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色教育不能有「打卡」心態

2019-09-20     儀征檢察

來源: 北京日報 中國青年網

新中國成立70周年大慶臨近,紅色教育隨之升溫。大量黨員走進紅色教育基地,感受紅色精神,觸碰澎湃初心。就拿剛剛向社會公眾開放的香山革命紀念地來說,八處革命舊址僅中秋三天小長假就接待了五萬多人,十大本留言簿被寫得滿滿當當。

紅色教育基地紅火起來,當然是好事。通過文獻檔案、影像視頻,重溫激情歲月,緬懷先輩事跡,對於每位參觀者來說都是一次深刻的精神洗禮。但一個值得注意的現象是,隨著紅色資源不斷被挖掘開發,紅色教育基地日漸增多,摩肩接踵的人潮中,持有「打卡」心態的確有不少,在大門前拍張合影,便「黨旗一收、四散而去」的支部也不在少數。上網一搜,隨處可見的攻略指南,將「打卡」路線、最佳拍照點,介紹得明明白白。只求身到、不求心到,這樣的紅色教育多少有些變味。

紅色教育淪為「到此一游」,背後原因是多方面的。而最根本的,恐怕在於心態沒有擺正。或是想著「完成任務」,或是只圖合影露臉,心思根本沒放在學習體悟上。也有一些單位,將組織紅色主題活動當成「例行公事」,覺得這是上面要求的「規定動作」,關鍵在「留痕」,人頭湊齊、亮出黨旗,或是穿上軍裝、唱了紅歌就算「程序圓滿」。而另一方面,現實情況也確實 「嚇退」了不少真心學習者。每到節假日或重大時間節點,各大紅色教育基地總是人滿為患,所到之處往往沒有細緻的講解、周到的服務,只有擁擠不堪的人群和維護秩序的口令。再珍貴的書卷、再動人的故事在這樣的一片嘈雜中,怕也難讓人駐足細品。

紅色教育基地不是旅遊景點,想要有所收穫必須端正態度。走進紀念館,是為了從歷史中汲取力量;參觀舊物,是為了從先輩處獲得啟迪。品味紅色記憶,感悟崢嶸歲月,必須得「走心」。抗戰老兵在老照片前駐足良久,眼含淚光;母親握著年幼孩子的小手,一筆一畫寫下「祖國生日快樂」,這樣動人的場景背後是心有所感。靜靜聆聽,細細品味,將自己融入到那些過往的歷史中,才能更加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從何而來,才能知曉未來該走向何處。

參觀要「走心」,組織布展更得「用心」。在特殊節點,提前增設服務,疏解人流、避免「扎堆」,讓參觀者有更好的體驗,再去談獲得感才有意義。而更為重要的是將功夫用在「平時」。紅色教育的方式不止一種,相比於提供拍照場地、機械背誦講稿這些「套路」,利用先進技術,主動探索靈活生動的展陳方式,打造真實可感的現場體驗等,或許更能打動人心。總之,不讓紅色教育流於形式,還需要多動腦筋、多花心思。

「傳統不是守住爐灰,而是熱情火焰的傳遞。」把紅色資源利用好、把紅色傳統發揚好、把紅色基因傳承好,我們才能不忘初心,紮實走好逐夢新征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tsHTm0BJleJMoPMm9Q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