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關學生體育課等,「加快建設體育商丘」徵求意見

2023-12-29     天命生商

原標題:事關學生體育課等,「加快建設體育商丘」徵求意見

加快建設體育商丘的實施方案

(徵求意見稿)

為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印發體育強國建設綱要的通知》(國辦發〔2019〕40號)及《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加快建設體育強省的實施意見》(豫政〔2021〕32號)《河南省人民政府關於印發加快建設體育河南實施方案的通知》(豫政〔2022〕24號)文件精神,積極推進體育強市建設,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增強競技體育綜合實力,促進體育產業和體育文化繁榮發展,加快建設體育商丘,努力打造健康商丘,特制定本方案。

二、主要目標

(一)到2025年,體育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多元化,更加健全,城鄉居民體質更健康,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到39%,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3‰以上,縣(市、區)城區建成或開工建設「兩場三館」(體育場、室外體育活動場、體育館、游泳館、全民健身綜合館),城區社區完善提升「15分鐘健身圈」,努力構建「10分鐘健身圈」,鄉鎮、行政村健身設施配置更豐富、功能更完善,人均體育場地面積達到2.6平方米。競技體育水平明顯提升,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我市體育產業總規模位居全省先進行列。體育文化影響力不斷增強,中華體育精神得到進一步弘揚,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體育與教育、衛生健康、文化、旅遊融合發展取得新成效。

(二)到2035年,全面建成體育強市,運動健身成為人民群眾重要生活內容,使更多的人享受運動快樂、擁有健康體魄。經常參加體育鍛鍊的人數比例達到45%以上,社會體育指導員比例達到3.8‰以上,競技體育綜合實力進入全省先進行列。培育一批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品牌體育賽事,體育產業更優、更強,成為我市支柱性產業之一。體育文化更加繁榮,體育賽事活動更加活躍,體育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影響力更加深入廣泛。

