趕著畢業季的熱度,校園劇扎堆放送。
這邊派爺又找著了一部。
它畫風清新,卻又骨骼輕奇。
說它清新,是因為畫面確實是青春無敵。
周奇+李明德,這顏值就是天選校園劇男主。
那說它骨骼輕奇又是為什麼?
是因為你一點開 就會發現上了個大當。
這劇里融合的元素也太XX多了吧??
點開第一集,當靚麗的片頭播完。
迎接我們的第一個畫面不是校園。
而是一段關於 人工智慧公司的介紹。
隨後主角高文明出場,一身白色制服把頭髮梳成大人模樣。
而在他面前的這個看起來像冰箱還有個led現實屏的柜子里。
躺著一具中年男子的身體。
他叫陳必達。
也是這劇的男主之一。
隨後導演了一種很「新」的概念。
給我們展現了兩個人, 如何因為一場車禍而記憶互換。
具體方式類似於我們可以在科技館裡看到的那種宣傳片。
就是科技感里又帶著些許陳舊。
終於,我們想看的校園部分才開始了。
老套路,時間倒流, 回到了車禍發生之前。
我們的高文明,正在廁所被同學霸凌。
在馬桶上坐的好好的,突然就是一桶水潑下來。
而另一位男主江宇也有點離譜。
他正在學校的大會堂里,玩無人機...
當然能理解為什麼這樣安排出場。
塑造人物嘛,典型的ab角。
一個有點內向,被欺負。
一個外向機靈,來保護。
等會,這怎麼有點晉江的感覺了...
不管,接著往下看,果然江宇去找高文明了。
一看他被整成這個鬼樣子,江宇二話不說就要整回去。
他一番操作,精確打擊到了——
成功的高智商科研/商人/中年男子陳必達。
原來作為高科技公司必達科技的總裁, 陳必達這天是來做演講的。
濕透的他趕回會場,表現得十分專業以及冷靜。
頭髮一薅劉海,像沒事兒人一樣開始工作。
確診是B王。
闖了大禍,自然要被秋後算帳。
江宇在老師的圍攻下言辭依舊犀利:
「不就是個奸商嗎?什麼科研精英?」
而必達那邊也是絕不妥協的態度。
開始陰陽: 「現在的孩子有創意多了,闖禍的創意。」
但咱這多嘴一句。
雖然兩遍都是誰都不服的態度。
可畢竟身份差距在這擺著。
導致你這個大老總,看起來有點小家子氣了。
也不是我們要找茬,主要是 這一點問題在後面的劇情中更愈發明顯了。
陳必達在開車回家的路上詢問股東大會結果。
原來公司正在研發一個所謂能改變人類命運的「伊甸園」的程序。
可被股東阻攔。
但如果觀眾細心,你可以發現很明顯他在某些用詞和態度上。
真的和江宇的人設很像。
所以該不會他們是失散多年的親生父子吧??
嘿,你可真是個大聰明!!
這劇後面的走向,就是這麼滴狗血!
不過陳必達這時還不知情。
畢竟人家很自信,就算自己最愛的ai告訴他了這個消息。
他也不相信。
但你自己都不相信的產品,怎麼還能發布呢?
而且你看一下這個實驗室的場景設置。
這大螢幕,這噼里啪啦一排小顯示器。
居然操作用的是一個藍牙鍵盤誒。
ai再三誘惑,陳必達終於願意看一眼孩子的資料。
但還是找了什麼擔心有人抓把柄啦,或者影響公司股價的理由。
口嫌體直。
然後就在這時,回收開頭。
車禍發生了,記憶交換了。
我成了我兒子的同學了。
這劇情歡樂吧?輕鬆吧?喜劇吧?
別高興的太早了。
讓人腦溢血的劇情才正要開始。
我們都知道,喜劇很大程度上來源於「錯位」。
所以才會出現很多的倫理梗。
但喜劇更重要的地方,是要把握好「度」。
而這也是這部劇最影響觀感的地方。
其實我們光看這部劇的設定,是很有趣的。
中年商人與懦弱學渣互換身體,學渣的好朋友是商人的親生兒子。
在這說不清理還亂的關係中,慢慢大家都治癒了彼此心裡缺失的一塊。
陳必達找回親情,高文明找回勇氣, 多麼溫馨有力。
可拍出來的效果是什麼呢?
