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山村,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南安市眉山鄉境內,是南安市第一僑鄉。自古就有一句閩南俗語"有觀山富,沒有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早期的觀山村藏於大山之中,不受外界干擾,使得村內的人文旅遊資源得到較好的保存,其華僑文化、閩南文化、農耕文化、「番」文化、茶文化歷史久遠,相互交融,形成觀山村獨特的文化景觀。2014年10月29日,觀山村入選「中國最美休閒鄉村」。2016年11月08日,國家住房城鄉建設等部門公示第四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名單,觀山村上榜「中國傳統村落」。
觀山村整體風貌特徵為集合閩南傳統風格的古厝、南洋風格的古厝、蘇式風格的古厝為一體的新風格。全村擁有百年以上建築共有20多座,最早的一座距今有500多年歷史。具有閩南文化載體之稱的古厝20多座,保護較好的有10多座;具有南洋風格的古厝3座,其中保護較好的有2座;蘇式風格的古厝1座,目前保護較為完好。很多建造精美,裝飾華麗,厝內花罩、飛罩、花窗、磚雕、石雕、木雕、灰雕飾物等工藝運用普遍,許多石構件、木構件都難得一見,而且很多融入東南亞的建築風格,其獨特的建築風格,全國僅有,甚是少見,具有深厚的文化內涵和研究價值。
景區看點;池塘湖大厝是印尼愛國華僑李功藏年幼隨父漂洋過海、南徒駿業,於清光緒庚寅年(1890年)衣錦還鄉建造傳統的為二進五開間雙護厝的皇宮起大厝,但是在拼花、雕飾等細節方面或多或少融入了南洋元素。建築之時,訪精工,聘良匠,艱難締造而成。落成之時,安金刻柳,畫棟雕粱,檐牙高啄,燕脊飛天。池塘湖大厝竣工於清光緒乙未年,歷時五年,占地一畝多。大厝屋脊高翹,大厝外牆青草石和白石再加紅磚壘砌,讓人驚嘆的是那些精美的石雕、木雕。
厝內花罩、飛罩、花窗、浮雕飾物等工藝運用普遍,許多石構件、木構件都實屬難得一見。凡是海里游的,山上跑的,龍鳳魚蝦,花草魚鳥,這裡都能找到,造型優美,栩栩如生,刻工精細,刀法流暢。大厝廳堂名家詩文書於屏,"觀察"、"選魁"、"選元"匾額懸於堂,木斧木刀列於側,人文華彩、肅穆莊嚴。它形似殿宇,富麗堂皇;錦屋華堂兮,蔚為壯觀。
李功藏故居池塘湖大厝廳堂名家詩文池塘湖番仔樓:清光緒己亥年(1899年),李功藏回郷建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建築所用圖紙均由享譽海內外中原地區近代史上最傑出的建築大師和著名印尼荷裔建造師聯合設計,所聘工匠先養三年進行考查,所選材料務求精良,「每一塊牆磚、柱石,都是手工打磨而成的,屋內的地板磚則是千里迢迢從南洋運來的」;這些材料全部用船運到南安侖倉珠淵港渡口,當時沒有公路,沒有汽車,只好同人工搬回,值得一提的是,每根石柱有千多斤,需要二十四個人用肩頭抬,沿著崎嶇不平的陡峭的山路,從山腳抬到山頂,走十餘公里,經過倆天的努力才能把石柱抬到建築工地。原來這個地方是滑坡地,為了使樓房堅固,特從坡底下開始築擋土牆,擋土牆共分四層,為了擋土牆的堅實不變,砌體後面填用的土是經過篩選後再用的,然後打實,由此經過百餘年的風風雨雨的洗禮,砰前牆依然筆直如新。
番仔樓四四方方,上下倆層,共有五十六個拱,線條硬朗。可細看它那些西式拱形廊柱,用料卻是閩南的紅磚,屋裡鋪著南洋特色瓷磚,走廊過道則是花崗大石條打造。為了使拱牢固堅實,當時沒有水泥,就用石灰和紅糖加工成粘合劑,然後砌拱。師傅精心琢磨,細心鋪設地板,百餘年來,走廊四周,任憑雨水澆淋,總是滴心不穿。還有那個屋頂,有些像宋式的歇山頂,屋坡柔和流暢,角翹簡潔平緩,給大厝增添了舒展大度的氣魄。池塘湖番仔樓全部工程至清宣統元年(1909年)竣工,歷時十年,耗資10萬兩白銀,池塘湖番仔樓占地面積800平方米,建築面積500平方米。李功藏建厝時,之所以定下了「外西內中」的建築風格,是與他在印尼做生意的經歷分不開的。建造此樓,故名「番仔樓」。任歷史風雷涌動,任世事滄桑變遷,番仔樓同樣散發著特有的魅力,是閩南的一顆建築瑰寶。