三、重點任務

(一)落實全民健身國家戰略

1.健全全民健身工作機制。發揮全民健身工作部門聯席會議作用,完善政府主導、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全民健身工作機制,制定全民健身實施計劃,優化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開展全民運動健身模範市、全民運動健身模範縣(市、區)兩級聯創活動,促進基本公共體育服務在區域、城鄉、人群間的均等化。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鄉村振興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2.統籌建設全民健身場地設施。將體育場地設施用地納入國土空間規劃,新建居住小區按照規定配建社區健身設施,與住宅同步規劃、建設、驗收、交付;老舊小區要積極創造條件配建健身設施。加強市級體育設施的規劃工作,按照《商丘市「十四五」時期體育公園和足球場地建設方案》(商發改社會(2023)11號)文件要求,推進體育公園、社會足球場建設,到2025年,新建、改擴建5個以上體育公園,每萬人擁有足球場地數量達到0.9塊;所有縣(市、區)建成「兩場三館」(體育場、室外體育活動廣場、體育館、游泳館、全民健身綜合館),縣、鄉、村三級公共健身設施和城市社區「15分鐘健身圈」實現全覆蓋並逐步完善提升,興建一批小型多樣、方便可達的體育場地設施。在商丘市城區規劃一座功能齊全,基本達到承辦河南省第十七屆運動會標準的場館設施。支持社會力量參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管理和運營。鼓勵機關、學校、企事業單位體育設施向社會開放。統籌體育和公共衛生、應急避難(險)設施建設,強化疫情防控、避險避災方面的功能。加快公共體育場地無障礙設施建設和適老化、適兒化改造。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財政局、市自然資源和規劃局、市住房城鄉建設局、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應急局、市鄉村振興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3.廣泛開展全民健身活動。鼓勵各地因地制宜開展全民健身運動,辦好群眾性「三大球」(足球、籃球、排球)品牌賽事,推動縣域足球普及發展。挖掘、整合黃河沿岸體育資源,打造具有黃河特色的系列體育賽事。開展冰雪、網球、電子競技、輪滑、街舞等具有消費引領特徵的體育活動,滿足群眾多樣化健身需求。保障特殊群體權益,開展老年人、殘疾人、婦女兒童等人群全民健身活動。鼓勵機關團體、企事業單位、社會組織大力推廣太極拳、廣播體操、工間操等活動。推廣居家健身和全民健身網絡賽事,舉辦線上體育競賽活動。支持社會力量舉辦、承辦體育賽事。充分發揮各級體育總會、協會、俱樂部等社會組織作用,推動體育活動向基層延伸、向末端拓展。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總工會、團市委、市婦女聯合會、市殘疾人聯合會、市農業農村局、市衛生健康委、市鄉村振興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4.加強農民健身工作。著力推動全民健身向農村地區覆蓋,提倡利用農村閒置房屋、集體建設用地、荒地(荒溝、荒坑、荒灘)等資源,規劃建設農村體育場地設施。繼續加大農民體育健身工程實施力度,做好已建成場地設施的使用、管理和提檔升級工作。利用節假日、農閒季節等時間節點,組織「萬村千鄉農民籃球賽」等基層賽事活動。推動農民體育協會和農村體育社會組織發展,鼓勵具備條件的各類農業企業、農業園區成立基層體育組織。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農業農村局、市鄉村振興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5.提升科學健身指導服務水平。制定實施重點人群體質健康干預計劃,提高青少年、婦女、老年人、農民、職業人群、殘疾人等群體身體素質和健康水平。組織《國家體育鍛鍊標準》達標測試活動和「走基層、送健康」全民健身志願服務活動,宣傳普及科學健身知識。擴大社會體育指導員隊伍規模,加強鄉村體育健身指導,在有條件的鄉鎮、社區配備專兼職體育管理人員。引導各級各類社會體育組織、機構和平台為群眾提供多樣化的科學健身服務。建立運動處方資料庫,加強健康指導、運動傷病防治、體質健康干預。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民政局、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6.大力開展校園體育,深化體教融合。全面實施青少年體育活動促進計劃,多元化開展青少年、幼兒體育活動,保障學生每天校內、校外各1個小時體育活動時間,掌握1-2項運動技能。拓展校園體育活動的形式和內容,組織開展青少年體育冬夏令營、體育科普研學等活動。規範體育傳統特色學校建設(含特殊教育學校),鼓勵支持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發展。加強高校高水平運動隊建設。整合體育系統資源和社會資源,為學校提供服務,著力解決學校體育設施不足、師資不足的問題。制定優秀退役運動員進校園擔任體育教師和教練員制度。選派優秀運動員、教練員、體育俱樂部專業人員進學校指導體育鍛鍊。完善青少年體育賽事和訓練網絡體系,定期舉辦全市綜合性運動會和學生(青少年)運動會,鼓勵社會力量承接、組織青少年體育賽事活動。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7.促進體衛融合。樹立「大健康」理念,把健康擺在優先發展的戰略地位,大力倡導健康生活方式,積極推進健康關口前移,實現從被動醫療到主動健身,讓人人享受健康生活。發揮體育運動在傷病防治、體質健康干預等方面的積極作用,探索建立體育和衛生健康等部門協同、全社會共同參與的運動促進健康模式。推進體衛融合服務機構、服務項目向基層覆蓋,支持在社區衛生健康服務機構中設立健康驛站、運動健身服務站等。探索開展社區醫生與體育指導員交叉培訓,提升健身指導技能水平。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二)提升競技體育綜合實力

1、優化項目結構布局。實施競技體育精兵精品發展戰略,統籌優勢項目與潛優勢項目、集體球類項目與基礎大項以及一般項目的科學發展。根據奧運會、全運會項目設置及改革,調整競技體育項目布局,形成並鞏固自行車、水上、桌球、重競技等優勢項目。創造條件,積極承接「省隊市辦」,推動「市隊校辦」,努力擴大競技體育項目優勢。做好重大賽事的備戰、參賽保障工作,力爭有更多運動員參加國內外重大賽事並取得優異成績。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2.堅持科學訓練原則。借鑑外地先進訓練經驗,創新訓練理念、方法和技術。優化集訓模式,構建科學高效的運動訓練體系,依託商丘職業技術學院體育運動學校國家級高水平體育後備人才基地,以及商丘職業技術學院(河南教育體育職業教育集團)體育運動學校和體育藝術特色校,打造1-2個「訓、科、醫、教、服」一體化的訓練基地。做強睢縣皮划艇運動訓練基地。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商丘職業技術學院、市人力資源社會保障局、睢縣人民政府。

3.加強後備人才培養。建立各級青少年競賽體系,完善青少年體育後備人才選拔輸送機制。加強高校體育專業建設,支持自辦、聯辦足球、籃球、排球、田徑、游泳、桌球、武術等項目高水平運動隊。支持社會力量參與競技體育後備人才培養,創建一批國家級示範青少年體育俱樂部。加強體育後備人才基地建設,有條件的體校、學校(含特殊教育學校)和青少年體育俱樂部等可與體育主管部門聯建青少年專項訓練基地。開展青少年體育俱樂部星級評定、監督工作,建立誠信檔案,引導其健康規範發展。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三)推動體育產業高質量發展

