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箋昔年以供尋常簡櫝者。漂泊西南,所見但有草紙、瓦研,得此如貧兒暴富也。
——胡小石先生
化古與創新:《沙公臨古》整理後記
作為國學大師與書壇泰斗,胡小石先生書學成就的取得,離不開他對歷代書體的廣泛臨摹與精究。胡先生的臨古實踐與取向深受其師李瑞清先生的影響,清道人曾在《玉梅花庵書斷》中雲「學書不學篆,猶文家不通經也」,又提倡「求分於石,求篆於金」。換言之,李瑞清先生主張學書應追本溯源,從殷周甲骨、金文中得其筆法,且不拘泥於碑帖之別,否則容易「墮入惡道」。在為胡小石先生所輯《金石蕃錦集》所作的跋中,李瑞清先生進一步開示臨古之道,謂:「學魏碑者必旁及造像,學漢分隸者必旁及鏡銘、磚瓦。」在對殷墟甲骨、周秦鼎彝、兩漢六朝文字的大量臨習實踐中,李瑞清先生的書法遂成一時絕詣,其「秀者如妖嬈美女,剛者如勇士揮槊」,為清末民初習篆學碑者所宗。
對於臨古的重要性,胡先生在《書藝略論》中這樣闡發:
染翰操觚之士,分道揚鑣,或尚摹仿,或主創造。夫學書之初,不得不師古,此乃手段,而非目的。臨古者所以成我,此即接受遺產,非可終身與古人為奴也。
可見,對於胡先生而言,師古是「成我」的手段。不臨古人書法作品,則無法汲取其中的營養,而學古的最終目的在於化古與創新。
胡先生臨古的題材與範圍極廣。具體而論,《沙公臨古》書中涉及殷商甲骨文八種,兩周金文兩種,秦代篆籀三種,又有漢代鐘鼎、鏡銘、墓券、刻石、摩崖、畫像題榜十四種,其中金文大篆等作品尚見明顯的「澀筆」痕跡,應是受到清道人書風的直接影響。
1914年,《流沙墜簡》影印問世,對當時的書法界衝擊極大。為了探尋帖學的源頭,突破碑、帖之間的界限,清道人率先進行了探索,他在《玉梅花庵臨古各跋》中說道:「章草久已無傳,余近見《流沙墜簡》,欲以漢人筆法為此體中興也。」馬宗霍《霋岳樓筆談》亦云,清道人晚年參以西陲木簡,因此書法「益臻古茂」。可惜的是,1920年,李瑞清先生遽然離世,他「納碑入帖」的嘗試也戛然而止。不過,他的這些實踐,開啟了胡先生從敦煌木簡、樓蘭殘紙等中汲取養料,直追二王筆法的先河。
胡先生緣著清道人開闢的道路,進行了更為漫長而艱辛的探索。1988年,胡先生弟子吳白匋先生在序《胡小石書法選集》中說道:「1914年,初見《流沙墜簡》影印本,先師即揣摩對臨,終身未已。」當然,從整理的過程來看,除了《流沙墜簡》一書外,張鳳《漢晉西陲木簡彙編》及20世紀30年代日本所出的《書道全集》中所收的漢晉簡紙都是胡先生臨習與取法的對象。
僅就此書而言,就收錄先生所臨《天漢三年簡》《子和少公簡》《五鳳元年簡》《李文通簡》《殄滅簡》《始建國天鳳元年簡》等二十七種漢簡,以及《五月二日濟白帖》《王彥時文書》等二十餘種樓蘭漢晉殘紙,臨習範圍之廣、眼光之獨到,皆令人稱嘆。樓蘭所出的張超濟文書,特別是《五月二日濟白帖》,先生反覆研習臨摹了十餘紙,並在題跋中評其「崩雲墜石之妙,集於一紙」,「足為叢帖張目」。言外之意,在胡先生看來,漢晉簡紙已開啟了後世鐘王叢帖的書風。正是通過對這些新出簡紙的臨摹,「始明兩漢隸分、章草與魏晉楷書、行草之真相,而書法大進」。
