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家鎮,自古以來就是五通之地——西北經文宮鎮通成都;北經元通鎮、板燕鎮、高家鎮通成都;西南經珠嘉鎮到仁壽縣城;東南經曲江鎮、富嘉鎮達自貢;東經龍馬鎮、向家鎮抵簡陽。古時方家場,今日方家鎮,歷史悠久。
2018年10月,方家鎮成立了文化挖掘小組。通過對各村的摸排和走訪,發現了很多歷史遺蹟,其中各村現存的大瓦房就是其中之一。雖然大部分已經破損不堪,但在當地人的心中,這些都是寶貴的鄉愁。
【甘泉村•方家壩方進士大瓦房】
據當地年長者介紹,此大瓦房是當地一位姓方的人(人稱方進士),進士及第時修建的,民間傳言,修建此大瓦房時,舂米的對窩都搗壞了四個。方進士走馬上任途中病卒,此宅一直為其宗親居住。20世紀九十年代房主們相繼修建了新屋,老宅無人居住和看管,開始破敗,變成了如今的模樣。
【甘泉村•雙獅溝吳家大瓦房】
此宅修建於何年何月已無法考證,相傳此宅的柱頭是用的千年馬桑樹。當地的人們介紹,老宅本來占地很寬,2013年,有人來收購木料,說是修建寺廟用,拆除後僅剩圖中幾間房。
【甘泉村•舒家塆舒家大瓦房】
舒家大瓦房有三個天井,三個院落。如今主院還在,只是屋頂破爛不堪。正房大門上雕刻的彩繪門神,雖然顏色已淡,但線條依然精美,守護著大院。大廳牆壁上還有兩張紙條,上書「同治X年元旦X動龍虎……」。
相傳這是舒氏先祖舒靖幫入川時所建。據舒氏後人舒思友說,新中國成立前大門上有一匾,上書「喜慶平陽」,落款時間是「道光乙未年」,宅內共有十二道匾,可惜如今一道也沒有了。
【哨樓村•濫溝辜家大瓦房】
這是目前方家鎮保存比較完好的幾間老宅之一,據考證,已經有三百多年歷史。這裡老宅本是一片大瓦房,如今大部分已經毀壞拆除,僅剩辜正賢這幾間保存完好。
目前,大門上高掛的匾額「祖德流芳」是北京大學教授辜正坤所題,此宅已成為了一個小型的博物館,成為了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散發著濃郁的歷史文化氣息。
【太平村•熊氏古宅】
據考證,熊氏古宅為熊志儒、熊國明叔侄的祖宅,歷經三百多年,只保存了正房一部分,現在屬於縣級文物保護單位。熊志儒是退休幹部,酷愛根雕藝術,其獲獎作品的圖片掛在內外牆壁上,增添了這所古宅的文化氣息。「熊氏古宅」為寒石所題,「鄉緣」為潘錫仁所題,更增添了這所古宅的文化韻味。
【友愛村·牛市壩熊家大瓦房】
據悉,這所大瓦房目前看到的只有原來的三分之一大,損毀的三分之二建成了新樓房。橫樑上原來有精美雕花,後來被毀,變得坑坑窪窪。正房大門三洞六扇,很精美。據82歲的熊政文老人講,大瓦房是清朝貢生熊仕洲的。
【斑竹村·裁縫塆吳家大瓦房】
相傳這裡原本是馮家大瓦房,而吳家的大瓦房在仁壽原松林鄉。當時馮家看上了吳家的田地,吳家看上了馮家的大瓦房,於是兩家就置換了。裁縫塆的大瓦房有五個天井,48道門,是目前方家鎮範圍內發現的最大古院落。
【斑竹村·李家山熊家大瓦房】
這是目前方家鎮發現的最豪華的大瓦房,也是方家鎮唯一一座尚存的 「九柱落地」建築。樓層高大,雕飾精美,老院牆上還有彩繪。相傳這裡本是熊家山,熊家嫁女給了李家,此山作為陪嫁,取名「李家山」。
【菊塆村·扶碼頭李氏大瓦房】
這所老宅最特別的是牆基石很長,最長的是後牆基石,跨五間屋,有十幾米。老宅大門上有楹聯,只是被刀具剜掉了。即使這樣,也掩不住這所老宅曾經的書香之氣。
