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梁建章:我是怎麼把「生命意義」搬上舞台的

2023-07-06     壹娛觀察

原標題:對話梁建章:我是怎麼把「生命意義」搬上舞台的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石若蕭。

當一個成功了大半輩子的精英開始思考生命的意義,他會做些什麼?

一個很常見的答案,是寫書。回顧半生,既是給自己的工作做一個總結,也是履行自己作為先行者的一些責任,給後輩年輕人們一些鼓勵和啟發,讓他們得以提前繞開一些坑。

大約是懷著這樣的心情,年過六旬之後,橋水基金創始人瑞·達利歐寫下了《原則》,黑石集團聯合創始人蘇世民寫下了《我的經驗與教訓》……

而在這群精英中,攜程集團聯合創始人、董事局主席梁建章恐怕是最為積極的那一個。

除了經營企業之外,這些年他更多時候都是以人口學家的身份出現在公眾視野中,筆耕不綴,寫作出版了一系列人口與創新相關的書籍,從2012年《中國人太多了嗎?》,到2014年再版《中國人可以多生!》,再到後來的《人口創新力》和《人口戰略》……表面上看起來,很多時候「副業」的優先級甚至高過了主業。這些書多偏學術體裁,其中比較特殊的是一本科幻小說《永生之後》。2020年,受到新冠疫情衝擊,旅遊業陷入歷史低谷,梁建章一邊放下身段直播帶貨,帶領攜程走出危機,一邊在思考中寫下了這樣一本小說。

《永生之後》的故事大致是這樣一個設定:未來,隨著長生不老藥的發明,全球人口總數暴漲。為控制人口數量,各國法律規定服藥的人不可以再生小孩,生孩子就得斷藥。如此一來,根據選擇的不同,地球分裂成了「長生區」和「生死區」兩大區域,雙方從文化到社會思潮,再到人們的精神面貌都有著巨大不同……

「相對於宇宙的浩瀚,生命固然短暫和渺小,但只要存在生死,渺小的人類就可以無限延續,從而孕育無限的創新,並將其在空間和時間上無限傳承。」在書的結尾,他這樣寫道。

因為不斷號召人口政策改革,梁建章在年輕人中有著「催生辦主任」這樣一個頗有些微妙的名聲。前些日子,《消失的她》上映,年輕一代的「恐婚恐育」情緒進一步發作,面對這樣的輿論風向,多年來一個勁「花式催生」的梁建章似乎總顯得有些費力不討好。

不過他的努力並不只限於寫作層面,而是真金白銀在實踐自己的理想。

近日,攜程集團宣布,自2023年7月1日起,集團正式為海內外所有員工設立生育補貼福利。所有司齡滿3年及以上,與攜程簽訂勞動關係的全職員工,在當日之後新生育「程二代」,每個孩子在1周歲至5周歲的生日時均可獲得一份一萬元人民幣的成長禮金。

也就是說,生一個孩子,補貼五萬。另外公告中還寫道:「未來,攜程將投入10億元進行員工生育補貼,預計將有超2萬名程二代將因此獲益。」

梁建章站在人口發展的歷史關口上,用一生的努力,外加10億元人民幣的代價,帶頭實現了知行合一。

而更進一步的是,小說《永生之後》正式改編成了同名沉浸式影音劇,於6月16日在上海歌劇院正式舉行建組儀式,將於7月中旬正式與公眾見面。

以下是梁建章的自述:

創作緣起

我思考過一個問題很久:當今科技發展這麼快,未來到底哪項技術會從根本上顛覆現在的人類社會形態?人工智慧、虛擬人,還是太空、環境或基因技術?這是很多科學家和未來學家都在思考的話題。

很多技術都有爭議。唯一沒爭議的就是對長生不老的追求,因為沒有任何道德風險,沒有人會反對和拒絕,對每個人的誘惑都太大了。所以「長生」我覺得是最可能發生,最可能引起人性異化的科學技術。如果它真的實現了,99.9%的機率人類社會將變成老齡社會,因為資源有限,新生兒會越來越少,只有很少一部分人會因為宗教或者其他什麼原因,繼續保持代際活力。

這是我之所以要寫這樣一部科幻小說的初衷。

《永生之後》影音劇預告片

我在經濟學領域有一篇關於老齡化和創新的論文,用通俗的語言來解釋部分觀點:年輕人的創新想法會被老人壓制。如果老人永遠不退休,年輕人的空間就會被局限,顛覆式創新就不會發生。

這樣來看,「永生技術」似乎與老齡社會緊密掛鉤,這也基本上可以解釋「費米悖論」的學說。在全宇宙範圍內,我們之所以沒發現外星人,有可能就是因為「永生」的實現,使得大家慢下來了,大家都安靜地在一個自己的星球上快樂地永遠地活著,不再向外探索宇宙。「永生技術」,某種意義上就是費米悖論中的「大過濾器」。

對於這些話題的探討,我之所以會選擇用一種科幻小說的方式來闡述,而不是純粹的邏輯推導,是因為未來技術對於人性的影響具有太多不確定性,用故事的形式會講得更清楚一些。

《永生之後》書內插畫

《永生之後》的設定,是在「延生藥」成功研發之後,地球人類按自身意願分成了「長生區」與「生死區」。兩個區各有特點:一個區穩定,人口更多,相對保守;另一個區更有活力,更願意嘗試和冒險。兩個區的代表人物之間相互有衝突、有愛情,最後有和解。