南北碑是胡先生臨摹取法的重中之重,可謂心得頗深,成就突出。此書共收錄先生所臨北魏、蕭梁、東魏、西魏、北齊、隋各個時期的墓誌、碑文、造像、刻石多達三十餘種,其中不乏《司馬紹墓誌》《孟敬訓墓誌》《刁遵墓誌》《崔敬邕墓誌》《賈思伯碑》《張猛龍碑》《張黑女墓誌》《敬使君碑》《崔頠墓誌》《劉碑寺造像記》《龍山公墓誌》《張貴男墓誌》《常丑奴墓誌》這樣的北碑名品。先生尤為推重《張猛龍碑》,稱其「峻削,是書中之申韓」,臨寫多達十紙。《敬使君碑》也臨習十一紙,幾乎通臨全文。對於《大代修華岳廟碑》這樣拓本罕見的北碑早期之作,先生也加以臨習,並在題識中將其與《中嶽嵩山靈廟碑》進行比對,謂其:「實不能如中嶽靈廟耳。」《鮑纂造石浮圖記》《安定王造像記》《韓顯祖等造塔像記》等原石民國初年雖已流入日本,在各種碑評中也不易尋見,但先生眼光獨到,亦不吝取法。南碑之中的《安成康王蕭秀碑》碑陰及《始興忠武王蕭憺碑》,同為蕭梁書法名家貝義淵所書,但早年不為書家所關注,胡先生卻對其青眼相看,勤加臨摹,評其「有烏衣之雅致」,認為這是王謝書風在江南的孑遺,自與北碑氣象大不同也。
不過,胡先生雖廣泛臨摹南北朝碑誌、造像,但「至隋代董美人、常丑奴等志而止」,先生在論及唐五代書法時,指出「南北朝書有天趣而未妥帖,唐人則妥帖至工也」。言外之意,唐代諸家書法不乏成就,但傷於「重法度、主整齊」。故此,《沙公臨古》一書不見唐及以後的書法作品,也在情理之中。需要說明的是,先生雖受清道人影響,研習北碑最勤,但已擺脫了其師顫筆的筆法,書寫自然,筆力遒勁,進入「似與不似」的書寫境界。在融合了漢晉簡紙與南北碑的筆法後,先生轉而鑽研二王法帖。此書即收錄所臨《八日帖》《秋中帖》等十數種法帖。不過,先生用筆已化圓為方、方圓並用,另闢蹊徑地以碑法書寫行草,故而險勁剛健、氣象雄渾,形成了極具個人特色的碑體行書。
此次整理的這部《沙公臨古》,創作時間主要集中於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所收作品絕大多數系首次披露,書寫用箋亦精美考究,很值得對其加以研究。
從整理的情況來看,這批箋紙均為民國年間北京著名箋肆「榮寶齋」精製,紙張不用通行的白宣,而是選用淡黃、淺橙或紅褐色等仿古紙張,再用略深一度的色號刷印文字與格欄,箋色典雅,氣韻高古。具體來說,這批箋紙可分為兩類:一類是宋版書影箋,題材是經史子集四部中的珍刊散葉,涉及《周禮•地官•鄉師》、《陳書》卷三十四《列傳第二十八•文學•江德藻》、《東坡先生和陶淵明詩》卷一《和飲酒詩二十首並引》、《河南程氏文集》卷一《明道先生文一•表疏•上殿札子》等四種宋版書,相關書頁見於楊守敬所編《留真譜初編》及《二編》。此箋雙邊一般印有「取宋槧書制箋」「景宋本箋紙」等字樣,並有長方形或方形的篆書條記「榮寶齋精製」。第二類是永樂大典箋,五枚組成一套,其中四枚取自《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千七百八十六《一屋•服•后妃服》,箋內木刻后妃圖像,人物大小、單人雙人各異。另一枚取自《永樂大典》卷之一萬九千七百八十五,箋內摹刻二十種「服」字的篆體字。箋紙兩側印有「永樂大典殘紙」字樣,並同樣有「榮寶齋制箋」之類的條記。由於《永樂大典》原書的尺幅寬大,這套花箋系縮摹而成,但比例適宜,摹刻精當。從這批箋紙中部分鈐有「金陵大學文學院中國文學系」字樣來看,推測其應是金陵大學文學院從榮寶齋集中採買的箋紙。