1.積極促進體育消費。豐富體育消費供給,加快推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與體育實體經濟深度融合,培育定製、體驗、場景等體育消費新熱點和數字體育、在線健身等體育消費新業態,拓展健身休閒、競賽表演、體育運動技能培訓等體育消費新空間。支持公共體育場館延長開放時間,執行免費、低收費政策,開發多樣化體育健身產品,提供培訓指導服務。優化體育市場營商環境,完善體育行業信用體系,加大對體育市場違法違規行為的打擊力度,維護人民群眾體育消費權益。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商務局、市市場監管局、市行政審批和政務信息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2.打造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加快形成以製造業為龍頭融合競賽表演和健身休閒等元素的現代體育產業體系。大力扶持體育用品製造企業,推動體育製造業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培育一批具有競爭力和影響力的自主體育品牌。大力培育健身休閒、場館運營、體育經紀、體育培訓、運動康復等業態,形成賽事策劃、運營服務、營銷推廣全產業鏈條。鼓勵利用商業綜合體、老舊工業廠區等,打造綜合性健身休閒與消費體驗中心。大力發展競賽表演產業,積極打造精品體育賽事。推動區域體育產業協同發展,培育一批「體育+」融合發展示範基地和項目。發展基於數位技術和網際網路平台的新型體育服務業態,提升體育產業數字化水平。支持梁園區、睢縣國家體育產業示範基地提質增效。加強對體育彩票的宣傳,強化體育彩票公益屬性。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財政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市衛生健康委,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3.培育壯大市場主體。引進國內外體育優勢企業、品牌和項目,支持各類體育品牌企業在商丘設立分支機構、研發中心和生產基地。支持擁有自主品牌、創新能力強的本市體育企業發展。鼓勵社會力量辦體育。扶持一批運行良好、積極作為的基層體育組織,推動各類社會體育組織實體化、規範化、品牌化發展;健全多元化賽事活動舉辦和運營模式,加大向社會力量購買全民健身賽事活動服務力度,推動政府主導辦賽事向社會化、市場化辦賽事轉變。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發展改革委、市工業和信息化局、市民政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四)促進體育文化繁榮發展

1.弘揚中華體育精神。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體育精神,挖掘運動項目的文化內涵和精神價值,深入推進體育文化建設。發揮優秀運動員示範作用,組織運動員開展公益、志願服務活動,倡導文明觀賽、文明健身等體育文明禮儀,傳播體育正能量。引導體育協會、俱樂部、賽事主辦方加強文化建設。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2.推動體育文化交流。鼓勵開展對外體育交流活動,擴大與兄弟市及淮河經濟帶城市等地區的體育合作。拓寬體育文化傳播渠道,發揮短視頻平台、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在體育文化傳播中的積極作用。

責任單位:市教育體育局、市文化廣電和旅遊局,各縣(市、區)人民政府、市城鄉一體化示範區管委會。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強組織領導。各級政府要把建設體育強市和全民運動健身示範市工作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當地國民經濟與社會發展規劃。教育體育、發展改革、民政、財政、人力資源社會保障、自然資源、住房城鄉建設、農業農村、文化廣電旅遊、衛生健康、殘聯等部門要按照各自職責,抓好本部門、本行業、本系統相關工作,建立目標任務分解考核和動態調整機制,確保體育強市建設目標如期實現。

(二)全面深化改革。深化體育領域「放管服」改革,推進體育行政部門由「辦體育」到「管體育」職能轉變,強化公共體育設施、體育賽事活動、體育市場經營活動等監管,防範化解重大風險,確保體育領域安全穩定。加強社會體育組織自身建設,推動其建立完善法人治理結構及運行機制,提升科學化運行能力。引導社會力量參與競技體育,加快建立開放多元的競技體育發展模式。

(三)強化政策保障。完善公共財政體育投入機制,落實體育發展的財稅、金融、土地等優惠政策,多渠道籌措資金支持體育強市建設。合理劃分各級政府在體育領域財政事權和支出責任,明確各地主體責任。加強對政策執行情況的評估督查。在國家土地政策允許範圍內,保障重要公益性體育設施和體育產業設施、項目必要用地,依法依規辦理用地手續。

(四)強化人才保障。制定實施體育人才培養計劃。完善優秀運動員選拔、培養及訓練機制,教練員引進、使用、獎勵機制以及輸送到省以上成績突出的優秀運動員退役後就業安置政策。開展體育引智工作,加快高水平體育人才引進工作。

(五)嚴格責任落實。各縣(市、區)、各有關部門要根據本實施意見要求,逐年逐項分解落實目標任務,逐級壓實責任,跟蹤推進實施。要建立動態監測和評估機制,進行全過程監督,保障實施意見的順利落實。

來源:商丘市人民政府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0b1a82af7e527f115ab2db9509a23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