據當地人介紹,20世紀八十年代,李氏後人曾在閣樓里翻到過一個老箱子,裡面有一把馬刀、幾個銀元、一套小兒虎頭帽的銀飾。
【菊塆村·栗林坡斑竹塆李氏大瓦房】
這座大瓦房是清道光壬午科武舉人李有春所建。傳至其孫李欽齋始分家。李欽齋頗有學問,在老宅辦過私塾,擅長對聯。其九十歲時,還撰寫春聯:「使我快於心夫妻雙雙並無恙;求吾所大欲兒孫個個都在行」。李欽齋的五世孫——雕塑家李長青小時候還見過大柱子上的這幅楹聯。
新中國成立後,大瓦房曾失過一次大火,李欽齋曾孫李澤遠家那部分被燒毀。倖存的正房三間是李澤良的,至今基本保存完好。20世紀九十年代,李澤良也在老房子前面建造了新房,搬離了老屋。
【東升村·望五塆袁家大瓦房】
這個大瓦房有四個天井,占地很廣。最大的特點,牆體為磚匣子結構。
據方家鎮熊國軍老人講,這座大瓦房是明朝大戶人家「辜大腳板」修建的。到了民國中期,其後人抽大煙敗了家業,無法維持生計,遂將大瓦房賣與了袁子培、袁子安兄弟。熊國軍祖上是袁家佃戶,新中國成立後分得了部分大瓦房。
【東升村·望五塆方氏大瓦房】
這座大瓦房有三個天井,一個天井一個院子,據當地人介紹,這裡曾經分別住著方增伯、方子凡、方仲良、方子清四家地主。這四位地主是宗親。其中的方仲良在新中國成立前做過師爺。從剩下的房子漆黑的牆壁可以看出,老房子曾經失過火。新中國成立後,地主們被遷出去了,房子分給了貧農。如今所有住戶都搬離離了老屋,老屋也變得破敗不堪。
【東嶽村·周家溝周家大瓦房】
據周圍人介紹,這座大瓦房是地主周耀庭的房子,說不上宏偉,但很精緻,椽柱上的雕花很精美,且有幸保存了下來。房頂損毀嚴重,屋內雜樹生長,牆上有一張紙上寫著毛筆字:「象門合同志學習」,據當地年長者回憶,「門合」確有其人。
【武通村·松林塆方氏祠堂】
據方平高老人講,這所大瓦房是他們方氏的祠堂,小巧別致。新中國成立後他還在這裡參加過族裡的清明會,那種熱鬧的場面至今記憶猶新。他說有族人建議把破敗的祠堂重新修整一番,以後還是作為宗祠使用。這是目前方家鎮唯一留存的宗室祠堂遺蹟。
【龍馬社區·馬房袁家大瓦房】
據方躍宗老人介紹,新中國成立前,袁家人丁興旺,能人輩出,勢力很大。這座大瓦房出了個袁朗如,民國時當過縣官。昔日的大瓦房占地從場頭到場尾。後山叫牛背山,形似犀牛;前面是一個堰塘。犀牛張嘴飲水,大瓦房正好建在牛嘴裡。
新中國成立後大瓦房分給了貧農,如今大瓦房只剩下幾間,也沒人居住了,成了圈養雞犬的場所。
經過歲月的洗禮,這些大瓦房已失去了昔日的風采,變得滄桑,但大瓦房裡的故事卻一直流傳在民間,成為了當地人骨子裡的記憶。希望這些大瓦房能夠得到有效保護,供後來人回憶鄉愁~
RECOMMEND
投稿郵箱:3304331669@qq.com
版權聲明: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如需轉載,請留言聯繫我們。部分文字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版權人及時聯繫。TEL:028-38166877
更多精彩內容請拿起手機微信關注「眉山東坡文化」~
來源:李建軍 東坡文化網記者 熊莉
編輯:熊莉
審核:周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