胡先生得到這批箋紙的時間、經過,已無法詳考。但依先生自己的說法,「此箋昔年以供尋常簡櫝者。漂泊西南,所見但有草紙、瓦研,得此如貧兒暴富也」。如果結合胡先生年譜推考,大體可知,20世紀20年代中期,先生在南京任教金陵大學、中央大學期間,花箋是作為日常書寫用紙的。但是,1937年,日軍轟炸南京,先生隨校西遷,漂泊西南的物質生活條件不可與往日並提,再度收穫此類箋紙十分難得,被先生稱之為「貧兒暴富」。
從箋紙的題款看,署明創作時間的只有六件,分別是「癸酉(1933)五月」所臨《張猛龍碑》,「甲戌(1934)二月」所臨《秦新郪虎符銘文》,「甲戌(1934)清明日」所臨《扶侯鍾銘文》,「丙子(1936)十二月」所臨《王彥時文書》《韓顯祖等造塔像記》,「己亥(1959)清明節」所臨《漢武梁祠畫像》。據此判斷,前五件作品在西遷之前創作於南京,最後一件則是先生晚年的作品。
這批臨古作品鈐印二十九處,依鈐印次數多寡,依次是夏廬、倩尹、鬍子、阿石、磐石、光煒、肖石、胡、胡光煒、小石、石、遊方室,共涉及十二種印鑑。從《胡小石書法選集》《胡小石書法文獻》《沙公墨妙——胡小石書法精品集》等圖錄公布的紀年作品看,上述印鑑主要加蓋在先生20世紀20年代至40年代的作品中。
按吳白匋先生的研究,先生的書法創作分為三期,其中第二期始自1926年前後,署款多為「(光)煒」,第三期始於1940年自重慶移家江津縣白沙鎮後,署款多用「沙公」「子夏」。而且,先生晚年常用的幾方印章,如「沙廬」、「沙公」、「沙公七十後作」(王一羽刻)、「沙公七十以後作」、「病己」、「東風堂」(羅叔子刻),及晚年的署款「沙公」「沙翁」「沙」及「子夏」等在這批臨古作品中幾乎完全不見,這恐怕不是出於巧合。考慮到用箋的統一性及署款、鈐印的時代性,筆者初步推斷,這批臨古作品的創作時間主要集中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至40年代,可視為胡先生書法創作第二期的作品,這也是先生書藝探索及書風形成關鍵時期的作品。
可資旁證的是,1934年9月,金陵大學成立國學研究班,由胡先生負責講授「書法史」。在中國高校開設書法史課,此為始創,因此並無前例可循。而且,先生此時已開始醞釀《中國書學史》的寫作,並於1938年在《時事新報》的副刊「學燈」分兩期刊載了長文《中國書學史•緒論》。那麼,在授課與寫作的雙重因素驅使下,先生很可能在此期間集中臨習了歷代書體,並在臨習的過程中對歷代書法風貌及源流變化進行了深入思考。如果將這批臨古作品與先生《中國書學史》講稿對閱,不難發現二者之間存在緊密的關聯。這一問題較為複雜,可做專題探究,茲不贅述。
蒙陸國斌先生惠示,本書收錄的132紙中,約有65紙為胡先生長子胡令德先生舊藏。2000年前後,因南京市江浦縣(現屬南京市浦口區)籌建「胡小石紀念館」,旅居美國的胡令德先生將其悉數捐贈胡小石紀念館。剩下的60餘紙則為胡先生次子楊白樺(因過繼舅氏,改姓楊氏)先生舊藏。此外,南京博物院至少收藏10餘紙,相關作品部分公布於前述《胡小石書法文獻》《沙公墨妙》二集中。再者,2017年12月,嘉德秋季拍賣會《吉金樂石——清代金石家書法》專場,曾拍出胡先生臨古雜冊62頁,所臨內容主要為金文、漢簡與魏碑。另見有旨實先生(即謝建華,其兄謝壽康曾任中央大學文學院院長)所藏胡先生臨古箋紙十餘頁,後有徐悲鴻、汪東、潘伯鷹先生跋。綜上所述,這批臨古作品的總數,已超過200紙。
