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1月26日,「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發行四十周年加字紀念券」產品發布會在北京舉行。再次看到原始版的「外匯券」,二十多年前有關「外匯券」的記憶瞬間呈現在眼前。
上世紀80年代我參加工作進入中國銀行,沒想到接觸最多的不是人民幣,而是一種叫「外匯券」的票券,從那時起便開啟了我與「外匯券」的緣分。對於「外匯券」,現在很多八零後、九零後的年輕人可能連聽都沒聽說過。但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那可是人人求之的好東西。如果你手上持有一些外匯券,那可是一件特有面子的事。
外匯券(Foreign Exchange Certificate)全稱「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俗稱「外匯兌換券」「外匯券」,是由中國銀行發行,曾在中國境內流通、在特定場合使用,面額與人民幣等值的一種特定貨幣,分為1979年和1988年兩個版本,共有7種面額:100元、50元、10元、5元、1元、5角、1角。外匯券正面為中國的風景名勝和中文「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的字樣及金額;背面則為英文「BANK OF CHINA FOREIGN EXCHANGE CERTIFICATE」和中英文字「本券的元與人民幣等值。本券只限在中國境內指定範圍使用,不得掛失」的字樣及金額。外匯券完美的設計構想、獨特的雕刻繪畫風格都有很高的藝術價值。外匯券紙質優良,印製精美,「中國銀行」瀟洒秀美的幾個字又出自書法大家郭沫若之手,票面圖案表現的都是祖國的美麗山河。
外匯券共9張一套,初版有7種不同的版面,全部是1979年版。其中100元、50元先後用完,於1988年再發行不同圖案的新版繼續使用。
1979年版100元券以淺紫色作主調,正面以長城作主題,萬里長城,延綿萬里,景色壯麗,代表著中華文化的源遠流長;1979年版50元券以紅色作主調,正面以桂林象鼻山作主題,將桂林秀美的景色呈現出來;10元券以藍、橘紅、黃色作主調,正面以長江巫峽作主題;5元券以茶、紫、黃、綠色作主調,正面以黃山風光作主題;1元券以綠、紫、黃色作主調,正面以杭州西湖三潭印月作主題;5角券以藍紫、紅、綠色作主調,正面以北京天壇作主題;1角券以茶、黃、綠色作主調,正面以黃果樹瀑布作主題。
在1988年版外匯券中,100元券將主色調調整為墨綠色,圖案未做改變,正面仍以長城作主題;50元券則將色調和正面圖案都做了調整,以黑、墨綠、橘紅色作主色調,正面以灕江春色作主題,峰倒碧波盈,灕江暮靄青,映射出了桂林迷人的自然風光。
在改革開放初期,來華訪問或探親的外國人、歸國華僑和港澳台同胞日益增多,而當時市場物資供應還非常緊張,國內居民的糧、油、肉、布等還是實行計劃定量供應,需要憑票購買。為滿足來華的外國人及歸僑的需要,政府興建了一批涉外賓館和友誼商店。為便于海外人士在這些場所消費,同時又區別於國內居民,國務院於1980年4月1日授權中國銀行發行了「外匯兌換券」。外國人士或海外華僑須將所持外幣在中國銀行或指定的外匯代兌點換成外匯券,並在指定範圍內與人民幣等值使用,如友誼商店。而在這些指定場所,人們才能買到當時被視為奢侈品的高檔貨——進口的洋酒、香煙、彩電、瑞士手錶等等,一些有中國特色的手工藝品和絲綢等也只能在友誼商店才能買到,這些可都是當時人民幣無法買到的緊缺商品。離開中國大陸時,他們可以選擇將外匯券換回自由兌換的外幣或留著以備下次來華時使用。很多外國人當時都管外匯券叫「旅遊貨幣」,它除了可以在特殊的地方消費,還可以換成美元,這些都是人民幣所沒有的功能。
外匯券除了來華的遊客、國際友人持有外,來華開辦外企公司的老闆以及部分當時在外企工作的中國雇員的工資有的也是以外匯券的形式支付的。漸漸地,擁有外匯券就不再是外國人的專利了。一些國內的居民也能從他們的海外親戚那裡獲得一些外匯券。一旦誰擁有外匯券,他立刻成為了同事、鄰居和朋友眼紅的對象,就可以出入「友誼商店」「華僑商店」,因為外匯券就是出入這些高檔商店的特殊通行證。
