熟讀古玩行新「黑話「:讓你瞬間變業內人士

2019-06-07     華人視點

曾經,老北京的「鬼市」四城有八個,據說西城老皇城根下的那個最大。

夜市」以售賣估衣為主,其他貨物魚目混珠,

既有來路不正,也有珍奇物品,更有假貨蒙人,所以人們又把夜市稱為「鬼市」。

舊時候,家道中落或者遇事落魄的,出來變賣家產總是個丟人的不算體面的事情,

特別是當官的,所以就挑這種後半夜天未亮的時候來交易。

大家不照面,也不問東西來源,那些見不得光的事和物就這麼私下裡偷偷的交易,所以有時候價格會比較低,

久而久之行業人專挑這個時候交易,大家墨守成規就形成了鬼市。

這地方有自己獨特的遊戲規則,也有自己獨特的交流方式,它們被稱為「黑話」。

古玩行話大致可分為二類,一是俗語,二是術語。

俗語涉及的面較廣,從看貨到對貨物的評價到做生意,整個過程都有行話。

術語行話即是專用語,一般變化不太大,有陶瓷方面的專用語,還有翡翠玉器、竹木牙雕、字畫等方面的專用語。

今天,我們就來聊一聊文玩市場的「黑」話,學會就可以當內行了。

後加彩:指在漆面嚴重褪色的老家具上重新描金繪彩,一般多用於描金櫃。

後加彩定義在洗乾淨的舊器表面重新畫彩再以低溫焙燒。

後加彩作偽方式多種多樣,在便宜的明清素瓷上後加了貴重的琺琅彩,素三彩,鬥彩,粉彩等使其升值達到作偽盈利的目的。

一種常見的瓷器作偽手法。

由清代康熙至民國初年,均有在瓷器上作後加彩的偽作。

有的於舊器脫釉後刻暗花,施釉後再上彩;有的用後加彩手法將舊器改造成新品種;

