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間裡賣得很便宜的正岩茶,能買嗎?說說你不知道的茶圈秘辛!

2023-10-08     小陳茶事

原標題:直播間裡賣得很便宜的正岩茶,能買嗎?說說你不知道的茶圈秘辛!

丨本文由小陳茶事原創

丨首發於搜狐號:小陳茶事

丨作者:村姑陳

《1》

前陣子有茶友留言。

「直播間裡賣得很便宜的正岩茶,能買嗎?」

這一聽就不靠譜,岩茶也好,普洱也罷。

亦或者其它知名產地的好茶,既要名山場與名山頭,又要口糧親民價。

這種既要……又要,註定買不到合心意的好茶。

要麼是,預算不足,只留一、兩百的價格,只夠買幾泡茶,達不到心理預期的按斤入手。

要麼是,買到了假貨,雖然外包裝上也印著牛欄坑肉桂、老班章普洱等字眼,但圈內人一看就知道,這種價格買入手的100%是假貨。

茶葉圈子,說簡單也簡單,說複雜也複雜。

不過有不少內行人心知肚明的圈內秘密,只要經歷過都懂。

新手剛入門時為了少走冤枉路,將這些案例看過一遍,對自己更有幫助。

《2》

一、買老白茶送燜燒壺,背後是個連環套路。

接觸過一部分熱衷於燜茶壺泡老白茶的新茶友,忍不住向他們打聽。

「幹嘛要將茶葉一直悶著喝,蓋碗現喝現沖,不是更好嗎?」

結果他們很不理解。

「燜茶壺泡老白茶,難道不是標配嗎?」

「秋冬季喝白茶,要麼燜著喝,要麼煮著喝,看了很多直播間賣茶的都這樣說。」

「買茶的時候,買滿一定金額後,對方還專門送了燜茶壺……」

聽完這些反饋,感慨良久。

新手入門可能會覺得,這種買茶送茶具的做法,真心太實惠了。

連沖泡用具都準備好了,還是免費送到家,太貼心了。

但大家別忘了一件事,羊毛始終出在羊身上。

直播間買茶贈送的茶杯、燜茶壺、煮茶壺等,且不說質量好壞,從「占便宜」角度看,能薅到羊毛的未必是自己。

再說了,真正的優質老茶,不需悶著喝。

高山原料,年份真實,陳化良好的老茶餅,撬出5克放進蓋碗內,哪怕「沸水快出」,茶味也是甘醇飽滿的,不用擔心泡不出茶味。

相反,商家一個勁極力介紹,老白茶的最佳搭配用具是燜茶壺,要悶足半小時再喝,本身就是心虛所為。

只要茶好,何需久悶?

需要長時間高溫燜茶,或者高溫煮開,才不至於茶味寡淡的老白茶,聽上去就不是什麼好茶!

《3》

二、線下茶展冷門小眾茶慎買。

身邊有朋友分享過,他至今為止喝到過最難喝的一泡茶,是某年在深圳的一次線下茶葉展會。

當時正好是周末,就過去湊了熱鬧,在裡面逛了一圈。

其中,有個展點是賣白茶的,牌子很冷門,名字一時間還想不起來,反正之前從沒聽說過。

不過,對方很熱情,遞來一小紙杯茶湯。

眼瞅著,湯色發黑的「白茶」,朋友心裡還在嘀咕,但盛情難卻下,還是咽了下去。

偶買噶,嘗起來竟然是一股漚味、臭酸的,簡直不要太可怕。

事後得知,這是2015年的高山白牡丹時,更是讓他無比震驚。

好端端的白牡丹,怎會泡出湯色發黑的可怕狀態。

這背後,簡直不敢細思。

其實,茶博會、茶展會、線下茶葉交流匯展等,要是碰上冷門小眾茶,建議多當心。

因為,這種四處展賣的特殊模式,很難有售後保障。

什麼茶也不懂的新人,單純過去湊了熱鬧,衝動消費下,買了一餅茶。

回家之後才發覺,茶味一言難盡,遇到對方撤展之後,完全是售後無門。

何況,這種半露天的賣貨形式,頂上只是一個遮陽棚,成箱茶葉展品堆在地上。

一旦下雨,外箱被淋到,裡面的茶沒法防潮。

全國各地四處參展過程中,這些展品茶,還得四處奔波,內部被碰碎、壓碎的機率很高。

所以,對待參展茶,多加小心總沒錯。

《4》

三、99%的人喝不到大師手作茶。

所謂的制茶大師,說白了,也是普通血肉之軀。

哪怕全年無休,一天抽出12個小時,都在參與制茶。

那麼,僅憑一己之力,又能做出多少量?

