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罵還夸!0.5倍速細看《風起洛陽》超神美術細節

2021-12-09     一夜美學

原標題:不罵還夸!0.5倍速細看《風起洛陽》超神美術細節

不論南北西東,最近全網都颳起了一陣「洛陽」風,以馬伯庸原著改編的古裝懸疑劇《風起洛陽》從 1 號首播以來,幾乎一直排在豆瓣「實時熱門書影音」榜的前五,也頻頻進入微博熱搜。雖然這部劇的爭議不斷,但劇中的 置景、服化道、禮儀習俗等細節還是帶來了直觀的視覺衝擊,今天我們就從視覺上聊聊《風起洛陽》刮來的「神都」美學。

01

重現洛陽城,

誰不想做神都居民?

預熱海報就以場景作為早期的吸引點

《風起洛陽》的故事背景設定在改「唐」為「周」的武則天統治時期,她定都洛陽,當時稱為「神都」。一般判斷一部古裝劇的美學用心程度,從開篇的場景架構就可知曉七八分。要帶著我們身臨其境地夢回繁華大唐,「神都」的布景無法含糊應付。

當時的神都商業繁榮,商業推動著故事情節發展,因此在《風起洛陽》第一集,我們就以飛鳥的視角進入了南市。

南市帶來對神都的第一印象,街道寬闊,人群熙熙攘攘,幾十個紅燈籠排成排才連接得上街道兩側的酒樓、飯館等建築。場景的設置讓故事的背景更清晰,不用文字解釋,「神都」洛陽就打上了「繁華」的烙印。

而比南市風光更驚艷的要屬南市的夜景。所有的燈籠點亮,從空中俯瞰有星河的意境。坐船走水路,放低視線,燈景又是另一種意蘊。而在這樣璀璨的神都之景中,罪惡卻暗流涌動,造景越美鋪墊的對比效果越大。

暗流涌動的也不只是罪惡,在繁華的神都地下,還有一座不見天日的「不良井」(似乎是架空的地點),用 65 天搭建了足足 4500 平米的地下城。

這裡是被貶的罪臣後代聚居的地方,雖與貧窮痛苦相伴,但高掛的紅燈籠、活水、簡易的亭台樓閣、船上的花,還是為這個場景帶來了一絲生機。

南市與不良井作為目前劇里戲份最大的兩個場景,一明一暗,呈現著《風起洛陽》對於神都洛陽的多重想像。

馬伯庸曾說他希望展現一個鮮活的唐代洛陽城。「 何謂鮮活?即是充滿生活氣息、真正有人味的空間,而不是一個華麗空洞的布景。這種人味兒的體現,即是在於普通民眾的衣食住行、吃喝拉撒。越是瑣碎,越能還原當時的氛圍,讓讀者信服。」

「景依人所置」,《風起洛陽》劇組也特地多次介紹了置景背後的故事,總共有 100 多個場景被復原,25000 多個群演在這些場景里用瑣碎日常去還原馬伯庸所尋求的「當時的氛圍」。

從開篇的南市俯瞰鏡頭開始,《風起洛陽》就多次用了 對稱的構圖。這種手法不只是韋斯·安德森能玩轉,用在東方美學的場景、建築上,也是有潛力的。

馬伯庸之所以鍾情於大唐的洛陽,就在於「它的一系列工程帶有一種難得的浪漫氣質,這在秉持實用主義的中國古代大都市建設中,並不多見」。從街道飛升到空中,俯瞰神都,建築華麗大氣,城市的浪漫的確比現代更多幾分。

影視劇的置景,既是還原,也是為了勾起觀眾的一種幻想,從外景來看,《風起洛陽》確是勾起了幾分。

02

拿上放大鏡,

看看殿內的門道

城市布景是一個窗口,帶我們最快速地了解神都的氛圍和背景,也向我們表現《風起洛陽》置景的用心程度。而更讓人眼前一亮的,還是藏在聯昉等場地的室內,鏡頭推近給道具細節,哪一點都逃不過觀眾的眼睛。