感謝南京大學博物館史梅副館長,因為她的舉薦與信任,筆者才有幸參與整理工作。感謝南京大學高研院院長徐興無教授,他審讀全書初稿,就體例、行文、措辭、規範等諸多方面給予了修改意見,並撰寫了序言。感謝湖南師範大學歷史文化學院教師朱棒博士與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所張今博士,在個別印章與漢字的釋讀上所提供的幫助。
2018年12月,筆者所在的工作單位南京大學博物館曾與校圖書館、文學院聯合主辦「『胡小石和他的時代』——紀念胡小石先生誕辰130周年書法文獻展」,此展圍繞「書法文獻」這一核心,展出胡小石先生及其師友門生的書法、手札、古籍等各類作品140餘件。其中,不乏胡先生臨西周《小臣簋》、臨《秦始皇詔版》、臨西漢《禮器碑》手卷、臨王獻之《玄度帖》、臨敦煌《子和少公漢簡》、臨樓蘭《五月二日濟白帖》這樣的臨古之作。在展覽籌備、展品釋文及後續展出期間,筆者深為先生的書法功力所折服。嗣後,2020年11月,三家單位又聯合推出「墨韻梅香——紀念李瑞清先生逝世100周年書畫文獻展」,此展廣徵公私收藏約160餘件,堪稱難得一見的曠代大展,也使筆者認識到李瑞清先生書學與書藝的博大精深,並進一步了解到胡先生金石書學的師承與創新。現在回想起來,兩次辦展的經歷,似乎算得上此次整理《沙公臨古》一書的因緣。
由於整理時間倉促,加之筆者學力所限,謬誤不當之處實屬難免,伏乞專家學者及博雅君子批評指正!
魏美強
壬寅菊月補記於金陵
(因篇幅所限,文中注釋從略)
作者簡介
胡小石(1888—1962),名光煒,號夏廬,晚年別號沙公和子夏等,浙江嘉興人。1949年後任南京大學文學院院長、圖書館館長,書壇泰斗。學問淵博,長期從事古文字聲韻、訓詁、經史子籍、佛典道藏、金石書畫和詩詞曲賦的研究與教學;書法造詣精深,與林散之、蕭嫻和高二適並稱「金陵四老」。書法秉承李瑞清衣缽,對書史書論亦頗有研究對現代中國書法教育有篳路藍縷之功。著有《中國文學史講稿》《中國書學史》《書藝略論》等作品。
內容簡介
本書裒集著名學者、詩人、書法家胡小石先生於20世紀20—40年代臨寫甲骨、金文、秦篆、漢隸、漢晉簡紙、南北朝及隋代碑誌法帖等古代書跡作品一百三十餘件,絕大多數作品系首次披露。內容涉及殷商甲骨文八種,兩周金文兩種,秦代篆籀三種,又有漢代鐘鼎、鏡銘、墓券、刻石、摩崖、畫像題榜等十四種,悉用榮寶齋精製仿古箋紙,古道顏色,交相輝映,可見先生欲以遍臨古代書跡自現之意。
本書由南京大學考古學青年學者魏美強整理並釋文,輔以對臨古對象的簡要說明和歷史評價,以助讀者理解。南京大學文學院教授徐興無為本書撰寫序文,介紹了胡小石通過臨古研究中國書學的獨特路徑與造詣,使讀者在鑑賞大師書法作品的同時得以窺見中國古代書法發展的脈絡。
裝幀設計
知名設計師潘焰榮擔綱本書整體設計:小8開闊大開本,原大原色原樣影印,完美再現胡小石臨古作品的風采和神韻;精選八幅長卷臨古作品,以M折的形式與正文呼應,呈現先生對臨古對象的豐富理解和詮釋;臨古作品對照以釋文與說明,既具可讀性與鑑賞性,亦便於臨寫追摹;封面凸印,內文採用四種藝術紙,柔軟溫潤,古意翩然,觸感與視覺體驗俱佳。
《沙公臨古》
胡小石 著;魏美強 整理
ISBN 978-7-100-16772-7
商務印書館2023年9月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