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國軍隊方面
蔣介石因約法之爭,將國民黨元老胡漢民扣押。胡漢民派系與汪精衛派系及新桂系聯合反蔣,在廣州另行成立國民政府,形成寧、粵對立局面。其中,粵軍頭目陳銘樞力主統一對外,出面調解寧、粵雙方矛盾。作為雙方合作的中間人,陳被任命為京滬衛戍總司令官。其所屬第十九路軍也應粵方要求調至南京、上海一帶,以保障粵方代表的安全。
主要將官:
淞滬警備司令 戴戟(1895年7月24日-1973年2月21日),原名光祖,字孝悃,安徽旌德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陳銘樞派粵軍頭目。
第十九路軍總指揮 蔣光鼐(1888年12月17日-1967年6月8日),字憬然,廣東東莞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陳銘樞派粵軍頭目。
-第五軍軍長 張治中(1890年10月27日-1969年4月6日),原名本堯,字警魄,後改名治中,字文白,安徽巢縣(今巢湖)人。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第三期,中央軍黃埔系高級將領。一·二八抗戰爆發後,為支援淞滬前線,蔣介石特將國民政府警衛部隊及中央軍校教導總隊合編為第五軍,交由張治中統一指揮。
--第八十七師師長 王敬久(1902年-1964年6月20日),別字又平,江蘇豐縣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中央軍黃埔系將領。
--第八十八師師長 俞濟時(1904年-1990年1月),字良楨,浙江奉化人。黃埔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中央軍黃埔系將領。
--稅警總團總團長 王賡(1895年-1942年),字受慶,江蘇無錫人。美國西點軍校畢業,稅警總團(宋子文私軍)第二任總團長。因畏懼八國銀行反對,宋子文決定將淞滬一帶的稅警二團與三團統歸第十九路軍指揮。當第五軍馳援上海抗戰時,稅警總團的參戰部隊便又改為第五軍第八十七師獨立旅,以原稅警團總團長王庚為旅長,同時接受第五軍指揮。
-第十九軍軍長 蔡廷鍇(1892年4月15日-1968年4月25日),廣東羅定人。受訓於護國第二軍陸軍講武堂,陳銘樞派粵軍頭目。
--第六十師師長 沈光漢(1887年-1972年),字無畏,廣東羅定人。受訓於粵軍第一師軍官補習訓練班,陳銘樞派粵軍將領。
--第六十一師師長 毛維壽(1892年-1937年),字祺勛,號考三,江西峽江人。受訓於粵軍第一師軍官補習訓練班,陳銘樞派粵軍將領。
--第七十八師師長 區壽年(1902年-1957年),字介眉,廣東羅定人,蔡廷鍇外甥。受訓於粵軍陽江軍事教習所,陳銘樞派粵軍將領。
--七十八師副師長 譚啟秀(1892年-1949年),廣東羅定人。受訓於廣東陸軍將校團,陳銘樞派粵軍將領。一二八抗戰期間,吳淞要塞司令鄧振銓(黃埔系)棄職潛逃,蔡廷鍇令譚兼任要塞司令,整頓炮台防務。
二、日本軍隊方面
上海派遣軍司令官 白川義則(1869年1月24日-1932年5月26日),日本愛媛縣人,陸軍大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一期,日本陸軍大學校第十二期。與宇垣一成(日本岡山縣人,陸軍大將,陸軍宇垣閥首腦)和鈴木莊六(日本新潟縣人,陸軍大將)並稱為「陸士一期三傑」。
-海軍第三艦隊司令官 野村吉三郎(1877年12月16日-1964年5月8日),日本和歌山縣人,海軍中將(1933年晉升為海軍大將)。日本海軍兵學校第二十六期。一二八抗戰爆發後,任新編第三艦隊司令官,接替日本駐上海第1遣外艦隊司令鹽澤幸一少將指揮戰爭。
-第九師團師團長 植田謙吉(1875年-1962年),日本大阪府人,陸軍中將(1934年晉升為陸軍大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期,日本陸軍大學校第二十一期。
-第十一師團師團長 厚東篤太郎(1878年7月22日-1958年9月18日),日本山口縣人,陸軍中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期,日本陸軍大學校第二十二期。
-第十四師團師團長 松木直亮(1876年11月5日-1940年5月22日),日本山口縣人,陸軍中將(1933年晉升為陸軍大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期,日本陸軍大學校第十九期。是最後一個山口縣出身的陸軍大將。
-第二十混成旅團旅團長 下元熊彌(1882年6月2日-1945年9月19日),日本高知縣人,陸軍少將(1934年晉升為陸軍中將)。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第十五期,日本陸軍大學校第二十三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