第二集登場的 「聯昉」在整部劇中可以說是室內置景的「天花板」,聯昉在劇中是一個有監察職能的機構,耳目無孔不入,成員身份隱秘,這樣神秘的性質給了場景布置很大的發揮空間。

首先出現的聯昉空間是萬象殿的千目閣,每次掌門人公子楚都會在這裡給親密的下屬下達任務。千目閣內有兩個細節效果驚艷。

一是空中垂下的人物畫像,如屏風一樣把重要的《洛陽水下十二浮屠輿圖》圍在其中;輿圖鋪在水面上,空間內布置了不少水景,蠟燭就放在蓮花基座里,飄在水面上,這個設計太有美感。

第三集,聯昉萬象殿的善巧堂終於登場,這是聯昉收集處理信息的一個「工作坊」,令人目不暇接,而 最驚艷的當屬兩大道具——水晶佛頭和蓮桌

由一顆顆水晶構成的巨大佛頭是網友們公認的「大製作」,根據《風起洛陽》道具組的介紹,製作這顆佛頭也確實是個大工程。

每顆水晶都「屈尊」打磨成石頭的形狀,用 2400 根鋼絲串起來,每根鋼絲都有自己的編號,錯一根就成不了佛頭。劇中也給了佛頭一些不同角度的鏡頭,佛頭可以旋轉,每個角度看起來都不一樣。拋開道具身份,這也算得上一件不錯的藝術裝置。

「機關算盡」的蓮桌同樣很厲害,你可能還沒看懂一系列操作是怎樣完成的,裝著情報的小筒就已經從蓮花基座里彈出來了,一個接一個,眼花繚亂。

在聯昉萬象殿里,不難看出佛教元素頗多,這與當時的文化背景相關,這種元素的大量設計運用,讓整個萬象殿視覺統一,有主有次,凸顯功底。

從宮燈昭昭的聯昉萬象殿出來,轉換視線到色彩豐富的「積善博坊」,這是個博彩場所,色彩明艷,華彩滿堂,也從側面體現了這一時期國力強盛,男男女女都消費力十足。 《風起洛陽》官微還分享了一系列概念美術圖和實景圖的對比,積善博坊的還原度非常高。

仙居殿

百里府

除了聯昉萬象殿和積善博坊,聖人待的仙居殿、主角百里二郎的百里府也有很多精雕細琢的地方,值得大家追劇的時候拿著「放大鏡」仔細看看,如官微所說:「屋中陳設,自有天地」。

03

你收到一封

神都「世紀婚禮」請柬

提到百里府,避不開百里二郎和柳家七娘在百里府舉辦的「世紀婚禮」, 《風起洛陽》幾乎完整地呈現了一場唐朝該時期的名門望族婚禮,場景布置、服裝、道具、禮儀、習俗等悉數還原體現

在婚禮進行過程中,很多鏡頭給到了各種道具,與現代的婚禮相比,當時婚禮現場的道具數量多、用處大,設計也更精細。但不管是燈籠、毯子還是銅鏡,都沒有誰比得過新娘手中這把喜扇吸睛,然而這把喜扇卻陷入了一場抄襲風波。

劇集上線的第二天,刺繡藝術家、服裝裝飾設計師@佳冉Jiaran 就在微博控訴劇中的喜扇抄襲了她的作品。經過溝通,@佳冉Jiaran 與《風起洛陽》的劇組達成了和解。

