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區突然斷電,老人呼吸機停擺致身亡,家屬索賠78萬元,法院判了

2022-09-18     生活像爬山

原標題:小區突然斷電,老人呼吸機停擺致身亡,家屬索賠78萬元,法院判了

「停電為什麼不通知?」江蘇南通,一老人需要長期使用呼吸機,結果小區停電,老人呼吸衰竭死亡。家人將供電公司、物業公司告上法院,索賠78萬餘元。

老人張某和老伴一起住在某小區,兒女住在其他小區。因為患有阻塞性肺病和心臟病,醫院建議他長期氧療,間或使用呼吸機。

老張就買了呼吸機,不時使用。他平時洗漱吃飯時不用戴呼吸機,可以脫離呼吸機半小時到一小時。因為呼吸機本身不帶蓄電裝置,家人還專門買了電瓶,每周充一次電。電瓶平時放在其他房間,需要時拖到呼吸機旁用。

事發那天,小區突然停電。老張感覺不舒服,老張老伴就給兒子打了電話。老張兒子打電話問小區物業停電原因,又打120呼叫救護車,並立即趕往老張住處。

老張兒子趕到後,檢查家裡電閘沒有跳,又把電瓶往呼吸機那邊拖。這個時候,救護車聯繫他,說已經到小區門口了,需要有人帶路。於是他就找鄰居把救護車帶到樓下。

老張被拉到醫院搶救室的時候,已經沒有自主呼吸心跳。兩分鐘後,老張被宣布死亡,推斷死因是呼吸衰竭。

事後查明,當天6時26分停電,6時29分供電公司通知工作人員巡線檢查。7時19分,工作人員報告,是附近小區里的變壓器發生故障燒毀,開關保護性跳閘。工作人員對故障區域採取隔離措施,已經合上電閘。老張家實際上是7時18分59秒恢復供電。

老張家人認為,當天供電公司事先沒有通知停電,導致老張家人無法提前做出準備,造成老張缺氧死亡,應當承擔賠償責任。物業公司在停電後沒有採取應急措施,救護車到達小區門口以後也沒有帶路,存在過錯,也該承擔責任。

供電公司辯解說,當天停電並非他們能夠預知,事後經過檢查,不到1小時就恢復了供電,處置及時。而老張並非不間斷使用呼吸機,呼吸機是應急設備。如果當天電瓶有電,方便使用,即便臨時停電,也不會危及生命,但張某及家人並沒有這樣做,所以老張死亡與停電無關,他們不應承擔責任。

物業公司辯解說,他們沒有原告所述義務,不該承擔責任。

對此,從法律角度分析,如何看待這件事?

這是一起普通的侵權案件,對於普通侵權案件,《民法典》第一千一百六十五條規定:「行為人因過錯侵害他人民事權益造成損害的,應當承擔侵權責任。」也就是說,這個案件里,要求物業公司和供電公司承擔責任,必須滿足三個條件:第一,物業公司、供電公司存在過錯;第二,物業公司、供電公司的過錯與老張的死亡之間存在因果關係;第三,老張存在損害後果。

這個案件里,老張死亡,屬於損害後果。爭議的是其餘兩個條件是否滿足。

一、老張的死亡與停電是否存在因果關係?

就因果關係而已,法律上的因果關係不同於客觀上的因果關係。

客觀上的因果關係只要有引發與被引發的關係就可以了。但法律上的因果關係,不僅需要具備無此原因必無此結果的條件關係,還需要考察是否具有相當性,即有此原因通常有此結果的相當性。

在事發之前,老張平時可以停用呼吸機半個小時到一個小時,但事發當天停電不到一個小時,老張在剛停電就感覺不適,所以他的死亡究竟是因為自身疾病發展變化的必然結果,或因其他原因誘發病情突然加重、惡化,還是因為停電導致其無法使用呼吸機所致,在沒有屍檢,沒有法醫鑑定的情況下本身是無法確定的。

但就算其死亡與未能及時使用呼吸機有關,呼吸機的持續使用屬於照看人的照看範圍,在臨時停電不可能完全避免的情況下,有特殊用電需要的用電戶常備蓄電設備且在突發供電中斷時及時連接、恢復用電設備運行,是有特殊用電需要的用電戶應當密切關注的方面。而準備蓄電池,停電後及時連接使用,並非難度很大的事情。當時突然斷電,如果能夠及時連接電瓶,或者找鄰居或者物業人員幫助連接電瓶,是完全可以保證呼吸機正常使用的。

所以,突然停電與老張的死亡之間不具有法律上的因果關係。

二、物業公司、供電公司是否存在過錯?

本案中,停電是由於其他小區內的變壓器故障所致,供電公司對此無法預知,也就無法事先通知。所以供電公司在沒有事先通知方面不存在過錯。

對於停電原因,法院查明,故障變壓器並非供電公司所有,而是故障變壓器的小區所有,供電設施的維護管理責任以產權分割點區分,故障設備非供電公司所有,供電公司對發生事故的變壓器並無運行維護管理職責。所以,對於停電也不存在過錯。

而停電以後,供電公司及時採取了措施,在處置方面也不存在過錯。

而對於物業公司而言,以不作為承擔侵權責任,應有法律或合同的明確規定。物業公司在停電時對業主家提供幫助,在救護車抵達時需要引導至家中,雖然是社會倡導的,但超出了物業服務合同的約定範圍,也沒有法律依據,所以物業公司也不存在過錯。

最終,法院駁回了老張家人的訴訟請求。

你對這個結果怎麼看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與大家一起交流看法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5961647bbcadeccaf7eb712525949a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