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底色上建造「時代大廈」,人文紀錄片的創作美學如何變化?

2022-07-15     深度文娛

原標題:生活底色上建造「時代大廈」,人文紀錄片的創作美學如何變化?

隨著數字化浪潮的深入和社會藝術思潮的變遷,網際網路視域下的人文紀錄片又出現了哪些創作觀念上的發展?

近日,由央視網、SMG、嗶哩嗶哩聯合出品的紀錄片《人生第二次》專家研討會在北京舉辦,出品方代表、主創團隊、業內專家等齊聚一堂,不僅探討了這部紀錄片「很親切、很新潮、很好看」的背後原因,也思考了在網際網路的視域下人文紀錄片在美學觀念上的變化。

生活底色決定質感

不同切點描繪人生圖鑑

圓缺、納拒、是非、破立,四組關鍵詞、八幅人生圖景,普通人在穿越決定性瞬間時的選擇與命運被赫然撕開。截至7月11日,該片在央視網多終端及央視新聞等總台新媒體帳號矩陣播放總量達3.3億次,全網累計播放總量超5.9億次,全網106個熱搜話題,微博話題累計17億次閱讀量。

《人生第二次》能夠引發大眾共鳴的關鍵是什麼?

「我覺得第二次有了力量,有了現實主義的質感。」清華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中國電影家協會副主席尹鴻認為這部紀錄片之所以能夠打動人,是因為其溫暖的底色來自於生活本身的邏輯和人物命運的邏輯;並在關注人、尊重人、幫助人的線索下,回歸到人的層面進行現實主義的關照,描寫時代中人的悲歡離合,來表現人性的力量。

《圓》中衛卓一家時隔18年的團圓充滿著陌生和小心翼翼,這是親情建立和生命永遠的「缺」。

《缺》中柏老爸與孩子們建立起「夢想之家」去抵抗原生家庭的殘缺,又似乎在尋求另外一種「圓」。

《破》中走到離婚懸崖邊的女性,情感糾葛、財產分割、子女撫養、債務處理等,在重新找回自己中「立」住了新的人生。

《立》中的流水線女工相信「麻雀不會一下變鳳凰,但我知道我是會翻身的」,挑燈夜戰又何嘗不是一種對人生的「破」……不同人生的起承轉合都是遵循了生活本身的樣貌。

這種基於生活底色的記錄乃是拍攝者對所拍攝題材和人物的一種感性的認知,「圓」與「缺」、「納」與「拒」、「是」與「非」、「破」與「立」都分別藉由不同的鏡頭、拍攝角度、鏡頭長短、敘述角度以及影像和聲音的相互關係等,讓當下的人文紀錄片呈現出獨特的情感風格。

既有宏大的哲學意味,又有細微的人文落點,這似乎才是《人生第二次》能夠成為爆款的關鍵所在。「人文紀錄片最打動人的地方就是故事,多維視角,不同的正面、反面,把不同的現實故事晾曬給你看,生活就是這麼精彩的。」《中國青年報》文化中心副主任郭韶明認為,紀錄片就應該不斷去觸碰那些普通人很少看到的社會議題,讓我們看到生活中的人間真實。像《非》中毛徽即將出獄,內心反而擔憂起來:「剛進監獄時,每個人都會害怕,但時間久了,反而會害怕起外面的世界。洗心革面、重新做人,不知道還有機會嗎?」

有具體的「人」,也有更深刻的社會意義和更普遍的社會樣貌。「《人生第二次》力圖讓創作視角回歸普通人,回歸現實生活,回歸人文的傳播。」據央視網、央廣網、國際在線總編輯駱紅秉透露:「央視網的『人生三部曲』IP規劃三個系列,不同切入點共同描繪一本立體的人生圖鑑,這是央視網整個人文系紀錄片版圖中的一塊,更大的疆域正在被搭建。」

據了解,在生活流的敘述中,包括《新兵請入列》《人生在市》《人生第二次》等作品雖然主題不同,但對社會的關切相似。央視網力圖通過更加複雜的表達,更深刻的剖析,以連續性和獨家性的特質成為網際網路紀錄片創作的一股清流,一股真實的力量。

敢直面生活的殘酷

要揭示時代的深度和廣度

紀錄片對「時代」的記錄似乎已成為創作的題中之義。

網際網路視域下的人文紀錄片創作,以人的視角和情感去尋找故事,以故事的敘事方式去反觀、記錄時代。每個被記錄者都是一個故事寶藏,在特定身份的符號化背後,有著普通人似曾相識的故事。