抄襲是不可取的,不過大家對喜扇這種傳承了傳統文化意蘊的物件產生的興趣是一種好的趨勢,@佳冉Jiaran 也在微博分享了一些喜扇的設計故事。

不知道這場抄襲風波能不能給眾多的古裝戲劇組敲響警鐘, 傳播傳統文化是好,也要時刻保持對原創的尊重。

劇中對禮儀習俗的還原也可以說是神都美學的一部分,深度鑽研難免產生藝術效果。當時的婚禮稱為「昏禮」,即「黃昏舉禮」。婚禮是從傍晚開始舉辦的,時間就和現代截然不同。

八次撒谷豆避煞、傳席接袋、望鏡展拜、夫婦牽繩,這些流程都讓人大開眼界。

《古代風俗百圖》中的「新婦不跪」

而最讓大家漲知識的還是望鏡展拜這裡,很多人都對 新娘不跪新郎自己跪的禮儀感到好奇。這是因為故事的背景在武則天執政時期,女子地位飛升, 武則天制定的婦女禮儀就是「女子拜而不跪」

這場大婚參考了敦煌文獻寫本中《下女夫詞》和張敖的《新集吉凶書儀》,有理有據。

對於劇中繁多的禮儀,《風起洛陽》的禮儀指導也解釋:「禮儀不只是人們認為的繁文縟節」,而是依情感表達抒發的,不違和,隨處可見,「會讓人們相信,這些人物生存在裡面是真實的」,所謂「禮從心而行」。

04

如果唐朝也有小紅書……

柳七娘大婚時佩戴的頭飾也是有文物根據的

如果唐朝也有小紅書這樣的分享平台,我猜柳七娘、月華君、窈娘、百里二郎通通都能火到首頁前排推薦。最後,我們就來看看《風起洛陽》里的妝容、服飾之美。

劇中女子的唐風妝容,大家應該不再陌生了,這兩年唐風妝容有多火,小紅書、微博一搜就知。2019 年我們寫的《 長安十二時辰:跟唐朝人比時尚比審美,我們都輸了 》一文里,就曾細緻分析過唐朝妝容。

劇中各位女性角色額頭上的 「花鈿」據說就是武則天執政時期的女官上官婉兒發明的,這個裝飾如今已經成為了唐風妝容的常規操作。

除了前面那些傳統唐妝,身居要職的月華君(武思月)和楊煥也可以選擇一種偽素顏的狀態,只留英氣在臉上,這恰恰是唐朝的包容性的體現。

《風起洛陽》的服飾更有亮點。如上圖, 百里二郎的多件「私服」就被網友們找到了文物同款。而圓領袍這樣翻領,正是當時公子哥們的時髦穿法,百里二郎走在唐朝時尚前沿。

百里二郎的服裝以素雅的白、灰色見多,不過花紋裝飾的設計並不敷衍。每個主要人物的服飾設定,《風起洛陽》都下了功夫。

比如,不愛紅裝愛武裝的月華君的服飾就更多參考胡服的版型,顏色也比較深沉;而另一位主角高秉燭是典型的小人物身份,劇組為了呈現他的滄桑感,服裝都反覆水洗、做舊,才讓他穿上了真正的舊衣。

主要角色柳七娘的服飾

配角窈娘的服飾

群演的服飾

劇中其他角色的服飾色彩則豐富得多,就連群演的服飾也值得琢磨。

來自微博網友@CHOI-YIDUO

有網友還提取了群演服飾中的色彩組合,非常直觀,五顏六色的裙子們雖然大玩撞色,但是飽和度適中,對比色撞在一起也能獲得微妙的平衡。

《風起洛陽》一共打造了 5000 多件衣服和 5000 多件飾品,神都居民們想撞衫都難。

雖然《風起洛陽》因為演員演技、道具風波等爭議不斷,但從置景、道具、服飾、妝容、禮俗等方面,都盡力呈現了一個曾為都城的洛陽神都,從視覺上帶我們回到那個大唐盛世。

不論怎樣,這部劇幫助洛陽這個 IP 重回了大眾視野,這樣的嘗試不妨再多來一些。

你在追《風起洛陽》嗎?

來聊聊你的想法

圖片來源:《風起洛陽》官微、視頻截圖、網友截圖(見水印)

你也許還想看,點擊圖片查閱

漫威的尚氣為好萊塢電影與中國美學之間,再添一道溝

他做了七年的故宮「看門人」,她造了一座十萬人走進來的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506585882_745001-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