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較量時刻!美國上午連射4枚洲際飛彈,中國深夜反導攔截試驗

2022-06-21     佐羅軍事

原標題:大國較量時刻!美國上午連射4枚洲際飛彈,中國深夜反導攔截試驗

大國較量時刻!美國上午連射4枚洲際飛彈,中國深夜反導攔截試驗

據觀察者網援引美國戰略司令部消息6月20日報道稱,當地時間19日上午,美海軍「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在加尼福利亞以西海域。連續發射4枚「三叉戟」II D5洲際彈道飛彈,經過長時間飛行後,飛彈準確命中設置在關島海域附近的目標。同樣在19日深夜,中國國防部發布消息稱,中國在境內實施了一次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試驗效果符合預期。

儘管中國國防部特意提及此次中段反導試驗是防禦性質的,且不針對任何其他國家,但試驗時間安排的前後腳與美海軍試射「三叉戟」洲際核飛彈如此緊湊,恐怕絕非巧合那般簡單。

近一段時間內,西太平洋地區的局勢走向,其嚴峻性與複雜性同樣不遜於俄烏衝突,比如剛剛落幕不久的美軍「英勇盾牌-2022」聯合演習。此次演習的最大看點,當屬美海軍出動「林肯」號及「里根」號兩支航母打擊大隊,連同「的黎波里」兩棲攻擊艦,在菲律賓海相關區域舉行所謂的「3航母」海上演習。

在今年1月下旬,美海軍同樣在菲律賓海區域進行「3航母」海上演習,時間間隔還不到6個月。值得一提的是,從社交媒體流出的照片來看,此次演習中,美軍還在塞班島布置了類似我軍「東風」系列飛彈的全尺寸戰術模型,其險惡用心可謂是昭然若揭。

大規模多兵種聯合演習結束不久,美海軍又緊接著發射4枚「三叉戟」洲際彈道飛彈,這其中的用意,除了進行尋常的驗證該彈作戰可靠性、總體性能、打擊精度及技術水準等目標以外,對東方大國進行威懾的意味十分明顯。

美國此次試射三叉戟IID5潛射洲際飛彈,還有個可能是測試列裝不久的W76-2低當量核彈頭,儘管實彈發射的飛彈沒有安裝核彈頭。此番「三叉戟」洲際彈道飛彈試射行動,美戰略司令部在對外聲明中並未透露多少有用信息,也未將其與當下局勢或是熱點事件聯繫起來,但正所謂「言者無心,聽者有意」。

作為美國海基核力量的支柱,美海軍對服役多年的「三叉戟」II D5洲際彈道飛彈的改進升級工作,一直未曾停歇過。該彈可裝備8~12枚分導多彈頭再入體,可任意裝備MK4(10萬噸級W76-1核戰鬥部)或是MK5(47.5萬噸級W88核戰鬥部)。雖有珠玉在前,但在美軍眼中,W76-1核戰鬥部存在著爆炸當量太大、靈活度不足、很難在實戰中有效使用、進而無法保障美海基核力量威懾性的弊端。

因此,美國海軍又將目光轉至搭載低當量核彈頭的戰術核武器,以此使得海基核力量在解決上述缺陷外,還可轉變為「靈活戰術核打擊力量」。至於其代表作,則是於2018年4月開始研發,2019年1月轉入批量生產,2020年4月進入美海軍「俄亥俄」級戰略核潛艇服役的W76-2低當量核彈頭。

按照已知信息顯示,W76-2低當量核彈頭是在W76-1核彈頭基礎上開發而來,不同處在於,W76-2保留原有一級部件,至於W76-1上的二級部件則予以拆除,通過調整一級部件中的氘/氚助爆氣體量,從而實現調節爆炸當量的目標。

W76-2全重為95千克、爆炸當量在5000~7000噸TNT當量幅度區間,儘管其爆炸當量大幅減少,但據稱該彈頭打擊精度反倒有所提升。加之其充分利用現有技術,從而使其具備成本投資少、戰力見效快兩大突出特徵,故而不可小覷。

儘管在中段反導攔截技術領域內,中國是後來者,但憑藉著近年來的快速發展與後發優勢,中國在該領域所取得的成果,足以讓美國都為之側目不已。

除此番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外,中國在此前已進行過5次相關試驗,如2010年1月11日、2013年1月27日、2014年7月23日、2018年2月5日及2021年2月4日等。在這其中,僅2014年試驗未曾點明攔截階段,其餘四次均明確為中段反導攔截。

需要指出的是,中國進行陸基中段反導攔截技術試驗,僅從時間節點上來講,外界根本不會從其中瞧出任何端倪,唯一可掛鉤的因素,就是與當時地區局勢發展密不可分。關於中段反導攔截技術及其難點,世人早已是如雷貫耳。

幾次試驗的成功,說明我們技術試驗的結果一次比一次好,相關的技術也逐步走向成熟,這對於最終實現列裝部隊和擔負作戰值班具有重大意義。最後,在當前安全形勢下,深夜發布反導試驗信息也是一種對外部不安全因素的有力回應。

在去年中國進行中段反導試驗時,中國航天科工官方媒體號透露,航天科工二院(也就是生產各種「紅旗」系列防空飛彈的單位)發出了祝賀:「成了!我們成了!為這一句,這群航天人等了幾十年」。文中還說「御天長劍」,「意義非凡!美不勝收!」。暗示此次攔截試驗圓滿成功,標誌著我國中段反導技術取得了階段性的成功。

中段反彈道飛彈系統,是指在100公里至1000公里以上大氣層外的高高空,使用KKV動能攔截器攔截敵人彈道飛彈的技術,也可用於攔截洲際飛彈。

研製反導系統的意義在於,如果在核戰爭爆發時反導系統能夠爭取一定時間,這會讓核力量有更多的反應時間。哪怕能夠在核戰爭中爭取一分鐘的時間,也能讓指揮層有更大幾率進入戰時掩體或末日飛機,隨後進行有效地核反擊指揮。

雖然反導系統徹底令現有的核飛彈失去威力的場景,在可預見的未來不太可能出現,但為了發展技術、爭取時間以及遠期的建立核優勢的目標,各國仍然不會停止對反導技術的發展。不過受制於技術和國力方面的限制,未來能夠在反導技術方面繼續大幅投入的國家屈指可數,真正的競技者恐怕將局限在兩個國家。

美國目前在本土和其他重點區域建立起相對完善高效的反導體系,這個體系包括戰略級的陸基中段防禦系統(GMD),戰區級的海基和陸基版宙斯盾反導系統(ABMD),戰役級的薩德反導系統,以及戰術級的愛國者-3防空反導系統,這一整套系統具備較強的分層次反導攔截能力。

中國於2010年首射(對應的是美國陸基中段攔截系統GMD,也就是歸屬於NMD體制的國家飛彈防禦系統),中國曾堅決反對美國發展任何反彈道飛彈系統,堅決反對美國的NMD和TMD反導防禦體系。既然我們反對人家不聽,那就自己搞個CNMD和CTMD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0f7891c377860183fe9e02a3457cad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