效仿奔馳,又一全球車企暫緩全面電動化,它們到底在害怕什麼?

2024-05-04     汽車情報

2月22日,梅賽德斯-奔馳執行長Ola Källenius在年度股東大會上講述了一則重磅消息,即奔馳已經調整了先前設定的目標,不再計劃在2030年前在主要市場全面轉為電動汽車銷售。

這一消息可謂一石激起千層浪,再度引發業界對於奔馳這樣的全球巨頭車企在電氣化轉型這件事上的討論。

但讓人沒想到的是,繼奔馳之後,又一全球巨頭車企凱迪拉克放緩了全面電動化計劃。據「底特律自由報」報道,凱迪拉克全球副總裁 John Roth 表示,到 2030 年,該品牌將提供全系列電動汽車,但在一段時間內也可能會繼續銷售汽油動力汽車。

考慮到前段時間科技巨頭蘋果決定放棄投入了十多年的造車項目,並將部分員工轉入人工智慧部門,這西方世界接連表現出在電動化進程上的遲緩姿態,到底在作什麼「妖」?或者說它們到底在擔心什麼?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有一點必須要說清楚,奔馳、凱迪拉克並非「全放棄電動計劃」,而是放棄「全電動計劃」。

用不少業內人士的話說,這些歐美巨頭車企現在只是放緩速度,讓產業轉型從激烈變成溫和,給自己留出充足的時間來緩步完善產業鏈,這樣的操作既不會讓內燃機汽車產業崩潰,又能一步一個腳印的夯實每一塊基礎,目前看來應當是最合理的方案。

前段時間,有媒體針對此事對寧德時代董事長曾毓群進行了採訪,其回應稱:「歐美車企沒有(全面)回歸燃油車,也沒有停止(電動汽車),可能是因為不賺錢,所以往後延遲一陣。」

不賺錢這三個字,或許就是當下一切問題的根源。

在價格戰和內卷激烈的市場環境下,車企不降價,則必然失去其價格優勢和競爭力,從而失去爭奪市場的優勢;如果持續下探降價空間,則需要犧牲本就不多甚至負數的利潤空間,從而陷入進退兩難的處境,隨時都有出局的危險。

這就是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競爭現狀,實際上雷軍在一次直播中已經用很直白的話對此講述了一番,他表示今天純電轎車(市場)從來沒有聽說有任何一家(企業)是掙錢的,基本上離譜的一輛車會虧十幾萬,所以這是一個巨額虧損的行業。

站在車企的角度來看,砸進去真金白銀在電動化和數字化領域搞研發,但慘烈的市場競爭導致車子賣不上價,反倒換來了銷量和利潤下滑。換位思考一下,如果你是車企高管的話,你會拿出壯士斷腕的勇氣,投入全部身家在新的賽道放手一搏?還是先穩住經營多年的燃油車市場,然後同步推進新能源汽車進程?

值得一提的是,就乘聯會發布的數據來看,4月前兩周新能源汽車零售滲透率達到50.39%,這意味著國內汽車市場傳統油車和新能源正式平起平坐,今後誰能在便宜、方便、耐用層面持續吸引消費者的關注,誰就具備存在的價值,而這將成為未來車市競爭的新常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138fbe88e791602ac92630ad1d8c6f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