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時,中國經濟整體上在「走上坡路」(90年代改革的紅利+21世紀初「入世」的紅利疊加),因此,即使遭遇疫情的「羈絆」,03年全年的經濟增長並沒有「大的波動」,也並不能阻礙其後中國經濟整體的上行趨勢,直到2007年,一波上新周期結束。
2003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速一度從11%多降到9%多。但這個增速仍然很快,並且迅速恢復到原先增長水平。
除了當時中國經濟整體上處在「上升周期」當中外,具體來看,當年非典時,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占比57.9%。但第二產業受非典影響相對較小,這主要也是因為,非典爆發沒能第一時間全面防控,一直到3月份才被全面重視,那時候春運已經結束,打工的人也都到工廠就位了。
因此,非典對消費影響較大,但對投資影響不明顯。當時,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生產活動較為穩健。
上述情況說明疫情短期會對經濟產生較大衝擊,但並不能改變宏觀經濟的「既有趨勢」,也既其長期影響較小(宏觀經濟整體該上行就上行,該下行仍然下行),完全可以把「季度性」的波折,「平滑」到全年的「波動當中去」,並不會出現所謂的「倒退20年」之類的囈語。
從全年看,03年「非典」對經濟的衝擊,遠遠低於預期
根據公開資料,非典疫情發生於2002年11月16日,並於2003年6月24日基本結束,其中4月15日—6月24日是非典疫情達到高峰的時期,疫情時間跨度約為8個月。當時的幾個階段性標誌事件如下——
2002年11月16日,廣東省順德市發生非典疫情。
2003年2月份的春運進一步推動了疫情在全國範圍內擴散。
2003年3月北京發現首例非典病例。
2003年4月16日世衛組織宣布,非典病毒已確認,並正式命名為SARS病毒。
2003年4月20日,北京非典確診病例由前一日的37例暴增至339例。同日,衛生部宣布對疫情的公布頻率由「五天一次」更改為「每天一次」,當日,北京多所高校及中小學宣布停課。
2003年4月21日,宣布取消當年「五一」假期。
2003年5月15日,小湯山定點醫院首批7名患者康復出院。5月22日,北京首批高三學生複課,6月1日,北京高校首批應屆畢業生返校。
2003年6月2日,北京疫情統計首次出現三個零——即直接確診病例為0、疑似轉確診病例為0、死亡人數為0。2003年6月13日,世衛組織宣布解除對河北省、內蒙古自治區、山西省和天津市的旅遊警告。6月24日,世衛組織宣布解除對北京的旅行警告,同時將北京從非典疫區名單中排除。
但對中國經濟而言,當年受中國「入世」、房地產市場過熱等因素影響,2002-2003 年國內正處於一輪經濟短周期的上升期,經濟增長勢頭整體向好。而2003年「非典」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集中在當年的二季度,「非典」的出現並沒有中斷當時經濟的上升趨勢。
隨著2003年6月之後疫情迅速緩解,消費迎來V型反彈,經濟增速在2003年第二季度明顯放緩之後,自當年三季度起再度進入高速增長通道。
2003年「非典」對經濟的衝擊,主要集中在高潮時期的二季度,從全年來看,影響其實遠遠低於預期。
在2003年,我國的經濟結構是:第一產業貢獻率3.1%;第二產業貢獻率57.9%;第三產業貢獻率39%。
因此當年非典時,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占比57.9%。但第二產業受非典影響相對較小,這主要也是因為,非典爆發沒能第一時間全面防控,一直到3月份才被全面重視,那時候春運已經結束,打工的人也都到工廠就位了。
非典雖然重創03年的第三產業,但並未改變中國當時快速增長趨勢
2003年非典發生時,中國剛加入WTO不久,正在融入世界大家庭,屬於經濟騰飛階段。
非典的發生,雖然一度讓2003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長出現罕見的增速驟降,但並沒有改變中國當時整體的經濟快速增長趨勢。
03年的非典對經濟層面的影響,具體表現在——
居民消費受限制,非典時期的2003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增速一季度顯著下滑至4.1%的最低點;
交通運輸活動驟減,交通運輸業增加值增速在03年5月降至2.3%;
基建、房地產等項目工期延長,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在一季度顯著下滑。
但隨著非典疫情被遏制,各項數據企穩回升。說明疫情短期會對經濟產生衝擊,但並不能改變宏觀經濟的「既有趨勢」,也既其長期影響較小(該上行就上行,該下行仍然下行)。
2003年第二季度的GDP,增速一度從11%多降到9%多。但這個增速仍然很快,並且迅速恢復到原先增長水平。
非典雖然重創了第三產業,但整體並沒有改變中國當時整體經濟的快速增長趨勢。有數據顯示,2003年二季度第三產業增速僅為0.8%,增速比前一年同期回落6.1%,其中客運、餐飲、社會服務、旅遊業受損尤其嚴重,客運量下降23.9%,航空下降近50%。可見,非典疫情對當時的第三產業近乎於毀滅性打擊,乃至整個零售行業都出現斷崖式下跌。
在2003年中國的經濟結構是第一產業貢獻率3.1%;第二產業貢獻率57.9%;第三產業貢獻率39%。
當時第二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最大,但第二產業受非典影響相對較小,這主要也是因為,非典爆發沒能第一時間全面防控,一直到3月份才被全面重視,那時候春運已經結束,打工的人也都到工廠就位了。
同時,非典對消費和進口的影響較大,對投資和出口影響不明顯。
當時,房地產、固定資產投資和工業生產活動較為穩健。2003年二季度房地產銷售同比增長34%、新開工增長28%、投資增長33%,這部分可能是由於SARS期間政府保持了較為寬鬆的宏觀政策。
而消費方面,2003年社零消費增速連續半年下滑,由2003年1月的10%下滑至2003年5月的4.3%,隨後在6月份開始反彈,此後一直向上。進口同比增速由2003年1月的63%降至4月的34%,主要是因為非典影響了內需,進而影響進口。
2003年1月至6月,CPI由0.4%上至0.9%,而後回落至0.2%,PPI由2.4%升至4%,而後回落至1.3%,表明非典首先對工業生產產生負向影響,隨後對需求端產生影響(需要注意的是,這其中可能包含了「春節」的擾動因素)。
需要強調的是,03年非典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主要在二季度。2003年的四個季度,我國GDP增速分別為11.1%、9.1%、10%和10%,二季度比前後兩個季度平均增速低1.5個百分點。全年看,其中第三產業增加值增長6.7%,減慢0.8個百分點。
可見,當年「非典」對經濟的影響比較有限,若單純看第三產業放緩(假設正常增速為8.5%,比上年提高一個百分點)對GDP增速的拖累,則影響GDP增速0.5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占GDP比重為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