且不說,有許多在行業內有號召力的制茶大師,普遍上了年紀。

白髮蒼蒼,體力有限。

而不少茶葉加工里,有不少環節,既考驗技巧,也考驗體力。

比如,烏龍茶加工製作的「手工搖青」。

將一篩茶放在水篩上,如果是金屬不鏽鋼材質的水篩,連茶帶工具算在內,已經有大幾十斤。

此時,要伸出雙臂,用力均勻的搖青,確保茶葉能在水篩上「跳舞」,青葉通過彼此之間的摩擦碰撞,實現合理做青發酵,難度很高。

堅持十來分鐘,情況還好。

但時間一長,輪流搖青好幾個鐘頭後,哪怕是健身房出來的壯漢,也受不了強度這麼高的舉、搖、控制用力……

要是手工搖青期間才到半程,就堅持不下去。

那麼,這篩茶如果得不到及時接手,容易折損報廢。

所以,買茶不要盲目迷信手工,更不要盲目崇拜所謂的「大師手作」。

制茶細分步驟那麼多,單憑一個人的力量,不可能顧及全程。

在不少細分項目,能合理利用機器,節省人工,提高產量,有何不可?

《5》

四、包裝比茶還貴的茶葉,不要買。

見到一個很年輕的男博主在帶貨賣岩茶。

剛點進去一看,還以為走錯了片場。

因為,對方的打扮很潮,一頭文藝風長發,還精心做了造型。

上身一件純黑文化衫,手上還帶著偏誇張的金屬材質裝飾手鍊。

橫豎看去,對方都不像一個典型的茶人打扮。

對方沒有開口介紹前,一度還以為這是個搖滾風直播間。

但後續對方一直在介紹的,都是茶,茶,茶。

只不過沒有半個字提到,那幾款水仙、肉桂的山場、香氣、滋味、回味、耐泡次數,而是將重點放在了以下地方。

極力介紹,這是適合年輕人喝的第一款岩茶,一喝就能愛上。

後續花了十來分鐘,介紹那四字茶名的取名經過。

再然後,還是沒有進入常規介紹。

而是將重點放在包裝介紹上,88塊喝兩泡好茶,我們家的茶從來只做成兩泡包裝。

「大家看一下外盒(輕輕敲了下),看,亞克力的,懂得人都懂吧。」

再接著,話鋒一轉,草草講解到裡面是一泡水仙,一泡肉桂,就直接上連結搶購了。

看了快半個鐘頭後,心裡頗有感慨。

按這樣的帶貨操作,割粉絲韭菜的嫌疑很大。

單泡四十多的岩茶不算便宜,但卻半點不介紹具體風味,本身就不是專業做法。

再加上,如果沒看錯,對方亮出來的定製款高檔亞力克外包裝,據大致了解到的行情價,在武夷山買這樣的茶葉包裝,不算茶葉只買外盒也要花二十多塊。

二十多塊的包裝盒,占到了銷售價的四分之一。

除掉泡袋成本、直播運營成本、快速運輸費用,如果沒猜錯,這裡面裝著的茶,實際還沒有包裝值錢。

這種包裝比茶還貴的情況,要是隨便將其買入手,絕對是個大坑。

《6》

茶圈內有條通行適用的標準。

如果你買茶、喝茶,只是為了圖實在。

圖這泡茶好喝,茶香聞著舒服,喉間回味美妙,生津回甘突出。

而不是貪圖一些外在噱頭。

譬如,是不是手工茶?是不是大師茶?是不是包裝足夠有檔次。

畢竟,好喝才是一泡好茶的硬實力體現。

當你在買茶時,如果商家顧左右而言他,全程沒有半點介紹茶葉品質(色香味等),而是大談噱頭。

貿然衝動消費,十有八九會踩到坑!

原創不易,如果您覺得這篇文章對您有幫助,請幫忙點個贊。

關注【小陳茶事】,了解更多白茶,岩茶的知識!

小陳茶事村姑陳,專欄寫手,茶行業原創新媒體「小陳茶事」主筆,已出版白茶專著《白茶品鑑手記》,2016年-2020年已經累計撰寫超過4000多篇原創文章。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6e79935a3a336f4a8cbbf08296758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