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動類藝術的崛起,電子藝術節帶來另一套藝術史敘事

2020-07-15     漢辰藝術

原標題:互動類藝術的崛起,電子藝術節帶來另一套藝術史敘事

「藝術的取向和其能達到的效果依賴於它所處的時代,藝術家是他們時代的產物。

最高級的藝術形式是那種能有意識地將當代問題千百倍放大的藝術……最非凡的藝術家是那在如同急流猛瀑的生活中不同流合污,用他們的雙手和心臟牢牢抓住時代智慧的人。」

——Richard Hulsenbeck

Can you hear me?/Christoph Wacher,Mathias Jud

正如藝術家Richard Hulsenbeck所說,互動類藝術的崛起與時代的發展息息相關,科技、社會、文化,皆在促使這一切的悄然發生。時間回溯到20世紀50年代後期,以歐洲為中心的藝術世界已經孕育出「藝術與科技相結合」的趨勢,新媒介藝術中的互動理念與實踐逐漸蔓延。

Rock Print/Gramazio Kohler Research,ETH Zurich

直到20世紀60年代的激浪藝術,藝術家Dick Higgins提出「跨媒體」(Intermedia)這一觀點,不同流派之間進行各種跨學科藝術活動。

20世紀80年代以後,得益於VR技術的發展,互動已從現實世界過渡向虛擬世界。

Uniview/SCISS,Ars Electronica/Christopher Sonnleitner

20世紀80-90年代,以互動媒體藝術為導向的重要展覽與博物館應運而生,如 ZKM藝術與媒體中心、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ICC媒體藝術中心、V2與荷蘭電子藝術節(DEAF)。

它們標誌著互動類藝術的繁榮發展,它們也在書寫一套新的藝術史敘事,基於技術的融合,攜帶著「跨界」的基因。

ZKM藝術與媒體中心

ZKM建築外觀

德國的ZKM藝術與媒體中心於1989年成立,由海因里希·克洛茨(Heinrich Klotz)擔任創始理事。ZKM是一個將藝術觀念與面向未來的技術相結合的機構,將與藝術相關的方方面面進行彙集,包括藝術,科學,文學,表演,政治,經濟等。

ZKM內部

《今日美國》(USA TODAY)曾將ZKM評為「在數碼藝術中沉浸自我的十大坐標之一」,德國國際廣播電台(Deutsche Welle)亦將ZKM位列「你值得了解的十座德國博物館」,要知道全德6500家博物館,這已是鳳毛麟角般的存在了。

ZKM跳脫藝術品市場的禁錮並在跨學科領域建立聯繫,展示和推動著藝術與媒體的發展。

ZKM展覽現場

ZKM表演現場

ZKM講座現場

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

(Ars Electronica)

BCI by g.tec media engineering GmbH

「藝術,技術,社會」是奧地利電子藝術中心(Ars Electronica)的核心關注點。第一屆覽會始於1979年9月18日,來自世界各地的20位藝術家和科學家齊聚林茨,討論數字革命及其可能。

Ars Electronica Center,1996

起初的Ars Electronica很小,但具有開創性,發起人是奧地利廣播公司(ORF)的地區工作室總監Hannes Leopoldseder,參與者還包括電子音樂家、音樂製作人以及物理學家,他們對與未來有關的一切充滿熱情。

Drone 100/Inter

奧地利電子藝術節擁有強大的自驅能力,它在1987開始頒發電子藝術大獎(Prix Ars Electronica),1996年成立了未來藝術實驗室(Ars Electronica Futurelab)。

Kepler Gardens Campus JKU

在過去的四十年中,先驅者已將Ars Electronica變成了一個創新的生態系統,享譽全球。

今年的主題為「In Kepler’s Gardens」,這是一次衡量「新世界」的旅程,也是一次穿越「開普勒花園」的旅程,這些花園位於林茨Kepler Gardens Campus JKU和全球其他120個地點。

憑藉本地物理事件和全球聯網事件的同時性和雙重性,Ars Electronica將再次成為令人興奮的互動實驗室和實驗原型。

Ars Electronica2020: In Kepler’s Gardens

ICC媒體藝術中心

東京ICC新媒體藝術中心是位列德國ZKM、奧地利電子藝術節之後全球第三大新媒體藝術館,也是亞洲第一座。

ICC自成立以來不斷在媒體藝術作品中引入領先技術,包括虛擬現實和交互式多媒體,通過促進科學,技術和藝術文化之間的對話,連接全世界的藝術家和科學家,成為網絡和信息交流的又一個中心。

Eye-Tracking Informatics,MIKAMI Seiko

ICC的展類分為兩種:一是「開放空間」(Open Space),該展覽系列在免門票區舉行,統合ICC的所有功能(包括視覺檔案庫HIVE)並介紹媒體藝術作品和當今媒體環境的其他表現形式;二是年度展覽,策劃的展覽常與社會議題息息相關。

Rediscovery of anima

Installation view

V2_與荷蘭電子藝術節(DEAF)

荷蘭電子藝術節(DEAF)是一個國際性的跨學科藝術節,由荷蘭的一群年輕藝術家組成的V2_於1994年至2014年之間每兩年或更長時間舉辦一次。

DEAF是關注藝術和媒體技術的最重要的國際藝術節之一,它於1987年以「不穩定媒體表現形式」的名稱問世,並於1994年更名為DEAF。

DEAF的特色是針對藝術,技術,科學和社會的廣泛計劃,內容涵蓋大型藝術展,音樂會,表演,研討會,講習班和學術研討會等。

DEAF展覽現場

DEAF2007作品Soft(n)

自2012年以來,DEAF一直獨立運營,2014年,新學院成為鹿特丹的主要合作夥伴,可惜的是,2014年版是他們最後一次組織。

雖然DEAF停息了十幾年,但V2_卻一直活躍,也在為科技藝術及互動實踐注入新的血液。DEAF早在2007年就在展覽主題中表明了自己激進的態度:Interact or Die! (不互動即死亡!)

DEAF2014海報

V2數字之夜現場,2020

3x3 series,Isaac Monté

互動類藝術接下來的走向勢必與網絡和人工智慧不可分割,依舊攜帶著「跨界」的基因,以更大的心量去關注更大的議題,電子藝術節的藝術史也在逐年續寫,它們的活力昭示著一個複雜且足夠令人期待的未來。

附:四個機構/電子藝術節及V2_的官方網站

ZKM:https://zkm.de/en

Ars Electronica:https://ars.electronica.art/news/

ICC:https://www.ntticc.or.jp/en/

DEAF:https://deaf.nl

V2_:https://v2.nl/organization

- The End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xZTV3MBnkjnB-0ze5l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