創新,其實就包含了創造後代的意思。創新跟傳承,兩者能兼得固然很好,但這在人類有能力到外太空移民之前是不可能的,因為資源不夠。

送兩個人到月球或者火星上,那可能再過幾十年、一百年就可以了,但要移民一百萬人到那邊生老病死,可能上千年才能做得到。但如果要選擇,選什麼?我個人還是傾向於創新。

如果永生了,但沒有任何可以做的事情,也沒有後代,整個社會是固化的,那其實非常沒有意思。等於坐一輩子牢,很可怕的。

《永生之後》書內插畫

這和現在的人口問題也有關係。許多經濟學家跟我的觀點相同,都說生孩子少不好,可根本的不好在哪裡?就在於創新的缺失。如果沒有年輕人作為新鮮血液加入,整個社會結構就會發固化。相比之下,勞動力短缺其實只是次要問題。

這本書的意義也在於此。永生很珍貴,但從人類大的意義來說,種群不光要延續,還要有創新,要不斷探索未知,要不斷有新鮮的血液和想法加入才行。

關於現實

過去幾千年,雖然技術發展很快,人性卻異化了。把五千年前的一個古人放到現在,他還是能夠理解親情、愛情和生育。然而過去兩百年,最大的人性異化就是人們開始不生孩子了,家庭規模也縮小了。

為什麼會這樣?

其實就跟「長生不老」有關。

比起幾百年前,人類壽命已經延長了一倍。三百年前人均壽命大概只有40歲,現在到了80歲,許多新問題就出來了:未來活到一百歲,真的要結婚嗎?一輩子愛一個人真的行嗎?……

過去幾年,年輕人普遍追求享樂主義,活在當下,怎麼快活怎麼弄。但什麼叫快樂?我覺得應該是時間久了不會後悔,有些人沉迷於看抖音,可能看的時候挺快樂,過後沒感覺了,為什麼?因為這是空虛的,對未來或對其他人都沒什麼正向作用。

根據本能,人類之所以能夠演化到進化到現在,除了表面的快樂,其實也會追求一種更深刻的意義。

這幾年我看了很多哲學和宗教的書。人類本能其實還在於兩點:傳承與創新。中國的傳統文化更多強調傳承,有一點青史留名的情懷,但缺乏創新,因為當時確實沒有創新的條件。西方也一樣,他們的古代哲學幾乎也都沒把創新當作一個很重要的東西。

然而,一個人跟愛人基因的組合,其實也是一種創新。

現在我們終於有條件進行更多種形式的創新,比如科技、文化、藝術,都是一代更比一代強,這些是積極向上的意義,是真正的快樂,相比無聊的娛樂更加有意義感。每一個人潛意識中其實都在追求能夠留下一些什麼東西,無論是基因還是創新。如果一個的人生目標和價值觀能夠自洽,必然和種群的延續一致,不應該有矛盾。

創新很重要,對於社會進步、國家競爭、企業競爭、個人事業都很重要。但歸根結底,它還是一種人性的滿足。就好比旅遊,同一個地方去第兩次,興奮度可能就會下降很多,電影看兩次也是一樣。但如果看到一個新的故事就會特別興奮,看到科技的新進展一樣也會特別興奮。

未來,有AI代替我們做很多的重複性工作。社會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去從事創新相關的產業。這有著非常重要的意義。

然而,重度老齡化社會的問題除了拖延,還有晉升機會少,年輕人上升空間不足。老人跟年輕人相比,知識經驗會越來越多,但接受新東西的能力會下降,因為大腦容量只有這麼些,記憶力也會衰退。所以越是顛覆性、大跨度的創新,越可能來自年輕人。他們的腦子沒被完全塞滿,只要有一個正確的世界觀指導,很容易在這個基礎上探索出一些新的事物。

創業一樣會受影響。假設年輕人創造一個年輕人喜歡的新東西,但由於年輕人少,大部分需求是老人在占據,導致創業也變得更難了,整個結構都更有利於那些守成的公司。

所謂老齡化和人口減少問題,根本上都是少子化的問題。它不僅僅導致人口總量減少和人口結構惡化,對創新的影響才是最致命的。

關於市場

這本書比較適合搬上舞台。我覺得舞台劇效果能促成深度的哲學思考,對觀眾來說,可能也會比看書更好接受。

相比小說,舞台劇劇情會有比較大的變動,這屬於導演和編劇的再創作,以便讓它更適合舞台。基本設定沒變,還是生死區和長生區的衝突,但情節做了一些調整,突出了一些重點。畢竟舞台劇就一個半小時,相比小說會進行一定的簡化,也會增加一些衝突。

我覺得,雖然現在上網看書看電影都很方便,但是現場感受和自己在家還是不一樣。這麼多觀眾在一起思考這樣一個哲學命題,應該會有一個更加震撼的效果。再說現場的沉浸式演出還能順便帶動消費和旅遊。

《永生之後》影音劇建組

我不在乎短期的市場反應,所有新故事都會有一個預熱的周期。如果在乎短期反饋,肯定會根據現有IP翻拍一個什麼東西,但這麼做意義不大,還是想創造一些新的故事,而新的故事肯定要有更加深刻的意義。最深刻的意義,我覺得莫過於對生命意義的探討了。

這些年,關於人類生命意義的探討不多。畢竟人類社會剛剛發展到這個階段,絕大多數人都還是在為生計奔波,時間大部分用於養家餬口,很少思考這些,覺得都是沒有什麼意義的東西。如果能引發大家的思考,產生一些觸動,就很好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59bdb3d3406ca473234231a8ad1ff1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