李功藏先後還在泉州府金魚巷建造皇宮式李府大厝,並從金魚巷兩三戶人家手中買下現在仍有不少後人居住的老宅地塊。並在廈門鼓浪嶼購建別墅。
自古馳名於閩疆等地的閩南話俗語「有觀山富,沒觀山厝;有觀山厝,沒觀山富」,說的便是李功藏的個人功績和所修建的池塘湖大厝和中西合璧的池塘湖番仔樓,來到觀山,沒有到這兩座古厝參觀,你真的枉此一游。
觀山村頂新厝:頂新厝位於觀山村新厝角,是李和雍於十七世紀末而還鄉建造頂新厝,至今有近三百年的歷史。頂新厝是雙邊護厝,土木結構的建築物。除紅磚外,其他的材料都是土生土長。馬櫃是石匠把來坑溪的一塊巨石打鑿而成。由於它的石質是又韌又硬,打鑿的難度可想而知。如今馬櫃經過歲月風霜的洗禮,已經粗糙不已,但它沉澱的是歷史的厚愛。大門倆邊的磚花大方雅靜,仿佛讓人們看到了古厝當年的輝煌。
觀山村中新厝:中新厝位於觀山村新厝角中部,是李聲丁、李聲友倆兄弟漂洋經營商業,衣錦還鄉後建造的,建築為穿斗式木結構,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雙護厝的皇宮式建築,單體建築為二進五開間的布局。大厝前紅磚圍牆,白花崗岩面牆,後石頭築砌秀土,大門青草石影雕對聯,手工精緻,正面留青草石窗子,全部由大塊的青草石挖鑿加工而成,手工的精細可謂無與倫比。
觀山村下新厝:頂新厝位於觀山村新厝角,是李廷芬漂洋過海,旅居印尼,艱辛經營商業,獲得財富,於清光緒年間還鄉建造下新厝,至今有近一百多年的歷史。下新厝是為硬山燕尾脊二進五開間大厝,雙邊護厝,土木結構的建築物,用地一畝多。下新厝落成之時,畫棟雕粱。大門是青石的,門聯、匾聚焦了古建築的文化,匾額用漢篆刻寫,青石透雕成,兩旁有兩個圓形浮雕;對聯「父慈子孝天倫樂;兄友弟恭人事和」,純樸中道出孝與慈、謙遜為人、勤奮肯干、讀書修身的傳統修養;對聯底子下面還刻有淺浮雕花瓶狀的圖案,繁而不雜,栩栩如生。牆面自下而上,是白色花崗岩基座、花崗岩面牆、青石腰堵、紅磚面牆、青基石雕刻圖案多種多樣,牆石上刻花刻草,人蟲魚獸, 精工細作;鏡面屋檐下,藍色水墨畫,勾勒出惟妙惟肖、靈活靈現的人物畫面;選魁選元匾額懸於廳堂,莊重大方。百餘年風風雨雨,樑柱蛀爛,部分廳堂傾塌,2014年後代子孫訴資翻修。
產幹頭新厝:產幹頭新厝又名「池塘湖新厝」,是李功藏長子李成器於二十世紀初期開始興建。這是一座雙頭護厝的紅磚大厝,是土木紅磚白石豎擋起的皇宮起大厝。大門上匾額是青草石書寫雕刻著「紫氣凌霄」四個大字,大門白石影雕名家書寫的對聯,書法順暢,手工精緻;紅磚面牆、白石雕刻圖案多種多樣,牆石上刻花刻草,人蟲魚獸,精工細作;大門兩邊有泉州最後一名狀元吳魯的題字以及曾道的《九思》,還有鏡潭先生的筆記。厝內天井中還擺放兩口保存完好的大魚缸。
上訓杉腳西金大厝:西金大厝位於觀山村上訓下杉腳,由印度尼西亞華僑李功瑞出資,始建於二十世紀三十年代,耗時三年多建成。其中所用石料來自豐州石龔白石,水泥、鋼鐵、五金、水管全由南洋運回。目前是閩南地區保存較為完整的閩南古厝之一。建築為穿斗式木結構,主體建築為硬山燕尾脊五開間大厝,左右為卷棚式廂屋,單體建築為二進五開間的布局。前后座之間鋪寬10多米的石埕,山牆之間有2米寬的防火通道。古厝門前牆磚浮雕,立體感強,窗棱鐫花刻鳥,裝飾巧妙華麗,隨處可見的木雕、石塑、磚雕、灰雕及玻璃雕,工藝精美,多數採用透、浮、平雕等手法。總建築面積約680平方米。