雖然理論上講,外匯券應該與人民幣等值,但由於當時的歷史背景,中國的市場物資匱乏,很多的物品在官方的市場上根本買不到,而使用「外匯券」這一「特殊的貨幣」卻可以買到。在當時雙軌制的匯率制度下,出現了外匯券兌換的「黑市」,出現了倒賣外匯券、倒賣進口高檔商品的商販。在當時外匯券交易的黑市上,外匯券的價值比同樣面值的人民幣高出30%以上。直到1998年中國開始逐漸放開個人購匯,情況才開始有所改變。
外匯券這一特殊貨幣與中國銀行密切聯繫,是中國銀行一項重要的業務,是中國銀行支持中國經濟改革開放的歷史見證。
在上個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銀行是發行和管理外匯券的唯一指定銀行。那時中國銀行的外幣兌換工作不但有專門的崗位,還專門有一個人數不少的團隊「外幣兌換科」,由此可見當時外匯券相關工作的地位是多麼的重要。外匯券的發行不僅僅是簡簡單單的貨幣兌換,它連帶出許多與外匯券相關的業務,如相關聯的旅行支票業務、外幣的結匯業務、人民幣與外匯券的結算業務,還有涉外賓館、商店的外匯券的代兌業務、外幣的識別培訓以及外幣的庫存業務等等。
與外匯券最直接相連的應該是外幣的代兌業務了,因為外匯券是中國銀行發行的,在當時只有中國銀行具有兌換外匯券的資格,其他銀行或賓館、商店只有經過中國銀行授權才可以代理收兌。中國銀行定期或不定期地為這些授權單位的財務人員進行各國貨幣的識別以及代兌換外匯券的業務培訓;對這些機構代兌的外匯還要進行結匯、結算劃撥。
每月還有一項重要的工作,中國銀行要去工商銀行等同業那裡收回它們代收的外匯券,因工商銀行等沒有存儲資格,中國銀行收回後再劃給它們等值的人民幣。為方便外國人及華僑,中國銀行專門在國際機場設立兌換機構,在他們回國或出境時兌換他們需要的外幣或外匯券,當時說中國銀行是一家外匯專業的銀行真是一點兒都不過分。
筆者參加工作來到中國銀行後,每天主要的工作就是「外幣兌換」,接觸最多的也是外匯券,記得當時除了外幣兌換這一主要工作外,我還負責全市所有代兌機構人員的培訓工作,代兌機構不僅有賓館、商店,還有同業銀行、工藝品公司及中國出口特殊商品的工廠等,而培訓內容占比較大的還是與外匯券相關的外幣兌換業務。如果一個人平均工齡按照35年算,我有近三分之二的時間是與她一起度過的。
流通了15年的外匯券,見證並記錄了中國經濟發展歷程中一個商品短缺的時期。外匯券的出現是中國改革開放進程中一個短暫現象。到1994年,鑒於國內市場商品供應已能滿足消費需求,外匯儲備逐年增加,而且國內外貨幣兌換也已非常方便,外匯券失去了存在的意義。1995年外匯券在中國市場上停止流通,在終止流通前被大量回收並銷毀,外匯券同時也完成了在特定歷史階段的使命。
外匯券的終止使用宣告了中國商品短缺歷史的結束。隨之而來的「中國製造」不僅豐富了中國自身的商品供應,而且通過國際貿易向世界提供了眾多物美價廉的商品。在發展中國家,中國商品備受當地消費者青睞。在已開發國家,中國貨躋身超級市場。在聯合國,中國商品被列入了長長的採購清單。如今,每逢奧運會或世界盃等重大體育賽事,組委會推出的紀念品無論是背包還是帽子,很多都是「MADE IN CHINA」。
「中國製造」已超越「簡單製造」,進入高科技、高精度製造。改革開放初期幾乎完全靠進口的商品,目前絕大部分已實現了「中國製造」。在最能體現一個國家製造業實力的重大技術和成套裝備方面,「中國製造」也嶄露頭角。中國高鐵、中國建設更是享譽全球。中國物資匱乏的時代一去不復返了。
外匯券是我國改革開放中一段非凡歷史時期的記錄和見證,是一段珍貴歷史的反映。它同時也記錄了中國銀行為中國經濟發展所作出的貢獻,也是中國銀行「外匯專業銀行」的高度體現。「中國銀行外匯兌換券發行四十周年加字紀念券」的推出又讓我們想起了中國改革開放中的這一段歷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