更多的是在清代各朝素器上後加彩,使其成為粉彩、鬥彩、琺琅彩、三彩、墨彩、金彩等較為名貴的品種。

扒散頭:也稱「爬山頭」,古玩修復用語。

原用於評價修補過的老字畫,在老家具行業特指修補過的老家具。

多指對殘損殘缺的工藝品進行整修,或者是為了遮人眼目的修補。

有人稱此為「爬山頭」,意不通。

「扒散頭」有把散了的東西扒起來的含義。

「扒散頭」在古玩行業中帶有一種貶義,它與「修復」不同,修復是公開性的,而「扒散頭」則常常是隱蔽的,為的是蒙人。

敲鋃頭:古玩生意人經營用語。

「敲鋃頭」,系指古玩生意人在叫行時硬碰硬地交易。

如說「這件瓷器是敲鋃頭下來咯」,有時也簡稱一下「敲」字,如說:「格件銅器是阿拉敲下來咯」。

用「敲鋃頭」來說明某樁生意,無非是顯示紮實、牢靠,說的人常常會流露出一種得意的神態。

偷冷飯:古玩生意人行為用語。

「偷冷飯」與「下出籠」有同義,但又有區別。

它常常說的是老闆手下人所為,具有瞞天過海的含義,為貶義詞。

「偷冷飯」是一種古玩行業的不良習氣,因而會被人們譴責。

「偷冷飯」常謂他人所作所為,而絕無以此自詡的。

近年來,其他行業也有使用此詞語的。

新家生:古玩鑑定用語。

系指一切仿冒之贗品。

「家生」本是器物的總稱,南宋呂自牧《夢粱錄》十三「諸色雜賣」雲「家生動事,如桌、凳、涼床、杌子……」「新家生」即新的器物。

在鑑賞古玩時常說:「這件瓷瓶是新家生」,有時乾脆說「新家生」。

搬磚頭:古玩交易用語。

指不花本錢搬弄他人的古玩器物,從中賺取差價。

是做生意的一種經營手段。

這種人常常依仗自己信息靈通,渠道廣泛,可以不花本錢、無投資而從交易中獲利。

用「磚頭」來形容古玩器物,無非是想隱蔽一點。

掉五門:這是蘇作木匠對家具製作精細程度的讚美之語。

比如椅子或凳子,在做完之後,將同樣的幾隻置於地面上按順序移動,其腳印的大小、腿與腿之間的距離,不差分毫。

這種尺寸大小相同、只只腳印相合的情況。

下出籠:古玩生意用語。

泛指利用他人的生意而偷偷摸摸地私下交易的行為。

完全是一種貶義詞,例如「伊下出籠」,「專門下出籠」。

古玩行當的弊端諸多,而「下出籠」是其中重要的一條,這種行為常常遭到譴責。


打悶包:古玩行業中,稱不准開封檢驗的買賣為「打悶包」,

有時也指沒有看到東西而交易的行為。

據說此語原流行於上海地區的民間,源於打花會賭博的「打悶包」。

此語現在滬上其他行當也有使用。

跑道兒:購買或出售古玩行為的中間人,有的是與買賣相熟的親友,有的是專門的經濟人,不出資不合夥,只從中奔走,說成一筆交易。

實際經紀人,拉縴的。

抄後路:生意本來是有人從中介紹的,但買主和賣主都拋開中間人,自行與對方直接交易(以便事後不提中介費),也防止「戴帽」。

這是喪失職業道德的行為。


包袱齋:行內有的人眼力好,但沒錢開店,便用藍色布包袱到各家古玩鋪「摟貨」,然後轉手賣出。

這種經營古玩的現象被稱之為「包袱齋」。

鏟地皮:自己不開店,專跑農村收貨,或者是盜古墓的人。

拿到東西後再賣給各商家,行里人稱他們「游擊隊」,又叫「鏟地皮」。

螞蟥工:特指家具表面的淺浮雕,因淺浮雕的凸出部分呈半圓狀,形似螞蟥爬行在木器表面,故得此名。

玉器工:特指家具表面的淺浮雕參照了漢代玉器的紋飾和工藝,在硬木家具上比較多見。

坑子貨:指做得不好或材質有問題的家具,有時也指新仿的家具和收進後好幾年也脫不了手的貨色。

埋地雷:有些人以為去農村從農民手裡買的貨不會有錯,卻不知道這些貨是作偽的商人故意和農民合夥「埋地雷」的。


看不好:倘若賣家說貨絕對到代,而買家看出是新仿,又要顧及店家的臉面,就只能說「看不好」。

一槍打:將這批貨物好的帶壞的一起賣稱作「一腳踢」。

留下吧:以前拎包裹的送貨上門,買家決定購買他的東西,讓送貨人將貨留下。

吃仙丹:買了便宜喜歡的藏品叫「吃仙丹」。

攔一道:抬高競買者的價錢搶先買來,對手就說他被攔一道。

叉幫車:就是將幾件不完整的家具拼裝成一件。

高老八:遇到新仿舊的貨稱,或稱「八爺」。


新加坡:對有些地攤貨,諧音「新假破」。

交學費:不太懂行總是花錢買到新貨,或稱「吃藥」。

有一眼:就是這件東西不錯,藝術價值較高,說「這件觀音瓶有一眼」。

收起來:買家不要某件藏品了,而請賣家將藏品收回去,就說收起來吧。

動過手:老貨壞了重新修補過。

行里人:從事古玩生意的同行人員。

邪價兒:出奇的天價。


包漿:傳世古玩都有一層自然溫潤的光澤。

古玩鑑定用語,泛指歲月存留在古玩器物表面的一層包裹物。

器物由於外界條件差異而具有各種不同的包漿,

例如老家具表面因長久使用而留下的痕跡,因為有汗漬滲透和手掌的不斷撫摸,木質表面會泛起一層溫潤的光澤。

紅木家具的玻璃包漿,青銅器的黑漆包漿。

因為包漿是天長日久形成的,所以它是鑑定古玩重要條件之一。


皮殼:古玩鑑定用語。

特指老家具原有的漆皮。

家具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木材、漆面與空氣、水分等自然環境親密接觸,被慢慢風化,原有的漆面產生了溫潤如玉的包漿,還有漆面皸裂的效果。

舊時古玩行當里的人,將家具、竹、木、牙雕、紫砂、核雕等古器上的具有一層玻璃質感的包漿,稱為「皮殼」。

顧名思義,稱之為「皮殼」的包漿,是一種較厚的包漿,但有些古玩不稱「皮殼」,例如瓷器、繡品、古籍版本、珠寶等。


開門:看藏品時碰上年代老的真貨叫「開門」或「一眼貨」。

(在玉器及錢幣收藏里也經常用到「開門」),也有作「大開門」的,就更富江湖氣了。

「開門」是錢幣學中的一個術語,也叫「開門見山」,意思是說某枚錢幣的形制、工藝、文字及銹色和包漿(氧化層)都很自然和舒服,具備了真錢所應有的特徵,亦即「打開門(錢)就看見山(真錢的特徵)」。

活拿:一名古玩商人從另一古玩商人手裡拿走一件商品,當時不付款,這叫「活拿」。

「活拿」的規矩是價位講好了,只能多賣錢,不能少賣,即必須保底。

言必有信。

價位比買斷要高,一般說,不在給活拿的人付手續費或跑道費,但活拿的人可以在低價上加價,叫「戴帽兒」,多賣歸活拿的人,原貨主不問。


掮做:古玩生意人的行為用語。

就是掮著別人的貨物去兜生意。此語從滬語「掮客」引申而來,有時亦簡稱一個「掮」字,如「讓我掮一掮」,「他要掮我這種貨」。

雖說「掮做」與「搬磚頭」都是利用他人的東西做生意,

但「搬磚頭」是有了買家後的行為,而「掮做」往往是拿著貨兜攬買家,掮不掉可以退還。

至尊:古玩鑑定用語,系指正宗的古玩,有可靠的意思。

使用起來,常說:「東西絕對至尊」。

或者也可以說:「儂這件古玩不至尊」。

「至尊」是「大興」的反義詞。

此語來自骰戲的「至尊寶」,它指骰戲中最大的牌色。

此語不僅古玩行當用,其他行業也用,也常見於上海社會流行語中。

當帳:古玩交易用語。

泛指物物等價交換的一種形式,大多為業內人士所為。

有人在注釋此語時,寫成「打仗」,那是誤解。

做生意怎能和打仗聯繫在一起呢?

「當帳」的「當」是對等的意思,如成語「旗鼓相當」。

當帳就是帳項對等的交易。


其實現在也沒那麼多講究,也沒那麼多人說黑話了,

舊時候因為方言,因為行業的區別黑話比較流行,為的是隔行如隔山的神秘感。

如今交易就要的是更多人看明白,所以黑話也就慢慢成了歷史,成了大家茶餘飯後的談資。

當然下次偶然遇到你能聽懂,那感情兒也算個行家裡手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hbgY2wBUcHTFCnfw3IN.html




















你是否在混?

2019-1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