如果我們失去了親人的陪伴怎麼辦?如果我們面對身體的缺陷怎麼辦?如果我們面對婚姻的困境怎麼辦?如果我們也想要在大城市裡生活得更好怎麼辦……所有我們每個普通人都曾在深夜叩問過的問題,都用另一種生動鮮活的故事形態予以回答。

全國政協委員、中國作家協會副主席閻晶明指出:「整個作品的真實性是強大的。紀錄片敢於直面生活的殘酷,無論是拐賣兒童的現實存在,還是原生家庭的缺陷,或是婚姻圍城的出逃,紀錄片沒有迴避這些『痛點』,這讓觀眾對我國的紀錄片創作有了更多的期待和信心,拉近了紀錄片與受眾的生活距離。」

紀錄片不僅是呈現,更是啟示,網友感慨道:「剛剛看完《人生第二次》最後一集,突然擺正了自己的位置,路要一步一步靠自己走,不能忘記生活的平淡,也要喚醒命運的勇敢。」

「要反映時代,要概括這個時代的問題和矛盾,要揭示它的深度和廣度。」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首屆主席仲呈祥印象深刻的有《非》中的毛微,11年前,女兒剛出生33天,而他走進「高牆」。11年後,他走出「高牆」面對無法原諒自己的愛人、滿頭白髮的父母、找工作屢屢被拒的現實……他會如何開啟人生下半場?仲呈祥認為最後他和女友能夠相互理解走在一起,這提倡中華民族每一個公民在新時代要寬容,包容,要講和諧,換位思考。

事實上,紀錄片中的故事並不是單純對現實的復刻,而是一種載體,承載著我們去追尋現實、挖掘複雜人生的真相。在生活底色的細緻勾勒下,以《人生第二次》為代表的央視網紀錄片不僅讓鏡頭裡的人物打開心扉,讓記錄能夠更直白地表達,而且迅速搭建起了作品和觀眾情感溝通的橋樑,讓我們能夠感受真實記錄背後的力量。

要成為時代的主人

用美學觀念創新吸引年輕人

在網際網路時代,人文紀錄片憑什麼打動當下的年輕人?

中國傳媒大學戲劇影視學院副院長、教授張宗偉指出:「紀錄片靠的是用影像告訴他們,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我們講的是和、是知進退,而不是鑽牛角尖。立象以盡意,方是中國哲學。」

雖然央視網的紀錄片作品不是每一部都像《人生第二次》一樣有結構化的對照主題,但都在追尋一種內核相似的美學表達路徑。例如《新兵請入列》通過年輕態敘事方式講述同齡人的軍旅初體驗,為青年用戶提供了一部新兵磨礪成長史;正在製作中的《人生在市》講述菜市場周遭的小人物故事,以方言俚語作為主題串聯,展現幅員遼闊的中國市井煙火人間。

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視聽傳播系主任、教授高貴武從媒體價值的角度呼籲作品照亮人生和現實,「我們經常把媒體比作是一個探照燈,它的責任在於照亮人生、照進現實,把司空見慣的、我們平時忽視掉的一些東西重新放在我們面前,讓我們來凝視,引起我們的思索。」

與此同時,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首屆主席仲呈祥從「人生論美學」的角度指出紀錄片創作未來的可能性,「當我們面對複雜的人生,我們應該以一種高遠的精神境界從容應對,真正地做到成為時代的主人,歷史的主體,意義非同小可,超越片子本身。」

如何超越片子本身?客觀紀實而有所節制、題材新穎而不失溫度,創作者和平台要以細膩完整的鏡頭語言,呈現發生在中國大地上的「看得見、摸得著」的個體故事和社會變遷。

「視頻是我們的主業,為用戶提供傳播正能量、體現主流價值的優質視頻內容服務是我們的職責使命。」央視網黨委書記、董事長,央視頻公司總經理過彤表示,一方面,央視網始終踐行以人為本的創作理念、文化基因,還將持續推出一系列閃耀著人文精神和時代光輝的作品,打造具有總台特質的網際網路視頻內容IP;另一方面,央視網將致力於推動大小屏融合,內外措並舉,持續開放合作模式,構建優質內容生態。

能夠看到,央視網的紀錄片正在以人本主義表達為線索,在網際網路發展的新語境下和更廣闊的時空社會中尋找創作的新想像空間。當越來越多的作品更細緻深入地展現社會溫度和時代脈動時,一條全新的美學創作路徑也會越來越清晰。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cn/4e0ef018c462da81973b7dabc7f316bd.html