新厝角大墘居:大墘居位於福建省南安市眉山鄉觀山村新厝角中角,由李聰先生出資,始建於嘉慶年間,至今有二百多年歷史。該建築坐西向東,土木結構,共有十房倆廳,面積約350平方米,占地約550平方米。該建築與傳統的閩南紅磚大厝不同,它的外牆材料都是取自當地的溪石、山石,然後再利用泥漿將其層層砌疊起來,看起來會有一種古老而原生態的味道。這不僅因為當時祖先李聰先生的建築資金緊張,還充分考慮了當地的地貌形狀。雖然房屋建築材料普通,但經過二百載風雨,其牆基還堅實可靠,尚未變形。2001年,後輩子孫李成居先生由印尼回鄉時,發現屋頂磚瓦木頭腐蝕損壞,立即動員本宅在印尼的子孫籌集資金,將破損的屋面重新修建,如今的大墘居,依然保持著最原始的建築風貌。
蘇式建築石印厝:在閩南地區很少見到蘇式老厝,但在觀山村就有一幢。這座老厝名喚「石印厝」,是仿前蘇聯建築建造的,當然,老厝還是糅合了許多閩南建築元素。從整體上看,「石印厝」是左右呈中軸對稱,平面規矩,有三進,後屋高過前屋,迴廊寬緩伸展,紅漆窗戶豎長簡單,華美中不失莊嚴肅穆。濃郁的蘇俄建築味道,讓人在欣賞厝宅時,不免興起懷舊的感覺。「石印厝」正面的牆體和所有的廊柱都是用紅磚砌成的,這令這棟老厝多少帶了「閩南風」。據介紹,這老厝已有幾十年的歷史了,它是旅居印尼的華僑李成象建造的。「石印厝」的得名來源於大厝後頭的一塊「石印石」,這塊大石頭已存在上千年,整個外觀看上去就像是一個半躺著的大印。
石碣乙堵大厝:乙堵大厝是石碣先祖於清朝1840年建於觀山村乙堵,系石碣祖厝。該建築是典型的閩南大厝,房屋結構為二進五開式,十三房九架,土木結構,占地約六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三百平方米。2013年後人集資翻修。
豐墘大厝:豐墘大厝始建於民國庚辰年,即公元一九四〇年,民國二十九年,歷經耗時五年,興建而成。是的李成泳先生,在其父李金水的帶領下,歷盡千辛萬苦,遠涉重洋,在印尼從事勞力工作,吃盡苦頭,後積累一定資金,轉工為商,為後來興建豐墘大厝奠定了物質基礎。大厝外牆白石再加紅磚壘砌,皇宮式拾間大厝加倆邊護厝,用地一畝多。前紅磚圍牆,後石頭築砌秀土,大埕,天井,巷溝地面皆由白石條手工加工鋪設。大厝地面花磚全由印尼海運而來。大門青草石影雕對聯,手工精緻,正面留個青草石窗子,全部由一塊青草石挖鑿加工而成,手工的精細可謂無與倫比。大厝在建期間,正值抗日戰爭時期,貨幣貶值,運輸困難,在那個非常年代,能籌資建設這樣的大厝,氣魄非凡,另後人欽佩不已。如今的豐墘大厝,歷經七十多年風風雨雨,有的部分雖已殘舊,但古厝的歷史韻味確愈加厚重,能工巧匠的精湛技藝依然在古厝之中散發光芒。
雨傘厝雨傘厝:雨傘厝是印尼華僑李功叫先生於一九五一年斥資建於觀山村乙堵。因外形酷似雨傘,故名雨傘厝。該建築是中西結合的南洋厝,土木結構,占地約六百多平方米,建築面積三百平方米。
杉安八角厝:八角厝位於觀山村杉安角,放眼觀山村,房屋依山而建,布局其中,錯落有致。村裡的古厝實在太多了,「頂新厝」、「中新厝」、「下新厝」、「雨傘厝」、「石印厝」、「八角厝」、「大墘居」、「乙堵大厝」、「豐墘流芳」、「杉腳西金大厝」、「杉腳大厝」、「上訓大厝」、「董墘大厝」、「坪墘大厝」、……等各式各樣的閩南古大厝,古大厝不僅建造精美,並且富含華僑南下南洋打拚的辛酸血淚,每一幢紅磚古厝背後都藏著故事,凝結著最草根的民間智慧。
皇旗尖生態茶園——觀山村有著悠久的茶業發展史。皇旗尖生態有機茶園,占地859畝,始於民國期間李春禧創建、李昭峰為制茶師的眉峰茶場,坐落在眉山生態林保護區,常年雲霧繚繞。
皇旗尖茶園四面環山,千畝茶園依山拾階而上,紅豆杉、松樹、肉桂、相思樹、含笑、柿子、柳樹……各類樹種遍布,而青山環繞深處,一汪湖泊猶如鑲嵌在玉環當中的一塊明亮翡翠。每到四五月之交,春茶採摘時節,滿山茶香讓遊人流連忘返,在這裡不僅可以體驗製作鐵觀音茶葉,還可以登上皇旗尖山頂觀日出,甚至還可以極目遠眺泉州中心市區的東西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