個時候不具備狼性勢必被時代的洪流所裹挾,狼的特點「貪」「殘」「野」「暴」,三十歲的我們要將狼的「貪」運用到工作事業當中,只有無止境的探索與拼搏才能突出重圍,而「殘」便是在面對挫折和困頓的時候要毫不留情義無反顧的戰勝消滅它,「野」便是不要命的拚命精神,「暴」便是面對難關和敵人絕不仁慈。無論是團隊還是個人,這種狼性都是不可或缺的,如果三十歲的時候沒有狼性反留羊性,在弱肉強食的社會環境下勢必很難有大作為。

三十歲無疑是個激情四射的年齡,但盛極必衰的自然規律是不能違背的,到四十的時候狼性開始慢慢消失,取而代之的便是猛虎出山的正義與威嚴。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成家立業,我們再不能像三十那樣橫衝直撞,我們需要更多的睿智,要像老虎一樣沉著冷靜。不出手則已,一擊必中。需要更多獨立思考的能力,還需要掌控全局獨自解決問題的能力,因為這個時候我們已經是家庭的支柱,我們需要自己的臂膀支撐整個家族,這也正是狼性和虎性的卻別。狼是團結群體性的代表,而虎大多都是獨自行動的典型。

其實古人這兩句話只是形容兩個年齡時期人們所體現出的性格特點,狼性和虎性各有長短,但因人類源於群居,所以更多人的推崇狼性。其實在古人眼中並不傾向與某一種,他們更加強調因時因地制宜,該發揮集體作用的時候發揮狼性,該獨當一面的時候發揮虎性,甚至不得已的時候還可以鼠性,古人更講究靈活運用,隨時變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O35CnUBURTf-Dn5uLor.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