當陳必達的思想換到了高文明的身體後。
出現了一個前所未有 爹味四溢的主角。
他為了驗證自己是不是在做夢,清醒後第一件事就是——
扇了江宇一巴掌。
我們能理解人物動機:畢竟是所謂的高智商份子,利己的商人。
在掐自己和扇別人的選擇中,選擇後者。
合情合理。
但問題是: 正因為你是一個成熟的成功人士,才更不應該做出這麼不成熟的舉動吧?
剛打完人,陳必達又頂著高文明的臉。
指著教導主任的鼻子讓他給自己打車,送去會展中心...
或許導演本意是想做出一種錯位的喜劇感。
可執行出來的效果真的太咄咄逼人了。
劇情也從這裡開始一路崩壞。
穿越後的陳必達完全智商下線, 並且毫無情商。
最終把高文明的形象塑造成了一個: 巨嬰。
自己破壞學校設施,私自按警報。
被老師叫家長,他的第一反應居然是 用錢解決。
可你現在沒錢啊?
高文明的父親來了。
他也不和人好聲說話,解釋原因。
直接就和人吵起來了。
咱就是說現在當務之急不是解決問題嗎?
這是凈給自己使絆子啊...
之後的主線就是陳必達如果想讓原來的身體甦醒。
必須找到基因相近的人幫助搭橋。
也就是他那個兒子。
但在陳必達的自信與自傲之下,他始終認為自己的兒子是另一個「三好學生」。
於是不斷想要接近他。
而又因為中年思維作祟,接近 成為了巴結與討好。
陳必達再次遇到霸凌組找茬。
江宇熱心解圍,結果被陳必達嫌棄:
「別多管閒事,你就會壞我的好事。」
可江宇小天使還以為是他撞壞了腦子沒緩過來,原諒了他。
可後續劇情中,依舊是 三番五次重複這樣的「誤會」。
次數以及程度都到了讓人有點看不下去的地步。
可能導演是想 為後面的「和好」做情緒上的鋪墊。
到時候一反差,又甜又感人。
但是 前期的度把握不好,也很難讓人撐下去追劇是吧?
更何況是奔著青春喜劇噱頭來的大家,幾集都沒看完。
血壓都已經要爆表了。
其實《我和我爸的十七歲》的概念是很吸引人的。
校園、喜劇、穿越...
最後的落點也很普世。
任何一個元素拿出來做好了做透了。
這個劇就成了。
可是要的太多,最後很可能就什麼都抓不住。
想要輕鬆一點搞笑一點於是做反差。
直接做太大給人勸退了。
想從穿越這個梗延伸一點科幻的內容。
結果道具廉價出戲,內容也和主線違和。
最後脫穎而出的點。
居然是擦線的一些晉江質感。
高文明x江宇x親爹,這要論起骨科純度可要按著隔壁孟宴臣打。
畢竟這是直系親屬...
但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成品都不算滿意。
回看這種高概念的劇作。
高概念是為何?是為了避免故事平淡嗎?
不, 故事平淡從來都是偽命題。
紮實的敘事與情感本身即是魅力。
而高概念的真正服務對象,是「張力」。
打個比方,科幻真的討論的是未來嗎?
其實很多經典科幻你看完就會發現,講的是當下,是現在的事。
可是當局者迷,我們最容易忽視的,就是 「身邊」。
所以創作者們拉來眼花繚亂的世界觀,要關注的依舊是落地的事。
《我和我爸的十七歲》也不例外。
穿越、記憶互換都不重要。
重要的是 換位後怎麼重塑親情,怎麼面對自己忽視的情感。
設定是情緒的放大器, 能加強劇本的張力。
可用不好, 那根弦就會被拉斷,失去彈性。
這不是危言聳聽。
我們小時候都聽過撿了芝麻丟了西瓜的故事。
影視創作亦是如此。
努力把你想要表達的情感寫好、拍好。
就很棒了。
這也想要,那也不想扔。
你在此岸望彼岸,最終兩頭不到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